快訊

🎧|急診大塞車怎麼辦?醫師告訴你「這方法」能解套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林依瑩:讓大家喜歡老 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

林依瑩(左)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到部落擔任第一線照服員。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林依瑩(左)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到部落擔任第一線照服員。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他好奇問我:台灣老人都喜歡打扮年輕上台跳舞嗎?」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笑著回憶起好幾年前那場小巨蛋的長者活動,當天一名來台參訪的丹麥學者這樣問她,這個提問猶如一記棒喝,提醒著她,邁入超高齡的台灣,那麼多高齡者專屬的活動,是不是都過於童稚化?

林依瑩觀察,同樣是「法定老人」,但六十五歲到一百歲涵蓋了好幾個世代,各世代成長背景與生活歷練不同,課程內容設計也要隨之調整。

首先認識老 就可自在享老

新一代長輩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對該怎麼過退休生活很有想法,若活動只停留在健診、量血壓、健康操或團康,無法滿足他們。要發展出讓老人覺得有價值的活動,才能吸引新一代的老人。

林依瑩歷來的工作都跟「老」有關,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十二年,期間催生「不老騎士」,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投入達觀部落的長照工作,考取證照成為第一線的照服員,以失能長輩為主要照顧對象。她說出長期服務長輩的觀察,「變老,就像四季變化一樣自然,當我們認識老,就可以自在享受老的境界。」

長壽社會的孩子應從小就要認識、親近長輩,心態上要喜歡老人,才有可能觀察跟學習如何變老。她以自己為例,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成長,被阿嬤一手帶大,加上跟著擔任村幹事的父親做社區服務,經常有機會親近老人,她看到很多老人家即使拄著拐杖也要做事,自己阿嬤年紀很大時仍然會去田間挖番薯,邊挖邊跟路過的人閒聊,但如果找不到事做就只能在門邊打盹,「所以我從小就知道老人要有事做。」

任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期間出國參訪,在中國大陸的「為愛長征」活動,遇見一名七十一歲的阿嬤以三○五天走完八千里路,在日本看見老人退休協會從大阪步行千里到東京,對老人的感動在她心中滋養成行動,促使她帶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不老騎士機車環島,讓大家具體相信老可以這麼精采,「錄取的阿公阿嬤一整年都特別健康,他們擔心一生病就無法環島。」

擔任第一線照服員,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身體衰老只是生理現象,但心是自由的,不會因此而改變。」在台灣大部分人聽到氣切都很絕望,但部落有一名氣切阿公從最嚴重的失能八級進步到二級,現在不但自己出門買菜,閒暇時還能射箭自娛,證明了從健康、亞健康甚至到失能,心態正向就能擁有美好老後生活

看身心狀態 不看年齡數字

投入老人服務工作卅多年,見過熱血圓夢的老人,也見過長照復能的老人,林依瑩對於「變老」的學習,都來自這些前輩。她認為變老看的不是年齡數字,而是身心狀態。就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曜,退休後移民夏威夷不是休閒養老,而是去開創新的任務為教會服務,縱使視力退化無法開車也不會當成阻礙。

而她自己理想的老後生活是子孫滿堂,育有三名子女的林依瑩,卅七歲才生第一胎,老二老三各在她卅九歲、四十二歲時出生,按照結婚平均年齡不斷延後的趨勢推估,很有可能將近七十歲抱孫。

「維持好身心狀態,七十歲帶孫子沒問題啊。」林依瑩笑開懷,彷彿已看到子孫滿堂的未來。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認為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惠弘裕/攝影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認為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惠弘裕/攝影

長壽社會 林依瑩:打造系統性學老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位,儘管因政黨得票率未跨過百分之五未能進國會,但她於選後表示,希望大家能早點學老、開心學老、幸福到老,期待政府更重視學老的推動,打造一個系統性學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林依瑩認為長壽社會最積極正向的照顧有兩種作法,一是學習,一是社會要開創主流價值,提供年長者更多參與機會,有舞台展現。

不老騎士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時,曾有學者指出標榜不老,反而是歧視老,但林依瑩認為把老跟其他正向元素結合,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她任職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推動老派系列活動,直接把老融入時尚街拍、影像展、嘻哈熱舞等活動,引領民眾思考老的樣態與魅力。

林依瑩在部落推「百歲小學堂」,教老人家認字點餐、買車票,隨堂考就是獨立完成買票搭火車的任務,這類課程設計是為了解決部落老人不識字所造成的日常生活限制,「新的老人學經歷生活背景不同,十年後百歲小學堂可能要變成哈佛菁英堂才有人願意來上課。」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台灣非常好的高齡政策,實施將滿廿年,她當台中市副市長時,思考規畫不限定場地的行動據點,立意在於更靈活運用各種場域,例如她曾看過一群長輩在百貨公司聚會,規定成員都要戴帽子出席,為了一頂帽子必須設計整套穿搭,展現創意活力。

坊間也有許多新穎的活動,她提到自己父親報名參加蘇帆海洋基金會的不老水手課程,是學習也是人生新挑戰。

突破限制 翻轉失能新契機

要不是膝蓋退化,可能沒有不老騎士的誕生。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受到中日老人步行千里的感動,原本的構想是在台灣舉辦同性質活動,但當時八十七歲的不老騎士團長賴清炎,說自己「膝蓋退化了不要走路,我們來騎摩托車。」不輕易放棄而是轉變方向,反而創造不老騎士環島佳話。莞爾的是,當林依瑩邀請日本老人退休協會共襄盛舉時,反而被他們以騎車太危險為理由婉拒。

投入長照工作多年,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去年日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來台演講,丹野智文原是汽車銷售業務員,卅九歲確診阿茲海默年輕型失智症,這十年來他積極分享經驗、推動失智友善,不但出書、成立陪伴組織,更成為國際年輕失智者推廣代表。

他受林依瑩之邀參訪部落時提到,初期回診醫師都是對著他太太說明病情,儘管他就坐在醫師面前。

這是大部分人面對失能者的方式,林依瑩強調,嚴格來說戴眼鏡也是失能的一種,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對方近視就認為他無法自理,「尤其在科技及輔具的協助下,依然可以完成很多想做的事。」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很早就推出老人體驗活動,設計彭祖體驗包以老化眼鏡、音阻耳塞、駝背背帶等裝備,讓參與者感受到身體衰退至八十歲的情況,立意在於體諒老人家生活的不便進而產生同理心。

林依瑩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香港一位會計系大四學生,專程到台灣參加老人體驗活動,回港參加社會企業提案大賽獲得第一名,後來成立「歷耆者」社會企業,為學校、企業及長照機構舉辦專業的老人體驗活動,找出長者的身心靈需要。

社會愈來愈長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但同時也能抓住新的機會,「引導大家看到社會的不足,就能開創新契機。」

老後生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