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網球
共找到
235
筆 文章
-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妻夫木聰飽受五十肩困擾 醫揪「1症狀」示警:2周內應立即就醫
43歲日本男星妻夫木聰,近期大方招認已經衰老,不只記憶力明顯退化,還飽受五十肩困擾,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稱「右手舉起來就很痛。」北醫附醫復健科專任主治醫師康峻宏說,43歲有五十肩並非新聞,有20歲就罹患五十肩的病例。多數患者都拖到手已難以伸展或伸展時會痛才就醫,他提醒,預防五十肩或防堵惡化,伸展運動極為重要,如果肩膀卡卡休息超過2周未改善,就應就醫。康峻宏說,五十肩並非是50歲才會得到的疾病,50歲是疾病發生高峰期,五十肩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導致的原因不明,恐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次發性多與動作錯誤、運動傷害,讓肩關節長期處於發炎引起。通常原發性五十肩的患者年紀較輕,次發性患者多落在50歲前後出現明顯症狀。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長期發炎導致周邊組織沾黏,當關節過於伸展時就會疼痛。導致肩關節囊發炎的原因,第一種是運動傷害,如肩關節夾擠,肩峰下的棘上肌與二頭肌的肌腱、肩峰下滑囊和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生的肩膀疼痛,會導致肩關節夾擠的運動,如打網球、游自由式、向上舉重,這類肩膀會快速旋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夾擠,長期夾擠,讓肩關節受傷發炎,就會引發五十肩。第二種是肌肉時常拉傷,像做家事勞務的家庭主婦、長時間寫板書的老師、塗抹水泥的工人等,都會時常因為舉手等動作,造成肩頸肌肉拉傷,導致肩關節囊發炎。避免運動或是職業傷害引起的五十肩,康峻宏提醒,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柔軟度,肌肉伸展運動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人類多數執行的事物,都是在人體「前方」執行,因此身體前方的肌肉多數都偏向緊繃,如胸大肌、三頭肌,建議平時要做向後的伸展,並強化後背肌群,如後上背的肌肉,降低運動或是工作時關節炎發生的機會。如果不幸罹患五十肩,透過復健也能獲得改善的效果,如果五十肩引起的輻射疼痛等,可透過注射止痛藥等獲得改善。他提醒,多數患者都是等到手已經舉不起來才就醫,患者常會因為「太痛」不願復健,也讓五十肩惡化,為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平時肩膀卡卡,且覺得疼痛不適,自行休息1到2周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愈可以避免發炎引起的後續沾黏。
-
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血壓並減少中風風險 對心臟健康最好的3類運動一次看
你可能會在爬坡時感覺到你的心臟在努力工作:你的心跳加速,可能會喘不過氣,但你也許並不完全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任何能夠鍛鍊你的心臟和肺部的運動都能增強心臟肌肉,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可能堵塞動脈的「壞」膽固醇,這些都對你的健康壽命非常有益,並且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雖然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跑步,對心臟健康都是有益的,但為了獲得最佳的心臟效益,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才能提供全面的益處。運動對心臟健康的好處有哪些?專家指出,當你的心臟健康運作時,它能更好地與其他器官系統相互作用。你的整個身體都能從心臟輸送的含氧血液中受益,這些血液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臟,而運動有助於改善整個過程。1.降低心臟病風險讓身體活動起來對心臟健康有許多好處,直接影響心臟的工作方式,包括降低血壓、膽固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且有助體重管理及改善心肺健康。2.減少內臟脂肪過高的內臟脂肪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害影響,並增加全身性炎症。運動可以幫助燃燒脂肪,並增加全身的肌肉比例。3.提高新陳代謝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獲得更多的肌肉,從而透過肌肉提高新陳代謝率來幫助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4.改善心理健康運動會釋放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壓力。心理健康對於保持心臟健康有著重要作用。3種促進心臟健康的運動類型專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對心臟健康最重要。雖然靈活性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但它仍然很重要,因為它為更有效地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和心率。此外,它還可以提高你的整體耐力,並有助於你的心臟輸出量,也就是心臟泵血狀況。專家建議,理想情況下,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5天。相關的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網球和跳繩等。2.阻力訓練對於內臟脂肪較多的人,它可以幫助減少脂肪並提高肌肉質量。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相結合,可能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專家建議,每周至少非連續兩天的阻力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相關的運動包括使用自由重量器材(例如手舉啞鈴或槓鈴)、舉重器材、阻力帶或身體阻力練習(例如伏地挺身、深蹲和引體向上)等。3.靈活度訓練靈活度訓練像是伸展運動,並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它們的作用是有益肌肉骨骼健康,使你能夠保持靈活性,免受關節疼痛、抽筋和其他肌肉問題的困擾,是維持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關鍵。專家建議,靈活度訓練每天都可以做,以及在其他運動之前和之後進行。【資料來源】.The five best exercises for heart health.Why Exercise Matters for Your Heart Health.3 Kinds of Exercise That Boost Heart Health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8-16 養生.抗老養生
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
我們都知道預防勝過治療,畢竟疾病一旦發生,例如心臟病發作或代謝異常,可能會對自身及家人造成巨大的痛苦。如果能夠找出方法幫助我們預防這些疾病,就非常值得你關注。以下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六項關於自身健康的指標:1.腰圍專家指出,如果只有一種測量方法來預測人們的健康狀況,那就是腰圍,它揭示了你的身體中間部位周圍的脂肪量。如果女性腰圍超過35吋,男性腰圍超過40吋,罹患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謝問題的風險就會增加。有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腰圍是比BMI更有用的衡量標準。它可以更準確估計腹部脂肪,從而預測疾病風險。若要測量你的腰圍,先將量尺繞在你的中間部分,即肚臍處,並確保你在站立時呼氣後進行測量。2.膽固醇專家建議,應該清楚自身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數值。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若血脂濃度有升高的跡象,則需每三到六個月進行檢測。專家補充,低密度脂蛋白是最重要的數值,因為這將透露患者患冠心病或動脈粥狀硬化(也稱為斑塊堵塞動脈)的風險。許多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較高的人會服用他汀類藥物等處方,但這取決於個人風險程度等因素。3.血壓如果你患有高血壓,你的心臟送出更多血液,隨著時間拉長,這會損害血管壁,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此外,高血壓會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等併發症,同時傷害大腦和腎臟等器官,這就是為什麼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血壓如此重要。假如你有年齡、家族史和肥胖等高風險因素,導致患高血壓的風險較高,則應更頻繁檢查血壓數值。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 mmHg。如果你的血壓偏高,醫師的處置方式將取決於你的個別情況而定。4.血糖糖化血色素是測量血糖的方式之一,此測試會計算過去兩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用於診斷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如果你年齡超過45歲,或年輕但體重過重,或者有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又或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等風險因素,則應該每年檢測一次糖化血色素。另一方面,已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最好每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每年4次),若是血糖控制很好,檢查的次數也可依醫師建議減少。5.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主要是測量身體在休息時維持基本生活機能所需最低限度的熱量,了解基礎代謝率可以讓你確定自身的飲食是否足以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這樣可以確保飲食和運動習慣的改變是安全且可持續的。如果你輸入年齡、身高、體重和性別,許多線上計算工具都可以協助確認你的基礎代謝率。例如身高165公分、體重58公斤的30歲女性每天的基礎代謝率約為1300卡路里。6.握力專家指出,握力主要體現的是手部、前臂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為評估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未來身體功能的一個良好指標。如果你的握力很強,你將能夠打開罐子、揮動球拍、提起重物,並在跌倒時保護自己。有研究表明,握力較弱與糖尿病、心臟病、認知衰退相關,並且與更高的死亡風險和較差的生活質量有關。握力可透過握力器進行測試,如果你的握力需要改善,除了進行重量訓練和阻力訓練之外,你也可以透過每天擠壓網球兩次,每次十分鐘進行訓練。【資料來源】.7 Metrics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ir Own Health
-
2024-08-02 養生.心理學解密
奧運場上球員小動作的「儀式感」是迷信?名醫解析這當中所蘊含的醫學原理!
運動員場上的「儀式感」往往是球迷津津樂道的議題巴黎奧運正如火如荼展開,民眾觀看賽事時,是否會發現運動員特殊的「小動作」?常見桌球或羽球選手,發球之前要吹一下球拍;網球選手會將場上的水瓶整齊排列,其中網球場上「紅土之王」納達爾每次發球前,都會先梳理頭髮、檢查襪子高度,甚至規律將球彈起16次。民眾觀賽時或許會好奇,運動員平常已進行大量練習,甚至身經百戰,為什麼還要堅持跟賽事無關的準備程序,這些是不是強迫症?名醫解釋運動員「小動作」的背後意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運動員的小動作除了安心外,這些儀式感也是身體的運動記憶。這些平日練習的習慣動作,經過大量的練習,運動選手們已將這些動作內化、自動化,所以帶到場上就成為有趣的個人魅力。經過無數次練習,這些機械性動作歸到大腦內,如果少了這些步驟,反而會亂了節奏。為什麼選手在參加賽事前,要先至場地適應環境、味道、濕度、氣溫等,看似無關的細節,牽動運動員的上場表現。「世界球王」王楚欽的桌球球拍被攝影師踩斷,止步桌球男單32強,雖然有預備拍,但心情已大受影響,預備拍也可能不如平常用的順手,所以就輸掉賽事。很多小動作,外人看起來以為是迷信,優秀的運動員確實都很相信這些事物會帶來好運。運動員靠的是實力,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迷信,就跟考生祈求文昌帝君庇蔭一樣。還有那些族群也會有「儀式感」?李信謙以音樂家、表演藝術者為例,大家都習慣自己使用的器具,所以會大費周章將樂器、物品運送到表演場地。這種情況也發生在醫院內,醫生有順手的手術刀、上開刀房之前的預備流程,看似儀式感的準備動作,不僅安定心理,也會讓事情更加流暢。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鄭丞傑「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努力工作努力玩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是婦科治療權威,是國內第一位運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的醫師,被稱為「海芙醫學之父」。當時他在門診中常遇到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患者,面臨嚴重經痛、大量出血、貧血、頻尿、不孕等症狀,但又不願意開刀治療,尤其不想切除子宮,因此開始採用海芙刀治療,為病患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養生秘訣/愛泡湯 努力工作努力玩鄭丞傑的養生秉持「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他愛泡溫泉,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泡湯時可放空自己,紓解治療病人的壓力;運動則喜歡打網球、跑步和爬山,從18歲開始打網球至今已歷經半世紀。周末除了開醫學會之外,幾乎都在爬山或旅行,力行「努力工作(work hard)、努力玩耍(play hard)」。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2009年,鄭丞傑在北醫大附設醫院擔任婦癌科主任時,院方引進全國第一台海芙刀。他說,海芙刀為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系統,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並於腹部皮膚外對準子宮肌瘤,進行60至80℃的高溫破壞,不須開刀手術,沒有皮膚刀口,也沒有輻射線,即可消融子宮肌瘤,迅速改善症狀。2020年,鄭丞傑出任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隨後成立海芙刀治療中心,在他的帶領下,進行大量的海芙刀、微波刀、射頻刀、腹腔鏡、子宮鏡、冷刀、雷射手術、乳房微創手術等各種微創和無創手術,不但吸引海內外眾多婦女病患,也吸引不少國內外醫師前往觀摩學習;醫院另設立醫美健康管理中心,經營得有聲有色,打造成「小而美的婦女微無創醫院」。術後療程減少住院時間為營運醫院,同時照顧大量病患,鄭丞傑不斷改進海芙刀及微波刀手術療程,更引進美國「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海芙刀治療為住院一天零夜或兩天一夜,腹腔鏡及微波刀手術住院都是兩天一夜,高品質麻醉讓病患術後疼痛感低,減少一半以上住院時間,如此醫院不需大量床位就能運轉,病患減少健保的支出、院內感染機率。用LINE掛號並即時諮詢在醫院的規畫上,鄭丞傑展現為婦女著想的細心,具有三個特色:一、可用LINE預約掛號,並採一對一方式和行政人員、護理人員對話,而抽血驗尿、病理檢查報告等鼓勵病患使用「健康存摺」查看,同仁也同時用LINE個別通知,必要時才需要回診,不要病患多花時間來回醫院。二、所有的病患都可以使用LINE或Email和護理人員或行政人員聯絡,即使國際病人也不例外,手術前手術後都可以即時線上諮詢。三、醫院建構女廁友善空間,如提供芳香噴霧劑、馬桶座墊紙、消毒用酒精、私密專用濕紙巾等。「如果多喝水、多休息、多攝取蔬果、吃維他命就會好的疾病,就不要吃藥,吃藥就會好的不要打針,打針就會好的不要開刀,開刀可以保留器官的盡量保留,必須切除器官才能挽救生命的就趕快切除。」這是鄭丞傑的行醫哲學,從醫至今治療都以病人角度出發,以傷害愈小愈好為原則,「傷害人體的疾病,應該用更不傷害的方法去治療」。鄭丞傑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海芙刀子宮肌瘤消融手術、微波刀╱射頻子宮肌腺症消融手術、婦癌手術現職: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亞太婦科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科學會世界總會副理事長學歷:美國舊金山人類高級性學研究院博士、台大高階企管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國際長、北醫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久坐,不要一直滑手機,外出走走,持之以恆,就會步上健康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8 養生.運動健身
不喜歡上健身房?專家教你如何在戶外運動可事半功倍更長壽
在大自然環境中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好處已獲證實,可先從簡單運動做起,延長鍛鍊時間並增加強度。艾波‧赫靈(April Herring)在馬里蘭州北部的卡羅爾社區學院(Carroll Community College)擔任行政人員,她從未去過健身房,而是在大自然環境中跑步、騎單車、健行、打網球、匹克球和踢足球。赫靈說:「新鮮空氣、陽光、隨季節變化的樹木,大自然具備精神療癒的功效。」德州基督教大學(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人體運動學教授黛比‧雷亞(Debbie Rhea)表示,在戶外運動讓成人維持健康事半功倍。雷亞說:「我們必須走到戶外且積極行動,若想長壽,這就很重要。」科羅拉多州波德市(Boulder)專責運動員山訓的健身房「高山訓練中心」(Alpine Training Center)創辦人康妮‧西奧黎諾(Connie Sciolino)建議,若已有一段時間沒運動,試著回想多年前你喜歡的運動,並從那裡開始著手。喜歡偶爾健行或騎單車的人,可透過拉長前述運動的時間,打穩有氧基礎。西奧黎諾表示,適應35分鐘到45分鐘的有氧運動後,就能開始增加一些強度肌力訓練。她建議:「若慢跑為主要活動,我會讓學員去陽台或在踏板上做些階梯運動,無論是短跑還是背上背包負重跑步。」不過,雷亞提醒,在身體尚未準備好適當運動的情況下,別貿然回歸從前的運動及強度。雷亞說:「假設人們30多歲、40幾歲、50歲以上,就直接嘗試跑步,太急可能扭傷腳踝或腿抽筋等。」運動教練表示,戶外運動的另一大好處是,不用花錢購買昂貴的器材。例如,透過有氧運動熱身後,可藉由自身體重和周遭可取得的物品來訓練肌力,可能是用野餐桌或矮牆做傾斜站姿的伏地挺身,接著轉身背對桌面或牆面,手臂彎曲支撐身體上下,藉此鍛鍊三頭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9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給獎勵,會讓你認真「動起來」?
如果遊戲程式鼓勵每天多動一點,甚至有金錢獎勵時,我們真的會多動一點嗎?今年4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的一篇研究,告訴了我們部分答案。《天生不愛動》書中說跑步機早期並不是用來運動的,羅馬人發明跑步機是為了帶動絞盤抬升貨物;1818年威廉科比特改良跑步機,被用來處罰囚犯,有超過一百年的時間,包括王爾德在內的英國囚犯,每天必須在階梯型跑步機上走好幾個小時;曾幾何時,跑步機變成了現代人追求健康的工具。如果沒有足夠誘因,人的本能或許會跟大猩猩或獅子一樣,整天都坐著或躺著不動,當個「舒服不過倒著」的躺平族,絕不會浪費一點力氣在「運動」上。但是以前「運動」沒那麼重要,現在就不一樣了,1960年代美國約有一半的工作需要中度以上的身體活動,到今天只剩下不到20%的工作需要輕度以上的活動。醫學研究顯示,「沙發馬鈴薯」的生活型態對健康非常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也會減少壽命,2008年開始,美國心臟學會就建議每周至少要150分鐘中強度的運動,或是超過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中強度運動指的是時速大於5公里的快走、時速慢於16公里的自行車、水中有氧、網球雙打、社交舞、一般園藝;高強度運動指的是慢跑、游泳、時速大於16公里的自行車、網球單打、有氧、跳繩、爬山、繁重園藝。如果做不到也沒關係,有動比不動好,但如果能達到標準,會更理想。今年4月發表、由美國賓州大學醫療體系進行的「BE ACTIVE RCT(動起來)」的研究,看用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多走點路。它把1062位18歲以上10年心臟病風險大於7.5%的人,以1:2:2:2的比例分成4組,第一組控制組、第二組遊戲組、第三組獎勵組、第四組是遊戲加獎勵雙管齊下組,看看用遊戲、獎勵、雙管齊下三種不同方式,能讓人多走幾步?它讓參與者自己訂定目標,看要比原先每天步數增加33%、40%、還是50%,或是每天多走1500步,做到了就算達標。包括控制組在內,每天都會接到簡訊通知前一天步數是否達標。遊戲組的設計是每周給70分,一天沒達到目標就扣10分,每周最多得70分、最少0分;獎勵組呢,是每周給14美元,一天沒到目標扣2美元,連續一年每周可賺0到14美元;雙管齊下組就是沒達目標每天扣10分跟2美元。參與者平均67歲,實驗前每天平均走5030步;到12個月後實驗終止時,控制組每天增加了1418步,雙管齊下組增加2297步(比控制組多868步),至於遊戲跟獎勵哪個比較有效呢?結果是……差不多,但遊戲組略勝一籌,每天增加1954步(比控制組多538步),獎勵組增加1915步(比控制組多492步)。包括控制組在內,4組平均運動時間比實驗前每周多了40分鐘,養成的步數習慣至少維持到研究結束6個月;作者的結論是,不管遊戲或獎勵兩者都有幫助,雙管齊下效果更佳。「動起來」是一篇有趣的美國研究,很驚訝遊戲竟然比金錢獎勵還有效一些(我已經想到如把計步器綁在狗狗身上,多種對不起研究人員的賺美金作弊方式,但這些都太不道德也已離題);重點還是在於,我們要如何努力,才能增加自己的運動量跟養成運動習慣?您……今天運動了嗎?本周達標了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4 醫療.指甲.足部
避免赤腳在家走動!足科專家不做4件事保護雙腳健康與功能
多數人在一整天的行動中,都需要頻繁地使用雙腳,若足部有問題,尤其容易使人變得衰弱。網路媒體Buzz Feed報導稱,這就是為什麼必須盡力保護雙腳的健康與功能,包括避免某些鞋類與行為。加州足科醫生愛波妮·文森(Ebonie Vincent)表示,在目睹最糟的足部病例後,醫生會避免去做某些事。以下是文森與其他足踝健康專家分享他們為保護足部而不會去做的四件事:1.到哪都穿Crocs布希鞋近年來,Crocs布希鞋又開始流行起來,讓許多足科醫生大感頭痛。文森說,雖然Crocs 布希鞋是很好的鞋子,可以在家裡穿,也可以在做點事的時候穿;但當他看到人們穿著它去迪士尼樂園或長時間站立時,她知道他們很可能會有足部的問題。她建議,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穿雙好的步行鞋,如Brooks、Asics 或 New Balance等品牌。2.穿著高跟鞋文森說,穿高跟鞋的女性最終會飽受拇囊炎、雞眼、腳跟骨刺與發炎甚至跟腱炎的痛苦折磨。許多人喜歡在特殊場合穿上高跟鞋,所以穿這種鞋並非絕對不可的行為;不過,健康的平衡還是最重要的,「畢竟我們不是芭比娃娃」。佛羅里達州足科醫生高德(Jason Gold)表示,他通常會告訴病人至少80%的時間要穿著有支撐的鞋子,另外20%的時間,可以穿自己喜愛的任何鞋子。他指出,厚底鞋可以減輕腳部與腿部肌肉的壓力。3.光腳走動高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更常在家工作,因為不再經常穿鞋,導致更多的足部與踝關節問題。他建議在家裡走動時可穿雙有支撐力的運動鞋,尤其是在瓷磚、大理石多於在地毯上走動時。若擔心將屋外病菌帶進家裡,可買雙室內專用的運動鞋。文森說,他們總是聽到人們在家中光著腳,說這樣很舒服。但如果一直不為雙腳提供支撐,就會長出老繭,甚至脂肪墊萎縮;一旦出現這些狀況,光腳走路將不再舒適,且日後穿鞋的選擇也會受限。4.穿非跑鞋跑步亞特蘭大足科醫生史派特(Jay Spector)指出,避免穿不是跑鞋的鞋跑步。許多人會買雙便宜的鞋來跑步,這將造成足部疼痛。史派特建議每跑300至500英里或每六到八個月便換雙新的跑鞋;此外,不同的運動要穿不同的鞋,避免穿著跑鞋打網球,反之亦然。紐約足科醫學院外科教授崔帕爾(Michael J. Trepal)警告說,不要穿「零落差」(zero-drop)鞋款(腳跟與腳尖沒有高低落差)或光著腳跑步。他說,光腳不僅會使腳底皮膚受傷,還會讓堅硬的地面傷害毫無力學原理保護的足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4 養生.運動健身
你應該以步數還是分鐘來計算運動量對健康最佳?研究給答案
每天設定走七千或一萬步當作目標是增加身體活動的簡單方法,不過現有身體活動指南都建議人們以分鐘而不是步數來衡量自己的身體活動,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所以,計算運動的時間比計算步數更好嗎?近期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員發現,基於步數和時間的運動目標都與降低年長女性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有關。換言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實現健康的最佳方法。運動時間與步數哪個對健康更有益?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近一萬五千名62歲以上健康女性的數據。這些參與者被要求連續7天佩戴研究級活動監測器,僅在睡覺、淋浴、沐浴或游泳時摘下。除此之外,參與者每年進行一次健康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研究人員發現,透過時間或步數衡量的較高程度的體力活動與較低的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相關。例如研究中最活躍的四分之一的女性與最不活躍的四分之一相比,風險降低了30%至40%。雖然這兩個指標對於描述健康狀況都很有用,該研究主要作者Rikuta Hamaya補充,這兩種測量活動的方法其實各有優缺點。例如步數可能無法考慮到健身程度的差異,如果一個20歲和一個80歲的人都以中等強度行走30分鐘,他們的步數可能會有顯著差異。不過,步數的測量方法比運動強度較為直接,且不太容易受解釋的影響。除此之外,步數還能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動作,而不僅僅是運動,這些日常活動很可能是年長者常常進行的。Hamaya指出,對於某些人來說,運動可能涉及網球、足球、步行或慢跑等活動,這些活動都可以透過步數追蹤。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運動可能包括騎自行車或游泳,監測運動持續時間則更簡單。Hamaya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身體活動指南需要提供多種達到目標的方式。總體而言,運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幾乎所有形式的運動對我們的健康都是有益的。研究人員在報告的最後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時間和基於步數的運動指標與健康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Should Your Exercise Goals be in Minutes or Steps? Study Suggests They are Equally Beneficial.Scientists say the overlooked goal when trying to get healthy.Should You Measure Exercise in Steps Or Minutes?
-
2024-05-19 醫療.心臟血管
大量運動會導致冠狀動脈鈣化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天(2024-5-15)發表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Men and Women(男性和女性的體力活動和冠狀動脈鈣化的進展)。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研究動機習慣性地進行體力活動 (PA) 可以降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過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此外,PA還能顯著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某些類型的癌症和憂鬱症。事實上,據估計,不進行足夠水平的 PA(即未達到建議的指南)會導致全球 6% 至 10% 的主要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為此,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建議成年人每週 150 分鐘或更長的中等強度有氧 PA 或至少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這些指南轉化為每週至少 500 代謝當量任務 (MET) 分鐘 (min/wk) 才能滿足指南要求,或超過 1000 MET 分鐘/週才能超出指南要求。達到或超過建議的 PA 指南通常有利於減少心臟代謝危險因素,以及改善適應性生理特徵,例如心肌重塑和增加心肌和血管順應性。然而,一些體力活躍的人可能會發生心血管事件和心臟猝死。大量有氧 PA(例如,建議指引的 4-6 倍)與亞臨床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升高有橫向關聯。例如,在 2017 年對 248 名男性進行的一項研究中,Aengevaeren 等人發現大量 PA(>2000 MET-min/wk)與較高的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相關。同樣,在我們先前於2019 年對21278 名男性進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進行極高水平PA(≥3000 MET-min/wk)的男性,其CAC 升高(≥100 AU)的相對風險較高(11%)。然而,無論 CAC 水平如何,大量 PA 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無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先前的研究和 Aengevaeren 等人的研究都是在一個時間點(即橫斷面)評估了 PA 和 CAC,而這是無法確定時間關係。相較之下,關於 PA 量(包括高量)和 CAC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展之間的縱向關係的數據很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兩個:(1)測試多次就診(1998-2019)期間平均 CAC 的進展率是否與同一時間段內 PA 的平均水平相關,以及( 2) 確定PA 基線水平(包括高運動量和極高運動量)是否與CAC 進展超出臨床有意義的閾值(CAC ≥100 AU)相關。這些目標是在參加庫柏中心縱向研究 (Cooper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CCLS) 的 40 歲及以上社區居住男性和女性中進行探索的。研究對象庫柏診所(德州達拉斯)是一家專注於生活方式醫學的預防醫學診所。本研究的參與者在1998 年至2019 年間來庫柏診所就診過2 次或以上,並且擁有主要研究變量的完整信息(例如每次就診時的PA 測量和CAC 掃描)。他們選擇加入 CCLS 並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原先納入了9665 名40 歲及以上的個體,之後排除了患有心肌梗塞 (n = 290)、中風 (n = 175)、心臟支架 (n = 168)、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n = 66) 或體重指數 (BMI) 低於 18.5(n = 195)的個體,最終得到8771 名平均年齡50.6歲的健康男性和女性。他們的平均隨訪時間為7.8年,而資料分析時間為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2 月。研究方法休閒時間 PA是根據與過去 3 個月內每週休閒有氧活動頻率和平均持續時間相關的調查問題的回答來計算的。這些活動包括步行、慢跑、跑步機、騎自行車、游泳、網球、籃球、足球、健身課、水中有氧運動、訓練營、橢圓機、划船、跳繩、高爾夫、舞蹈、爬樓梯、健行和越野-鄉村滑雪。透過計算每項活動的強度 × 每週總分鐘數來計算中度和劇烈有氧PA量(MET-min/wk)。慢跑和跑步機速度用於細化這兩項活動的強度分配。計算出的 PA 量與使用修改後的 Balke 跑步機方案估計的心肺健康 (CRF) 有中等相關性:男性 (n = 6168) 和女性 (n = 1844) 的 Spearman 相關性均為 0.49。 PA 以連續變數(以 500 MET-min/wk 為單位)或分類變數(
-
2024-05-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運動防失智症!鄒繼群重拾網球拍防肌少症,帶便當呷健康
新北溪南地區是大台北人口稠密區,醫療需求高,新店區天主教耕莘醫院在當地及周圍布建多處醫療園區,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表示,醫院的使命是設法讓病患恢復健康,回到自己的社區,從服務社區民眾到擔起重度急救責任,打造全方位的醫療體系。鄒繼群養生祕訣:重拾網球拍 帶便當呷健康鄒繼群工作相當忙碌,目前多與朋友相約打網球,且做重量訓練,透過運動來強健身體。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打網球的他,因工作忙碌而中斷打球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最近發現自己肌肉慢慢變少、身體變瘦,意識到再不運動肌肉會逐漸流失而發生「肌少症」,於是他重拾網球拍打網球。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避免腦部萎縮,是預防失智症的重要一環。因此,鄒繼群平時會做一些重量訓練,讓肌肉有足夠的能量去承擔要做的運動項目。飲食上他會多留意,像每天中午開會的便當,常有炸物,因此近年會自帶便當,減少身體的負擔。沒有抽菸習慣的鄒繼群,曾因肺腺癌開過刀,因此特別注重空氣品質,家中不但有空氣清淨機,裝潢材質也選用不含有毒物質的建材,更希望空汙問題能夠改善。他也鼓勵並補助全院員工每三年免費做一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真的檢查出幾位員工罹患早期肺腺癌。敏捷式會議 團隊溝通順暢重視「整合連結」的鄒繼群強調,病患出院回到社區後,不代表醫院就沒有事情了,後續社福、喘息或有無需要日照機構等都要協助。耕莘醫院加上安康院區,員工逾2000人,為拉動這個大團隊,鄒繼群在乎團隊凝聚力,他直言,「不信任才是阻力」,透過有效率的敏捷式會議,讓開會、溝通變得順暢。63歲的鄒繼群是耳鼻喉科名醫,老家在高雄,北漂服務耕莘醫院體系逾30年,去年6月從永和耕莘醫院長一職調任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承擔更大責任。喜歡和病患互動的他,持續在永和耕莘、新店耕莘看診服務病友。盼病人出院 長照沒空窗期「耕莘醫院承接社會大眾的信賴,治療『急重難罕癌』責無旁貸。」鄒繼群並積極推動長輩住院「4M」,也就是要注意長輩住院4大重點,尤其重視出院後續協助連結長照的服務。第一個M「What Matter」,了解病患在意什麼,若住院期間不配合復健,可能造成失能,要找到長輩在意的目標鼓勵復健。第二個M「Motility」,要在意長輩的活動力,若因為臥床而導致肌肉流失,有些病患會不能走路,就無法復原,這非常可惜。第三個M「Mentor」,很多長輩住院不一定是失智,可能是譫妄,若不處理好,就無法順利回到社區,因此必須及時介入。第四個M「Medication」,有些長者吃20多顆藥,這回家要怎麼吃東西,就須詳細說明。「除了4M,醫院要去支持長照體系。」鄒繼群希望病人出院後就能有各式各樣的長照連結,而不要有空窗期。並不是病患手術做完就沒事了,後續整合的連結更為重要,社福、喘息、日照機構等都需要協助。耕莘醫療體系除了新店兩院區,還有永和耕莘醫院,鄒繼群設法將三院整合,各自發揮其特色。新店耕莘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以治療「急重難罕癌」為主;永和耕莘專注長照,將高齡長照體系結合;安康院區是社區醫院,可滿足社區照護需求。此外,醫院與耕莘護專結合,與新北衛生局合作成立耕莘診所,肩負央北社宅的社區照護。鄒繼群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耳鼻喉疾病、眩暈、睡眠呼吸中止症、頭頸腫瘤等現職:耕莘醫院院長、耕莘專校副教授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要長壽但不要失能失智,就要保持三動(身動、腦動、互動)與健康飲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活出淋灕盡致的退休後人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資深醫師的人生智慧」。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想看本文他也在同週的另一篇文章,以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瞬間得到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而將之整理出「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想看本文另外一篇是一位資深腫瘤科醫師分享她在參觀一座非常精緻的私人博物館,巧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同事,不覺想起過去受到她的影響,而深思自己在退休之後的生涯規劃。幾週前,意外看了一個不是很新的紀錄電影——追溯1990年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多幅名畫遭竊的經過,以及三十多年來偵查無功的故事。至今,這些名畫仍不知身首何處。隔天,我決定造訪這個離我工作處不遠,卻ㄧ直緣慳一面的藝術博物館。伊莎貝拉博物館是個私人的藝術館藏,雖然收藏品遠不如附近的波士頓美術館,卻是精緻典雅。使用手機串連的博物館導覽,除了學習每一件畫作的藝術歷史背景、成就,也彷彿透過伊莎貝拉的眼光去瞭解每個房間的燈光、自然光與畫品的擺放位置,都是在引導賞畫人對每一件作品有更深刻的印象。博物館中庭是個溫室植物園,奇花異卉與博物館相得益彰。漫步走完博物館,只不過是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心情是愜意又滿足的。那天是週日,博物館有個音樂會,我也買了票去聽賞。這個音樂廳是博物館在最近幾年延展的側翼新建築;鏤空的方形建物,表演者在中庭演奏,觀眾的座位則是在四週環繞的三個樓層;這樣的設計製造很平等的觀眾視覺與聽覺,不同於傳統音樂廳前排後排很不一樣的觀賞經驗。當天表演的是一個弦樂團,團員都很年輕,不同於一般弦樂或交響樂團團員除了幾個亞洲人之外,幾乎清一色的是白人。這個樂團有四、五個黑人,四、五個拉丁美洲人,兩個中東人,三、四個白人。 除了四個大提琴手是坐著之外,其他人則是圍成一圈站著演奏。每一首樂曲演奏前,由ㄧ位團員簡短地介紹他們的團體,以及曲子的作者及音樂背景。當天他們演奏的都是當代、而非古典樂曲。因為這個音樂廳的特殊場地設計,讓我能夠在近距離聆賞這些年輕的音樂家精湛的琴藝、以及他們演奏時陶醉忘我的神情。這真是個超乎我預期的心靈饗宴。當這個令人回味無窮的音樂會結束時,我不經意地回首巡視其他的觀眾,沒想到居然看到我的一個兩年前退休的同事。我們都很開心這樣的巧遇,就一起去到博物館的咖啡廳坐坐敘舊。瓊安一直是我很景仰的人生榜範,許多她過去照顧過的病人都非常感念她親易近人的風格。過去,瓊安休假時,常常找我幫忙「看守」她的公事信箱。我讀她與病人的電郵通訊有些是回覆病人的詢問,有些則是瓊安主動寫簡訊告知病人的檢查報告。她的文筆傳達有如朋友般的關懷,而不是冰冷的公事公辦信簡;這樣花時間用心給病人額外的安慰,不是多數醫生願意做,或做得到的事。今天的年輕醫師講求效率又很強調他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要有「合理」的薪資報酬。花時間給病人寫很個人化、有人情味的簡訊,是沒有投資報酬價值的。他們給病人的回訊是用事先設定好的「聰明句」(smart phrases),十秒內就能傳送的像機器人操作的訊息。我自己因為喜歡寫文章,也因為受到瓊安的薰陶,每天總是花了很多時間用心用情地給病人寫簡訊。瓊安在十五年前左右,就想退休,卻ㄧ直被同事們挽留;所以她的退休模式是逐漸的減少工作時數,十多年下來,總算完全退休。英文有個辭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夢想退休後想做的事叫做「bucket list」。 當退休過程是個慢動作時,想兌現bucket list 可能永遠遙遙無期。瓊安的工作外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我知道她定期打網球,是個讀書會的會員,也參加一個影評課。瓊安很喜歡音樂,特別是歌劇。透過她的介紹,我也固定去電影院觀賞同步播出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劇目,重溫我學生時代對歌劇的喜愛。剛退休的人可能會感覺生活失去重心而茫然無措。瓊安説她忙到常常連看報紙的時間都沒有。八十歲的她,身體健朗,除了打網球、讀書會、影評課之外,她也在大學選修課程。瓊安的先生在與淋巴瘤搏鬥多年後,去年去世了。他們是哈佛醫學院的同學,斐道在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哈佛從事癌症治療相關的研究及教學,屆臨退休年齡時,卻罹患他的太太瓊安專長的腫瘤診斷。所幸的是斐道在癌症治療期間一直保持足夠的體力,還能繼續他的研究與教學。記得有一次瓊安邀請我去戲院看歌劇,斐道也來了,精神很好,一點也無病容。我的每一位醫生同事很幸運的,都有神仙眷侶,瓊安和斐道更一直是大家欣羨的一對佳偶。瓊安説到斐道有幾篇來不及發表的研究論文,瓊安也能接手與斐道的研究生一起完成。瓊安的孩子怕她失去老伴,獨居寂莫,送給她一隻小狗。瓊安每天帶小狗出門散步兩、三次,既能排遣寂寞時光,也有益健康。難怪瓊安説她忙到沒時間看報紙!最近一兩年,我也開始想到自己該如何退休。我的 bucket list不乏瓊安在做的事,包括將多年來想做卻沒時間做的「小我」諸事付諸實現,例如把鋼琴彈好,學習書法繪畫,園藝栽培,到大學選修課程,多一些時間讀醫學以外的書籍。這些很想做的事,過去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已經不得喘息,是只能夢想退休後才能做的事。近幾年孩子們都長大離家後,卻是孫子來了(全世界最美妙的事!),父母年邁需要幫忙照顧。這個bucket list只好再度拖延。不過,從瓊安的緩慢退休模式,讓我體會到我也可以一點一點慢慢地將我的 bucket list慢慢付諸行動。最後,我理想中的「活出淋漓盡致的退休生活」不能不包括一些「大我」的願望。我希望使用自己的專長,尋找能提升台灣人生活品質及國際聲譽的事業。聽起來有點空泛不是嗎?其實我是有一些想法的。只要我保持身體健康,就能慢慢築夢。看官們,就等待下回分解了!延伸閱讀:4/8 氣功養生——預防失能與失智4/10 預防失智之我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髖關節…6種關節疼痛原因及症狀詳解!貼痠痛藥布可改善嗎?
許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問題。據統計,45歲至60歲的人,30%有關節疼痛問題,年紀大的人,則高達60%有關節疼痛問題發生。許多人的關節疼痛宛如氣象台般,天氣變化時,常會喀喀響且疼痛,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之苦。全身關節都可能疼痛 各部位疼痛原因、症狀詳解常見哪些關節疼痛問題?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全身關節都可能出現疼痛,分析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等疼痛的發生原因、症狀、及對健康及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膝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韌帶、神經等問題,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十字韌帶損傷及拉傷等,或是急性感染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膝關節疼痛未治療,接著會影響髖關節、踝關節的活動力,而造成跛行、行動不便等治療:以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急性疼痛來說,首先要減少病人負重,受傷期間建議行走時拿拐杖輔助,或是減重,再給予消炎、止痛藥,此時關節也常有積液,可以將其抽出且注射類固醇消炎,合併電刺激、局部按摩,以降低關節疼痛,促進關節活度度,減輕不適症狀。髖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及周圍的肌肉、肌腱等出現問題,如創傷骨折、感染,或是退化,甚至癌症骨轉移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髖關節疼痛未治療,未來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依不同疼痛原因給予藥物或復健治療,骨折造成骨頭錯位,應立即採外科復位方式治療肩關節疼痛原因:肌腱、韌帶沾黏所造成的五十肩,或是旋轉肌袖拉傷,退化、創傷造成的骨頭錯位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 如五十肩早期非常疼痛,但沾黏嚴重後,晚期卻不會痛,此時肩關節活動角度已經變小生活影響:當五十肩沾黏嚴重時,手無法舉超過頭頂的高度,而無法吹頭髮;肩膀旋轉肌拉傷,女性則無法做到反手穿內衣的動作治療:五十肩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旋轉肌拉傷可以先由藥物、復健治療,若病情嚴重,還是需手術治療。肘關節疼痛原因:手肘內側疼痛,俗稱高爾夫球肘;外側疼痛,俗稱網球肘,而手肘後側疼痛則與三頭肌腱發炎有關,若是手肘前側疼痛則是二頭肌腱發炎有關。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生活影響:網球肘則無法提重物,跌倒時無法用手掌撐地起身治療:網球肘等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腕關節疼痛原因:靠近手掌的手指關節疼痛,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手背的手指關節疼痛,多為腱鞘囊腫所致,或是手腕深部韌帶的扭拉傷等。症狀:疼痛生活影響:手腕屬於活動度大的關節,如果嚴重疼痛無法做扭毛巾等動作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等,可以利用護具減輕神經壓迫,也可以在神經周圍施打葡糖糖水,降低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利緩解疼痛。手指關節疼痛原因:可能有紅斑性狼瘡等風濕免疫疾病,或是痛風所致,或是過度使用等症狀:手指關節疼痛、變形、腫脹、無法彎曲生活影響:關節疼痛、腫脹嚴重,將無法拿杯子、拿碗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給予藥物治療外,如果是發生在手部關節,可能要給予副木等輔助,讓病人順利用餐進食關節疼痛問題如何檢查診斷?關節診斷量表初步評估陳亭安說,關節診斷量表可以針對日常生活關節活動的功能、走路步態的一種自行評估量表的問卷調查,但臨床考量民眾對量表的理解程度,也很難讓民眾直接填寫,而此量表多用在醫學研究,在病人診斷上,仍多以醫師診斷為主,並不會用此量表診斷。醫師對關節疼痛評估,常以理學檢查、肉眼評估患處關節,對比與正常關節有無紅腫、熱痛、變形等症狀,以及觀察病人的步態、站姿,以及拿握東西是否正常,同時測量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等 有無肌力流失,或以X光、超音波等影像及抽血檢查。進行多項檢查後,再評估是哪一條韌帶、肌肉受損,進而了解可能受影響的其他關節,比如膝關節疼痛時,也會一併檢查髖關節及踝關節,確診關節疼痛為退化、感染、癌症轉移、家族史等原因。急性疼痛發生時,依不同部位關節疼痛不同,止痛方式也不相同,陳亭安指出,如,若是肌腱撕裂傷,如果症狀輕微可以用藥物治療、復健,或是施打止痛藥等,因此,治療方式則依受傷情形,重點是治療症狀、保護關節,維持關節活動度。針對這些關節疼痛問題的人,平時應做什麼復健治療?可以做運動保健嗎?建議可以從事什麼運動?陳亭安說,關節受傷後,針對疼痛不適治療後,就進入保養階段,須加強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藉由伸展運動、訓練肌肉力量等恢復關節活動度,雖然訓練肌力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如要加強膝蓋附近肌力,可以從事抬腿、膝蓋伸直用力夾抱枕等運動。痠痛藥膏、貼布、按摩棒等小物可以改善疼痛嗎?陳亭安說,使用緩解改善疼痛的藥膏、貼布前,須先確定關節或肌肉疼痛的原因,如肌腱輕微撕裂傷、肌肉抽筋等,貼布、按摩或許有效,但以頸椎間盤神經壓迫,而造成肌肉痠痛,以針灸、按摩緩解,只是在放鬆肌肉,未針對病因治療,症狀還是會反覆出現,建議治療須尊於專業,且痠痛藥膏、貼布是針對較為表淺的發炎、疼痛才有效果。如果是肩頸痠痛可以自行用痠痛藥膏、貼布等物放鬆,但當肩頸痠痛進階到手痛、手麻,或是未依病情治療而隨意按摩,也可能使受傷部位更為腫脹、瘀青,呼籲關節有明顯創傷時,應盡速就醫。至於保養關節的飲食原則?陳亭安說,最重要的關節保養,必須避免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每天應攝取鈣質、維他命D,如此才能避免跌倒、臥床,當發現關節活動度有所改變時,應盡速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2 焦點.元氣新聞
害怕孩子低人一截?營養師曝3關鍵!突破孩童成長侷限!
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黃金期,家長該如何把握?男孩 12-14 歲、女孩 11-13 歲是骨骼生長的關鍵時刻,家長想幫孩子補出籃球員、模特兒般的體格,讓兒女的成長贏在起跑點,該怎麼辦?所有的健康議題、成長問題,都必須從生活中找答案,才能突破天生侷限、激發小孩體內的成長動力,邁向高度自信的道路!聯華食品旗下保健品牌KGCHECK營養師陳慧玲提醒,影響孩童成長的因素不外乎「營養、運動、生活作息」三大關鍵。平時家長只要多幾個小動作,就能良好掌握這三大關鍵。1.關鍵1:挑對運動,強化骨骼不傷身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進行每週至少三次、每次六十分鐘的骨骼強化運動,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等。要注意的是,因為孩子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要避免在濕熱的環境下運動,且在運動中務必補充水分,且應避免持續訓練單一部位、單一肌肉群,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家長可陪伴孩童多方嘗試此類骨骼強化型運動,找出孩子喜歡的運動項目,每週持之以恆的快樂運動。➤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每週運動3次,每次60分鐘● 推薦的骨骼運動: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 順應孩子興趣來選擇運動項目,事半功倍⚠️ 請注意!運動量別過頭囉!小孩如果過度運動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若孩子是學校球類校隊,每天大量消耗能量的情況下,需隨時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也要多注意食物營養的補充!2.關鍵2:作息需規律,睡得好才能長得好一個孩子要穩定“向上”發展,天天睡飽是必須的!若晚上睡足八個小時,且睡眠品質佳、有足夠的熟睡期,則生長激素在這八小時內大概會分泌四至五次。所以家長應盡量讓小孩在晚上9點前上床入睡,且避免在睡前接觸刺激,以免影響睡眠品質,營養師就提醒家長,睡前2小時盡量不要讓小孩進食,尤其是容易造成亢奮的含糖零食,以免影響睡眠品質及發育!➤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9點前入睡● 每日睡滿至少八小時● 睡前兩小時不進食3.關鍵3:只喝牛奶不夠,成長期補鈣有撇步!營養均衡是孩童發育的基礎,若孩子體重過重、喜愛吃炸物甜食,則可能加速生長閉合,因為體內脂肪與糖分導致的胰島素分泌都會影荷爾蒙與生長激素。家長想讓孩童在成長上擁有“高度”自信,除了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肥胖之外,也應在成長速度閉合前補充「正確的」營養,加強攝取鈣質千萬別選錯了方法,以免造成反效果或是徒勞無功。成長所需關鍵營養A.鈣質:大家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的基礎,但是一般人熟知的補鈣方法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有效,例如100ml牛奶的鈣質含量僅有125 mg,但7-9歲孩童的每日建議鈣攝取量卻是800 mg、10-12歲則高達1000 mg,只靠喝牛奶很難滿足孩童的營養需求。營養師建議,若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補鈣狀況,可挑選專為孩童及青少年打造的高鈣補給品,但應注意挑選可信賴的品牌與廠商,最好能將補鈣食品融入日常的飲食生活中,挑選方便食用、口味良好的方式來補鈣,避免引起孩童的反感。B.維生素D:吃盡了足夠的鈣質,還必須讓身體吸收才行。維生素D能夠增進鈣吸收,有助於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C.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除了能夠建造及修復組織,還能刺激生長因子。成長期的孩子若缺乏蛋白質,即使有了生長激素,也無法合成肌肉,更會影響生長發育。平日飲食可以多補充優良的蛋白質,如魚類、雞蛋、黃豆製品、奶類等。➤家長小撇步➤在這個頻繁外食、孩童容易挑食的年代,家長想要更有效、方便的幫成長期孩童補鈣,可依照以下原則挑選食品:● 具成長期關鍵養分:鈣質、維生素D、蛋白質● 選擇經過實驗的專利成分● 滋味好,適口性佳:可融入日常飲食中當早餐或點心,增進孩童食用的意願,持之以恆的補給● 選擇可信賴的大廠牌,注意產品原料的溯源與檢驗報告營養師推薦!聯華食品生醫研究室KGCHECK 《高鈣成長蛋白飲》 就是好選擇!四大優點,幫您把握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期1. 鈣含量足夠,多元配方全面掌握成長關鍵:每杯 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含930mg鈣質,鈣質含量等於6片起司或9杯牛奶,輕鬆滿足孩童每日的鈣質需求量!且添加維生素D、乳清蛋白(蛋白質)、酪蛋白磷酸胜肽、ABC益生菌,給予成長期孩童完善的營養配給,不僅能抓住鈣質,更能維持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2. 日本媽媽的秘訣,超熱銷的專利配方:想要在成長上衝刺一把,只補鈣還不夠,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還特別選用日本熱銷10年的專利成分--水解蛋黃粉Bonepep®,經研究顯示有益於成長期的補給,是連高度注重孩童成長的日本媽媽們都信服的專利配方。3. 味道良好,孩童愛喝: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沒有小孩排斥的保健品怪味道,僅有適度的奶香味,佐以簡單的果汁粉調味,甜度適中順口,可加入豆漿或牛奶讓小朋友當早餐天天喝,不對補給品產生排斥感。4. 台灣大廠牌出品,產品履歷公開透明,讓家長安心: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由台灣食品大廠聯華食品出品,嚴格把關食品的品質,包裝上的「產品履歷」QRcode一掃就能看見完整的產品檢驗報告及原料溯源資訊,每一口都喝得超安心,讓家長放心。聯華食品KGCHECK營養師表示,成年前給孩子補營養都不嫌晚!把握成長黃金期,培養孩子的高自信!
-
2024-03-13 醫療.中醫
改善頑固性疼痛! 中醫用「1法」告別50歲婦人肩頸僵硬
一名年逾五十的女性,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到脊椎神經,出現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無力等症狀,手臂屈伸活動都有困難。疼痛感造成難以入眠,翻身也會痛醒,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日常生活。改善頑固性疼痛 用「1法」告別肩頸僵硬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施以小扁針及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過四周療程治療(每周一次),患者肩頸部緊繃痠痛減輕許多,手臂麻木無力也明顯改善,晚上不再失眠。任東輝說明,椎間孔狹窄是常見的脊椎病變之一,受損部位受到壓迫的神經痛困擾許多病人。椎間孔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車禍、搬運重物等外傷,以及基因、長期久站或久坐、老化、家族史......其病症好發在青壯年族群、以及生活型態緊繃且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久站的勞動者更容易發生。組織沾黏是身體痠痛元兇因外傷、扭拉傷或者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導致椎間孔狹窄,引起肌肉韌帶損傷,身體產生急、慢性發炎,進而形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久了會因氣血阻塞不通而全身痠痛,嚴重則會壓迫神經造成麻木無力、關節活動困難。小扁針(小針刀)是痠痛解方,可以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指出,小扁針是利用寬度0.45mm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的特色及優點,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是衛福部認定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屬於技術性治療。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也不需住院和臥床休息,但施針處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四至六包,效果會更好。小針刀療法有效改善疼痛若害怕扎針,建議可搭配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評估脊椎錯位後,用活化槍以快速度、低力道、穩定的脈衝推力矯治脊椎錯位,使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可治療脊椎錯位所導致的痠痛與各種疾病。小針刀可用於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膏肓痛、五十肩、網球肘、關節炎等,以及各種筋骨痠痛新傷、舊傷,改善頑固性疼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吃水果減肥當心脂肪肝!營養師盤點NG減重法:只靠運動減肥也無效
減重是許多人一輩子的課題,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涂秀蓮指出,減肥偏方多,不論網路廣告或口耳相傳減重方法都有迷思,減重者仍應先建立健康減重的觀念,才能減掉肥肉、贏得健康。單一食物減肥法:除了營養不良,可能造成脂肪肝。涂秀蓮表示,許多人減重,以為不吃肉、只吃蔬果就會瘦。雖然蔬菜含豐富纖維素,容易有飽足感,實際上,只吃蔬菜不能供給身體所需營養,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身體反而會消耗原本的肌肉及內臟組織,不但減脂不成,反衍生肌少症。網路上流行的水果減重法,包括只吃香蕉、只吃蘋果、只吃葡萄柚等方式,涂秀蓮表示,有些人想藉此達到暫時減肥成功的效果,但除了營養不良,如果不能控制總熱量攝取,水果中豐富的果糖反而容易在體內轉化成三酸甘油酯,造成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甚至脂肪肝。瀉肚子減肥法:瀉肚子排不掉體脂肪有人利用「努力瀉肚子」減重,涂秀蓮指出,不管是中藥減肥茶、市售油切茶、高纖粉,都是利用降低食欲或增加飽足感,甚至加速腸胃蠕動增加糞便排出,但實際上脂肪層是皮下組織,不在腸胃道裡,排出來的頂多是食物的油脂,不會是體脂肪。脂肪是透過能量的轉換,代謝成小單位的游離脂肪酸和甘油,提供身體組織和肌肉運作的能量。身體可以「消耗」體脂肪,卻不可能「拉出」體脂肪。只靠運動減肥法:得加上飲食控制,才能達成減重目標。有些人對食物難忌口,有「靠運動就會瘦」的想法。涂秀蓮表示,任何運動在前30分鐘主要消耗肝糖,超過30分鐘才會開始消耗體內脂肪,所以耐力型的運動才是燃燒脂肪的主要途徑。1周3次、1次30分鐘的中度運動,約可以消耗300大卡,持續1個月後僅減約0.5公斤,中度運動包含快走、騎腳踏車、滑雪、網球、跳舞等。在減重部份,運動屬於輔助工具之一,不能單靠運動就想減重,還是要以飲食控制及生活上習慣的改變為主。但每周規律運動,即使體重沒有降低,也可以降血壓、降血脂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一般輕度運動建議在飯後1小時,中度運動在飯後2小時,高度運動在飯後3小時。不建議飯後馬上運動,因為飯後胰島素分泌上升,會抑制脂肪分解,且進食後腸胃等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當全身肌肉在運動時,也需要大量血液參與,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這種紊亂既影響運動效果又危害身體。有些人作了運動不瘦反而變重,可能原因為:1. 飲食不忌口:運動會促進食欲,若不忌口,消耗的熱量都比不上吃進去的熱量多。2. 沒有持之以恆:或是沒有達到該有的運動量。3. 做錯運動:舉例來說,無氧運動例如重量訓練等,目的是讓肌肉更結實,減肥效果非常有限。而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才可以讓心跳持續性加速,提高新陳代謝率,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這一類運動才是適合減重的運動。而持續運動的祕訣,包括: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運動;把運動列為行事曆中最優先順序,變成生活的一部份;找伴一起運動;生活中多走路少開車,多走樓梯少搭電梯等,增加日常的身體活動。最後就是不要輕易放棄,即使中斷運動,也要要求自己接續下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追求健康沒有捷徑!靠運動紓壓,再忙也會跑跑步機
隨著新竹縣竹北市人口成長,對於醫療需求增加,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說,竹北人尤其在長者及幼兒醫療照護上有需求,因此他帶領同仁朝此方向努力,希望醫院能營造「家」的溫暖,讓每位病人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新竹出生率高,相對也帶來沉重的幼兒醫療需求。吳政哲指出,新仁醫院很早就投入兒童呼吸、復健治療,透過積極治療,幫助長期需仰賴呼吸器呼吸的病童能康復、健康成長。2年前醫院也朝兒童早療努力,發展遲緩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在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展開治療,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步上軌道。深耕竹北 打造全人照護新仁醫院屬於社區醫院,1976年設立醫院,從當初僅20張病床的小醫院,擴大成竹北舉足輕重的醫療院所,更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新竹縣重要的篩檢、治療醫院之一。吳政哲說,醫院努力營造「家」的氛圍感,打造成全人照護的社區醫院,在醫療照護上不僅專業,更提供溫馨與親切的服務,讓病患對於「看醫師」不那麼疏離、恐懼。吳政哲很重視老年患者的照護,近年醫院不斷添購相關設備,除有CRC長照集團支持外,他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因此在呼吸治療方面,新仁已是不少需長期仰賴呼吸器生活病患的好夥伴。每周2到3天,吳政哲都會利用空診時間走訪新竹合作的日照中心、護理之家查房。吳政哲說,不少患者長期住在機構裡,走訪這些病患不僅能夠掌握他們的用藥、健康狀況,若有不對勁便能及時調整,更重要的是給予患者們關心,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人家,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能帶給長輩們很多溫暖與力量。在新仁醫院服務10年,吳政哲最明白竹北人的需求,他期許自己堅持下去,以病患的角度思考,什麼才是病患需要的。未來趨勢是長者與幼兒醫療照顧最重要,吳政哲說,目前新仁醫院以家醫、胸腔、心臟、復健等科別為主,為全方位讓病患能一站式獲得照顧,將積極拓展科別,不久後醫院將開設眼科照顧長輩們的眼睛,還要設小兒科讓家長更安心。維持健康 再忙也會跑步吳政哲原本就讀成功大學土木系,因無法掩蓋內心想當醫師的夢想,才讀完一個學期,毅然決然休學重考醫學系、當醫師救死扶傷。從醫20多年,他從未後悔年輕時的決定,更慶幸選擇了胸腔醫學的專業,師承國內胸腔科權威彭瑞鵬醫師,因緣際會下來到新竹服務,更在新仁醫院服務2、3年後擔任院長至今,讓他能發揮所長照顧更多病人。「追求健康沒有什麼捷徑,運動是關鍵。」吳政很喜歡打網球、桌球,即便工作繁忙,仍會抽空跑跑步機,對長者來說多運動能延緩肌無力症狀,更建議年輕的竹科工程師們,即便再忙、沒有球伴,也可堅持獨自跑步保持健康。吳政哲小檔案年齡:53歲現職:新仁醫院院長專長:肺部呼吸道感染疾病、老人健康照護、氣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醫師、署立宜蘭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4 癌症.癌友故事
與肝癌共處16年!韓柏檉抗癌「五字訣」,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
免疫力要提升才能抗癌,而開心才能讓免疫力提升,可是我們在對抗疾病的時候,經常都是不開心的。大家也都聽過「萬法唯心」,可是我們都沒有關照自己的心,生病的人沒有照顧自己的心,不生病的人也沒照顧自己的心。本文要討論的是一個生活理念,而不是醫學,是病人或是正常人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事。醫學的事,就交給醫生,但是回家之後,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需要靠自己,我也在過去的 15 年中,靠這五個字抗癌成功,就是心、動、吃、睡、靈。許多科學和醫學的發現都很棒,但重點是在生活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例如談到我們的腸道,腸道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是好菌,它們也需要纖維做食物,問題是我們病人有沒有辦法把纖維吃夠?有沒有認真改變飲食?有沒有認真去運動呢?所以生活中的力行實踐才是重點。我們會生病是因為有這個體質和條件,我們唯有改變體質和條件,就像改變土壤的狀態,才有可能逆轉疾病或是不生疾病。抗癌的五個方法1、第一個方法是「平和的心態」我們應該每天維持正面平和的心態,學習每天很愉悅、很輕鬆、很靜、很舒服、很放鬆。那要如何做到呢?可以開始學靜坐,學這些靜態的活動,透過呼吸讓自己慢慢靜下來,因為只有靜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陷在什麼錯誤當中。例如你今天晚上閉上眼睛 3 分鐘,可能會發現今天早上怎麼講話這麼粗魯、怎麼對太太這麼兇、怎麼對孩子這麼兇,這些反省就會跑出來,你才發現自己的不對。一次又一次之後,你就會慢慢變得更柔軟、更柔和、更祥和。而要維持平和的心態,可以透過靜坐、冥想、呼吸來調整。2、第二個方法是「運動」我當年比較認真的時候,是在做旋轉功,在原地旋轉,每天早上、下午、晚上各轉一次,一轉50 分鐘,最高紀錄可以在原地轉 3 個小時。第 2 個就是打網球,儘管後來生病,也開了不小的刀,肌肉都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年之後,先上場試試,雖然還是痠痛,但接著持續打下去,我現在又打了 6 年。所以我每週一、三、五都要打網球,一打兩個鐘頭或一個半鐘頭,越打,腦內嗎啡越多,越愉快。另外我的方法就是找簡單、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方法如果不簡單,就沒有辦法持之以恆。我老師也只教我一次打太極拳,沒有招式的,隨心所欲的打。同時也領悟到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也不一定要被框住,例如第一招、第二招、接著第三招,沒有跟上就會有壓力,沒有做到也會有壓力,所以我著重隨心自在,不把運動當功課,要打就打,重點是願不願意每天花 10 分鐘 20 分鐘在逍遙自在的打拳,太極拳、醉拳、逍遙拳都無所謂。總之,做什麼運動都可以,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只要是能動、氣血循環經絡動起來,就有效果。3、第三個方法是「吃」許多研究都不斷的指出,油炸食物、紅肉,加工食品,添加物、反式脂肪等,都是不好的東西,吃太多了,對身體不好。相反的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纖維等,不應該吃得少、或不吃,要足夠的吃才行。因為蔬菜水果裡面有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等,也可以打成果汁。像我打果汁就含有 2、30 種食材,有蔬菜類、水果類、辛香料、又有堅果種子等。果汁之外,還有五穀雜糧,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所以我也吃了很多五穀雜糧。要吃幾種?需要很科學嗎?也不用 ! 因為我們飲食失去平衡,就先把它補回來、吃回來,於是血壓、血糖,血脂也都降了。我一向沒有追求 100 分,我的方法叫做「不精準的健康飲食」,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精準;因為與其要求精準而造成壓力,例如要多少劑量、幾顆、熱量多少等,只會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只要我們隨時開心輕鬆的吃,就是一個好習慣,把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好油、好水,都吃進來。4、第四個方法是「睡」各位睡得好嗎?我是 1 分鐘就睡著,因為我現在生活中已經沒有甚麼好計較的,每天沒有煩惱的睡著,只要活著就賺到了,所以我覺得其他都不重要,有錢沒錢都小事,重點是我有沒有人生目標?有的話是在那裡。會不會達到也無所謂,我只要活著、只要開心、只要快樂、只要健康就好;錢財一直累積,但沒有健康,錢財也沒有意義了。因此開心快樂才是生活的基礎,這樣生活才有意義。我晚上如果睡不好,有時也會用涼水加粗鹽泡腳,是印度的方法,也是一種配合靜心、冥想、瑜珈的做法。中醫叫做「冷極生熱」,大家也可以試試,5、第五個方法是「心靈」所謂的心靈或心靈免疫學,正是打敗癌症的絕招之一。許多被醫生宣告無法治療的病人,也常常靠自求多福而恢復健康;治療癌症的方法有其極限,但是用正向、正念去引導幫助病人,也多有成功的案例。生病的人常是心中有怨有恨,心中常有一些不可原諒的人和事。每每我看到癌症病人,如果他們願意相信我的話,4 個字可能會幫助他們 - 就是懺悔、感恩。心中的怨恨如果能夠拋掉,整個人的能量就充分釋放,整個人就改變起來,再配合上治療,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心靈這兩個字,正像練功夫之前要打通任督二脈一般,任督二脈先行打通,治療就有一定的效果,而任督二脈要打通就是靠心靈。病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愛恨情仇,這些糾結必須清理乾淨,把負面的情緒或是記憶裡面的仇恨先行清理,人才會開心快樂,也才有辦法治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之能奇蹟式的治癒,都是發生在大的轉念、大的改變之後,讓正面的心理力量升起。所以我現在碰到癌症病人,常常不是告訴他們要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 ?我總是問他們 - 你到底跟誰過意不去?先了解他們心中的怨恨,先了解負面情緒所在。總之,癌症病人往往都有一個不可原諒的人與怨恨,需要優先被處理。上帝說喜樂之心,乃是良藥。祂說的有道理,要想辦法快樂,而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 把負面的情緒放掉、和解。所以我慢慢學習到跟我自己和解,跟我的家人和解,跟我周邊的人和解。而和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道歉和認錯,跟家人認錯、跟周邊的人認錯,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因為能夠這樣,就海闊天空了。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第一,我從過去的經驗裡面學習到讓自己跳脫出來,有個新的看法、新的改變、打破框架。以我在家煮菜為例,我也發展出「無框架料理」,我的叛逆精神,不完全遵循常見的做菜方式,但卻產生許多具創意的美食。我也發現,越叛逆,不從俗,彈性自在,也活得越久。第二,我過去的抗癌經驗顯示,先靜心是很重要的;其次是運動,隨便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給自己功課和壓力;第三就是飲食多蔬菜水果,補雜糧、好油、好水等;第四就是好好睡覺,睡覺也可以用涼水加粗鹽泡腳,幫助好眠,或是轉個念頭,忘卻煩人的事,就會容易入睡;第五個就是靈,存正向和正念,多懺悔與感恩,拋掉心中的怨恨,整個人就會改變。「心動吃睡靈」是我的生活實踐,雖然並非是醫學,但要解決病痛,從生活裡面去調整習慣,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慢慢學習做下去,就可以恢復健康。我過去經歷過這麼多的治療,包括開刀、25 次化療、12 次放射治療、還有吃標靶藥物,又經歷復發再開刀等等,今天還能跟大家分享,甚至還比以前更年輕,都是受益於這五個方法。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完全就是一個意志,只要你想通、認同、實踐,在生活中多做能做、該做的事,一切都有可能。(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研究:步行達「這天數」罹癌風險少20% 為何走路可防癌?專家分析3原因
運動對健康有很大的益處,而且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預防癌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PO文表示,有研究指出,未罹癌前運動可以降低20%罹癌風險,而且簡單的一個步行就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風險。 每週步行5天罹癌風險低20% 為什麼步行可防癌?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 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而且風險降低的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 不過,為什麼步行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呢?黃軒醫師說明,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 降低體重: 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以幫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 改善免疫系統 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 減少發炎反應: 「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 黃軒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建議成年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而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增加有氧健康效益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成人每週應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75分鐘高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黃軒醫師表示,這也就是說高等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因此民眾可以將以下中等强度、高等強度有氧運動互相搭配,調整運動時間、項目: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 高等強度有氧運動: 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 不過,黃軒醫師提醒,150分鐘只是最低標準而已,世界衛生組織最後還提到,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週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週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者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67326461532025&set=a.504904411107568&locale=zh_TW 【延伸閱讀】運動30分鐘VS.分段累積 運動、減重效果一樣!如何選擇強度、分段累積?美運動指南3招小撇步 日常活動就可運動!別再用「忙碌」當藉口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4-01-19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可防癌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助抗癌,散步、慢跑、腳踏車都算
癌症是讓多數人害怕的疾病之一,會想透過各種方式來預防/延緩癌症發生。對於防癌方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而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他呼籲空閒時刻別只會滑手機,每周養生運動習慣可降低罹癌風險。未罹癌前運動,可降低罹癌風險20%運動可以預防癌症!一項針對144萬人連續追蹤11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與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相比,癌症發生率要低20%。這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降低風險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步行」可降低癌症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1.降低體重: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2.改善免疫系統: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3.減少發炎反應: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助減少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成年人每週至少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且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是什麼?黃軒補充說明,WHO建議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是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換句話說,高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所以每周如果有10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再加上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就有達到於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標準了(100 + 25x2 = 150),這就是所謂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不過150分鐘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低標準而已,他們最後還提到,為了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周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31%:英國一項針對8萬名30歲以上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每週進行兩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23%,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1%。.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女性大腸癌患者來說,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運動的類型可以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根據一項針對女性大腸癌患者的調查確診後,病人的運動量越大,存活率會越高,復發的幾率也會降低。甚至運動量最大的一組比起最少的一組存活率提高了50%。適度「肌肉訓練」 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以有過罹癌經驗的人為對象進行的另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每週進行一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群與不參加訓練的人群相比,生存週期更長,包括癌症在內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 了33%。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周進行2次重量訓練和適度的有氧運動,適度的肌肉訓練,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然而另一項研究指出,過度訓練超過130至140分鐘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提高步行效果的小技巧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可降低癌症風險。黃軒分享3個提高步行習慣的小技巧。1.找一個伴侶一起步行,可以增加樂趣和動力。2.在步行時,可以聽音樂或播放有聲書,可以幫助分散注意力。3.在步行時,可以嘗試改變步伐或走路方式,可以提高運動效果。說起有益健康的運動,很多人會想到散步跟慢跑等有氧運動,而除了上述2種運動,伏地挺身、深蹲等肌力訓練,也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手段。但黃軒提醒,如果你已經罹癌,運動並不能治癒癌,卻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幫助已經罹癌患者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更重要,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可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所以空閒時間與其一直滑手機,不如我們一起去運動,讓身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舉蘿蔔測肌力、盤點財務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體驗一日退休練習生
「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除了專家演講,場外也有博覽會,讓參與者體驗成為「一日退休練習生」,現場設置退休理財規畫諮詢、器捐及病主法、藝文票券、熟齡學習課程平台,以及零腦力及肌力大挑戰等攤位,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小禮物,許多人排隊等候,熱鬧有趣。在「肌力大挑戰」攤位,排隊人潮眾多,參與者先挑選一顆白蘿蔔,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就可直接拿走白蘿蔔。不少體型纖細、手臂無肉的長輩做起來相當吃力,直喊「怎可能這麼難?」不少人聚集在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提供的攤位,接受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的退休財務健檢,希望盤點經濟狀況,規畫適合退休計畫。不少退休族群則在勞動部北基宜花金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攤位前,詢問二度就業等問題。資源中心代表指出,人口老化,中高齡退休後再度投入職場,已成為常態,曾媒合過一名80多歲大哥至運動中心網球場工作,幫忙撿球,整理環境,從中獲得成就感。參與民眾周小姐:預防肌少症 現在開始儲備活動力退休力論壇內容豐富,一整天的「課程」讓人收獲滿滿。我覺得每位講者都說得非常好,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他說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法,用科技來幫助每個人更健康,讓大家不要吃止痛藥。林醫師以一位86歲的老奶奶為例,一開始坐著輪椅,由外勞推著她來,她有肌少症,沒有辦法走路,怕一走就跌倒。在經過檢測後,建議她復健和運動,她已經可以自己行動,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重回想要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不管是現在還是年紀大了之後,都能夠有足夠的活動力,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現在開始要努力。參與民眾邱小姐:投資找正當經營公司 私募危機重重我從金融業退休,雖然論壇中的財經內容對我來說偏簡單,但是對一般民眾是足夠的入門款。平常我會告知親朋好友要先入門,才知道財要怎麼理,但是很多人都會害怕,這是不對的觀念。我有朋友把自己很久沒用的帳戶借給朋友,就成了詐騙警示帳號;也有親友想買國外私募基金,但實際上並不知道怎麼贖回,也不清楚私募基金是有門檻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老師在論壇中提到的退休理財觀念非常重要,投資要找正當經營的公司,出了問題還能找到人負責。樂活大叔施昇輝告知大家要永保好奇心,這也很重要,我自己就充滿好奇,到處參加活動學習新知,這次活動現場的展覽也讓我玩得不亦樂乎。肌力教練劉芷瑄:30秒舉蘿蔔20下 注意肌力下降警訊這次負責肌力挑戰,我們準備了上百根白蘿蔔,只要大家在30秒內舉起蘿蔔20下,即可帶走「戰利品」。當天參與者多在65歲以上,但仍全數過關,甚至開始游刃有餘挑選蘿蔔重量、品質。因為蘿蔔由參與者自己挑選,有位大哥希望挑選大又漂亮的蘿蔔,反而太太擔心太重了,想要讓他挑小一點的,非常有趣。其實依體育署標準,65歲以上長者做肱二頭肌手臂屈舉檢測,除了有時間、次數的要求,男性需舉8磅、女性5磅才合格,若無法做到,表示可能有肌肉流失的傾向,若不慎演變成肌少症,恐增加失能、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的風險。大家可在家拿水瓶做手臂屈舉,再慢慢增加重量,來維持、增加肌肉量。理財顧問吳士賢:退休理財的最佳時機點 就是「現在」這次前來退休力論壇為「同學」提供理財健檢與諮詢,主要是想了解不同族群對退休及理財的想法及需求。結果發現女性相對於男性,更關心家庭的理財及未雨綢繆。理財對人生所有階段都很重要,所以最適合退休理財的時機點,其實就是「現在」。建議大家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了釐清自己應備及已備金額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理財盲點,同時別忘記為未來退休後可能的失能、失智,預先做好安排。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05 醫療.骨科.復健
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透過復健運動及穿什麼鞋子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導致足底疼痛的疾病,尤其是足跟和足弓區域。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之反作用力,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發炎部位在腳跟復健科醫師謝霖芬曾表示,足底筋膜一共五條,從腳跟跟部往五個腳趾頭輻射。若足底筋膜不正常受力、緊繃,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例如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蕭名彥曾指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足底筋膜炎兩腳都有機會發生,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的那隻腳。復健科醫師潘筱萍曾指出,超過九成患者,足底筋膜發炎疼痛部位在腳跟,一成患者則在足掌。由於足底筋膜炎主要是因為筋膜拉力過大,因此患者只要站立或走跑一段時間,患部就會隱隱作痛,避免長時間久站就可以紓緩症狀。此外,可在家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促進肌腱肌肉強化的運動,有助改善症狀。以下為有助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練習:改善足底筋膜炎居家復健運動運動一/腳底滾球動作:坐下時,抓起一個網球、長棍、水瓶或其他圓柱形物體,將其放在腳下,輕輕地將物體滾到足弓下方。次數: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每天重複兩次。運動二/毛巾拉伸動作:抓起一條毛巾,將其放在腳上。坐著時,將腿伸到身體前方,輕輕地將毛巾拉向自己,同時保持腿部穩定,可感覺到小腿肌肉伸展。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三/腳趾伸展動作:坐在坐姿上,將腿伸出,使腳跟接觸地板。彎下腰,抓住大腳趾,向後彎曲。執行此操作時,向上彎曲腳踝,使其遠離地板。次數:保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四次。每天重複練習多次。運動四/腳趾捲曲動作:坐下來,將毛巾平放在腳下。目標是僅用腳趾將毛巾揉成一團。將毛巾捲起後,以另一種方式捲曲腳趾,將其拉直。次數:執行此練習10次。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運動五/小腿伸展動作:面向牆壁站立,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後腳應該是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腳)。保持後腿伸直,將體重向前傾斜,彎曲到前膝蓋。確保後腳跟保持在地面上,拉伸小腿肌肉。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三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六/撿起彈珠動作:嘗試將彈珠放在咖啡杯旁邊的地面上。僅用腳趾抓住彈珠,將其提離地面,然後放入杯中。次數:目標是收集完所有彈珠。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鞋子怎麼挑減少足底筋膜負擔?除了復健運動之外,挑選適合的鞋子也有助足底筋膜炎的改善。謝霖芬指出,東方人腳板較寬,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發生足底筋膜炎、壓迫足底神經血管,進而造成腳痛或發麻的狀況,尤其是不少愛美女性穿高跟鞋,對於腳趾的擠壓更明顯,嚴重可能形成神經瘤。謝霖芬提醒,一雙好的鞋子應有好的吸震效果。由於走路時,後腳跟最先撞擊地面,最後是前腳掌的大腳趾在用力踩地向前推進,若鞋底沒有吸震功能,長時間下來易使足底筋膜發炎或大腳趾關節受損,甚至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謝霖芬建議,鞋底內襯應挑選手指用力按壓不會輕易下陷、有彈性的泡棉鞋墊,鞋墊最好有足弓支撐,鞋底有氣墊也可吸震。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選好鞋1. 以舒服為最大原則,務必要試穿,勿以腳就鞋。2. 試穿時腳趾不能完全頂住前緣,後跟也不能留太多以免鞋子晃動。3. 依照運動形態選擇適合的鞋子。4. 長時間走路可挑選鞋墊或鞋底較厚、稍有彈性的鞋。5. 足底筋膜炎患者可選擇平底或1到2公分的低跟鞋。6. 穿著高跟鞋可加鞋墊減輕前足負擔。7. 選擇有支撐的鞋子,或搭配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足底筋膜炎可以跑步嗎?物理治療師Sean Joyce告訴《healthline》,如果你從跑步開始到結束時持續感到疼痛,請停止跑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開始造成組織損傷,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增加嚴重受傷的風險。Joyce提醒,無論你的足底筋膜炎有多嚴重,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不解決症狀根源的情況下繼續跑步,可能會導致未來的併發症。如果你的足底筋膜炎病情較輕且打算繼續訓練,請在出門前考慮以下建議:1.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2.勤於伸展腳踝、小腿和足底筋膜。3.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和暖身。4.和其他運動交叉訓練。5.跑步後冰敷。骨科醫師Rachel Triche告訴《healthline》,理想的情況是,停止跑步一段時間,甚至是步行運動,將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當疼痛改善到可以步行而不會感到不適時,就可以重新開始跑步。Joyce提醒從長遠來看,休息幾週以解決身體問題遠比冒著受傷的風險堅持下去要好得多,後者可能會讓你從跑步活動缺席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資料來源】.Loyola Medicine: Best Exercises for Plantar Fasciitis.Should You Continue to Run with Plantar Fasciitis?.下床踩地就痛 足底筋膜炎怎緩解?.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換鞋治腳麻!復健醫師教你6招選好鞋.母親節如何幫媽媽挑雙好鞋?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選
-
2024-01-03 醫療.骨科.復健
跨年後迎接農曆春節!除舊布新大掃除,醫師傳授「防止痠痛4原則」
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活動的人來說,真的很吃力,不管是打掃天花板、粉刷牆壁等,除了手部長時間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到影響;另外,刷洗廚具、窗戶等物品,若姿勢不正確,加上用力不當,都容易造成肌肉痠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高功能醫學運動中心主任陳韋任表示,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做家務的人來說,容易超出體力和肌力負荷,過程中可能腰背受傷,輕者過幾日便好,重者可能打針、吃藥、物理治療才有辦法復原。首先、不熟悉做這件事;其次、量的問題,累積到過年一次要清理居家環境,短時間內無法負擔;第三、錯誤的姿勢或動作;第四、使用不當的工具。造成痠痛4原因❶不熟悉:上班族平日久坐,少有機會搬重物、爬上爬下,或趴地上擦拭,手腕手肘肌肉與肌腱過度使用,容易發生痠痛或閃到腰的狀況。❷量的問題:很多人覺得搬重物或爬上爬下工作量比較大,受傷或不舒服很正常,但有些人可能只是擦擦玻璃、掃掃地、清洗就感到不適,臨床有個疾病叫「重複性勞損」,雖然只是簡單的動作,單次勞動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肌肉傷害。由於短時間重複做產生累積性的損害,症狀包括痠痛、疼痛、抽痛、刺痛、肢體肌肉無力,一開始多為間歇性的不適,之後發作頻率會增多。❸錯誤的姿勢:慣性彎腰,跪著大面積擦地板,以至於身體過度傾斜,長時間下來就容易造成肩頸症候群、下背痛。為清掃大型家具底下的陳年灰塵,挪動搬移重物,容易導致下背脊柱韌帶或肌肉的拉傷,甚至是撕裂傷。❹不當的工具:清潔窗戶或是高的牆面或櫃子時,不能隨便找個抹布就擦,容易肩頸痠痛,也容易造成脖子拉傷,要尋找適當的工具,例如比較深的地方,可以使用伸縮桿或長柄刷等工具代替,避免勞重傷害。陳韋任指出,「勞動不是運動」,勞動只是出力,消耗的是體力,沒有運用動力來訓練肌肉、肌力。勞動跟運動最大的差別在於勞動過程中的姿勢通常沒有經過調節或保護,同樣的工作反覆做,持續維持不良姿勢;比方說,辦公室裡的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和維持靜態坐姿,導致全身肌肉的痠痛,回到家後感覺勞累不堪。運動是根據需求,選擇方式、強度、地點等,通常是短暫的且全身均衡的運用到身體的各個位置的目的。自我保護4原則原則1:時間不要太長洗碗、拖地、掃地、蹲這類動作,腰部會微微往前傾或彎腰,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的負擔,一旦察覺腰部有異狀要馬上休息,若需要長時間勞動,要佩戴護腰或束腹,增加對腰部的保護力。原則2:不要單兵作戰搬重物時直接彎腰或直接抬舉高處物品,是掃除NG動作,搬重物一定要兩個人,以「推動」取代「拉動」,全家動起來,一人掃地、一人拖地板、一人整理書櫃,另一人處理垃圾。原則3:小心清潔劑危害陳年汙垢不好清,只好使用各類清潔劑提高效果。清掃過程保持環境通風,做好防護,戴上口罩,避免大幅度吸入有害氣體。疏通水管、馬桶時,要戴上手套,小心肌膚直接清潔劑碰觸。此外,清潔劑避免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而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原則4:避免吸進過敏原趁著大掃除拿棉被出來曬,太陽正大時有很好的除塵蟎效果,但是拍打棉被床單,要留意被拍打出來的髒汙飄散在空氣中,若不慎吸入容易發生氣喘,戴上口罩就能避免吸進過敏原,減少氣喘風險。年終大掃除後遺症.閃到腰:陳韋任說明,門診裡最常見,通常是錯誤的動作或不良姿勢造成腰部肌肉急性拉傷,嚴重一點恐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如果因為大掃除出現痠痛,可先自行在家熱敷患部或簡單伸展,預後都不錯,多數人會自我緩解,因為腰部肌肉急性拉傷,短時間好好休息,將日常動作放慢,大約2到4周就會逐漸緩解。若出現腰椎滑膜嵌頓或急性椎間盤滑脫,初期不舒服時應立即就醫確認病因。腰椎滑膜嵌頓不論中醫或復健科,搭配外用的藥物例如藥膏或者貼布,採復健治療會做牽引、熱肌電療,採中醫治療則多搭配針灸,減少久站久坐,使用護腰與配合輕度適當運動。急性椎間盤滑脫可先採取保守治療3個月,靠復健減輕疼痛及神經持續壓迫,避免病情的進展或惡化。有民眾嘗試整脊或推拿治療,可緩解一些肌肉筋膜所造成的緊繃感,但維持時間不長久。接受整脊或推拿前,要先經過專科醫師診療,若年齡較長,需先釐清是否合併有骨質疏鬆或是較嚴重的脊椎退化狀況,診間不少民眾本來只是椎間盤滑脫,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而變成韌帶斷裂。.跌落或摔傷:打掃天花板、燈具與窗戶,換洗冷氣濾網時,許多人會使用工作梯登高清潔,一不小心重心不穩,容易有跌落或摔傷等意外發生。.挫傷:輕微的挫傷,皮膚沒有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在活動等。挫傷後,不少民眾習慣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損傷油揉搓患部,以利「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反而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瘀青瘀血:若出現瘀青瘀血,急性期要消炎止痛。剛發生時,進行局部加壓,短時間的冰敷,接著熱敷,用熱水袋、熱毛巾、暖暖包、電熱毯或紅外線燈皆可,讓挫傷的地方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痠痛的肌肉。建議做適當的活動,休息並不代表躺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可做一些伸展、散步,甚至是小範圍的快走,增加心肺功能,周邊肌肉的運用會加速新陳代謝跟血液的循環,有助於受傷或疲勞的回復。.網球肘:刷洗時需要重複使用手、手腕或手臂,如扭毛巾、擰拖把等動作,也會因過度用力出現肌腱拉傷,導致手肘疼痛,嚴重時甚至連開門、拿碗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沒法做,出現所謂的「 網球肘 」。運動醫學治療,協助恢復受傷部位陳韋任提醒,只要會動,都可能因為動而產生傷害,不分年齡層,從小到大、男生女生,或職業運動員、全民運動員、上班族,只要是因為動而產生的不適,都可運用運動醫學的概念來幫助大家快速回復、治療。延伸閱讀:.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截肢死亡率高!醫發表「一條龍足部護理」降病變 5運動助復建
2023年醫界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發生足部潰瘍後,5年死亡率高達30%;足踝以上截肢後,5年死亡率高達70%,足部病變預防特別重要。奇美醫院今天發表病變案例處置與「一條龍足部護理」, 提供詳細降低病變方法。積極控制血糖 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第一步足部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主因長期控制不良、病患足部循環較差,且因汗液含葡萄糖是細菌良好生存環境較易感染,若神經退化感覺遲鈍或疏忽,沒注意小傷口產生潰瘍、感染及壞疽,將不易痊癒甚至造成敗血症,可能截肢甚至危害生命。案例74歲林姓病友不在意血糖控制追蹤,直到左腳足背出現10×7公分大泡腫,疼痛發燒才就醫。診斷蜂窩性組織炎、神經退化,會診外科清創補皮治療。因血糖控制差糖化血色素9.5%(糖尿病患應控制7%以下),但補皮成效不佳,傷口護理師以新型敷料處理,衛教配合控制血糖、正確飲食、按時服藥、培養運動習慣及足部照護,8個月後傷口癒合。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陳明惠表示,積極控制血糖為預防足部病變第一步,按時服藥、正確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搭配監測血糖作為調整藥物劑量或生活習慣依據,按時回診定期做神經及循環檢查,平時注意檢視足部皮膚、清潔保養及選擇正確鞋襪保護,降低足部受傷。【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患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健康促進護理師蔡雨宸表示,一般建議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強度要達到略微呼吸喘,但還可以講話程度。且達每周150分鐘以上。再加上周週2至3次阻力訓練與伸展運動。護理部督導李穎俐表示,奇美結合專任護理師專長,發展包含血糖控制、神經檢查、足部運動、足部護理等「一條龍糖尿病足部護理」,希望幫助糖尿病患積極參與自我管理,守護足部健康。復健護理師葉玲表示,病患要經常運動,促進足部循環,她介紹幾項足部按摩法,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緩解足部疲勞,簡單有效,可隨時在家中練習:糖尿病足5運動1. 足底滾球:用網球在足底滾動約20秒,雙腳重複3至5次。可刺激腳底淋巴往上回流,調整肌肉及筋膜的彈性提升下盤血液循環。2. 足部伸展:伸展腳趾及腳踝關節減少下肢腫脹、增加血液回流。再平躺後將腿部墊高,膝蓋放鬆腳底板往上翹,維持3至5秒再下壓,重複做10次。可維持肌肉彈性、增加感覺刺激,提升平衡反應。3. 腳趾按摩:用手指與對側的腳趾交叉相握,輪流夾住對方3至5秒,做5次就換邊。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4. 小腿按摩:用罐頭放在小腿肚後面,滾動罐頭以放鬆小腿肌肉。5. 伯氏運動:先平躺將兩腿用枕頭墊高45至60度,靜躺3分鐘。再坐床邊兩腳前後或左右擺動3分鐘。再平躺蓋被保溫休息3分鐘。每日3回,每回重複3次,可加強腳足血液循環。糖尿病足護理10建議傷口護理師魏秀慧建議:1.每日用溫水和中性清潔產品清潔足部,足部皮膚乾燥可塗抹乳液,但趾縫間不宜塗抹要保持乾燥。2.足部厚繭可泡溫水或洗澡後用浮石輕磨除。3.每日清潔足部應檢查皮膚,尤其趾縫間有傷口、雞眼、胼胝、紅腫等須及時就醫。4.患者視力不佳或無法自己檢查,家人應協助。5.不要赤腳走路,不走健康步道。6.鞋子要合腳、透氣、低跟鞋,勿穿高跟鞋;至少兩雙交換替穿;買鞋下午或傍晚腳部較大時購買。7.選擇淺色棉質吸汗襪子,有傷口易察覺。8.穿鞋前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外出應穿可包覆足部鞋子,避免受傷。9.指甲水平修剪,前方白色部分留下1至2毫米。10.每年至少一次就醫足部檢查。足部有傷口,更要遵從指示換藥。勿亂用藥膏或藥草塗抹傷口。每日換藥觀察傷口變化,傷口擴大、周圍紅腫熱痛、發燒立即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上班族肩頸好僵硬? 三招教你立即緩解緊繃感!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肩頸僵硬是百病之源! 最近天氣冷暖交替,除了易引發過敏外,就連身體保養也是關鍵時期,老是久坐沒有常暖身,一但變天加上長期的姿勢不良,那麼背部痠痛僵硬就會容易找上門,尤其頸肩部位一僵硬又會引起頭痛、手臂痠麻等等連帶症狀,真的不容忽視。物理治療師林家鋐,分享肩頸痠痛緩解三招:1.伸=胸肌伸展運動2.推=舒筋球推開痛點3.熱=頸肩熱敷舒緩鬆開筋絡再加熱敷,氣血更循環物理治療師推薦使用舒筋球+熱敷墊的原因,主要是筋絡鬆開了再熱敷效果會更加倍有感!建議可以搭配先使用「muva舒筋雙享球」按摩,紅色軟球先舒緩,再用黃色硬球加強按壓力道,運用舒筋球將肌肉筋膜因為緊繃形成的結節,局部慢慢舒緩開來,一個區塊滾動30~60秒即可,若家裡有網球也可以替代喔!醫療級熱敷墊,專利控溫、熱敷舒壓!選對熱敷墊也很重要!親膚材質、斷電安全性與溫度調節都該是考量之一。擁有專利控溫發熱線的「Sunlus頸肩柔毛熱敷墊」,造型像是小披肩,能覆蓋加熱的面積較廣,且有四個級數的溫度選擇,可依個人需求設定溫度高低,另外還有兩小時安全自動斷電功能,熱敷太舒服到睡著也不用擔心,選擇有醫療等級且台灣製造更安心。女性生理期來也能熱敷於小腹,溫熱柔軟的材質讓不適感徬彿備受呵護!乾濕兩用的熱敷墊,弄髒也能安心水洗創新可水洗的熱敷墊,不慎弄髒了或是換季要清洗收起來都更加容易,只要將控制器分離後,並將熱敷墊以中性清潔劑、中低溫水洗,不管手洗或是置入洗衣袋機洗都沒問題,這對忙碌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呢,好整理才能更願意頻繁使用,不用擔心清潔問題!如果有秋冬皮膚乾燥敏感問題,還可以用濕敷方式將熱敷墊噴濕,以不滴水為原則,能讓熱滲透更快。濕敷的熱保養能舒緩乾燥不適,使用完畢後趁皮膚熱熱的狀態,抹上乳液也更能加強肌膚吸收、深層潤澤。溫馨送禮的季節,給自己或家人一份溫暖吧,Sunlus熱敷墊可在健康三樂事的商城和各大藥局、量販店都購買的到喔!冬季促銷活動還有搭贈好禮、滿額抽獎,讓溫馨舒適更加倍!
-
2023-12-14 醫療.骨科.復健
冬日關節痠痛難耐 日常5保養緩解不適!「八段錦」分解動作通血氣養筋骨
冬日天氣逐漸轉涼,甚至偶爾下個小雨,門診中就會有許多來看筋骨痠痛的患者。「唉唷,我最近都可以當氣象台了,只要膝蓋開始痠痛,就知道又要變天了。」「最近早上起床,手腳關節頂扣扣,都要活動伸展一下才會覺得舒服。」筋骨痠痛,凡是肌肉、韌帶、肌腱、筋膜等軟組織或骨骼損傷所引發的疼痛不適感,也就是中醫說的「傷筋」或「傷骨」,例如各類慢性損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表現有「痠、麻、抽、脹、痛、無力感」。常見筋骨痠痛的原因筋骨痠痛的年齡層發生範圍越來越廣,不只是老年人,就連年輕族群,如果平常保養不好,也很容易產生問題。肢體肌肉關節的痠麻腫痛,中醫稱之為「痺」,內在原因有慢性勞損及年老退化、外界因素則是天氣的寒冷或潮濕的侵襲(風寒濕邪)。1.慢性勞損:因姿勢不良或重複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使得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長期下來,就會有筋骨痠痛、肌肉緊繃僵硬、關節轉樞不利的狀況。2.老化退化:年紀漸長,或過度勞累例如長期熬夜者,由於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筋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身體臟腑得不到足夠營養而發生疼痛訊號),或是骨質流失,逐漸有腰膝酸軟的症狀,甚至身體多處關節不適的情況。3.風寒濕邪:溫度或濕度的改變,中醫醫書提及「風寒濕邪留而為痹,筋脈痹阻,則筋骨僵硬、疼痛、活動不利。」寒風刺骨是有道理的,低溫會讓關節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濕度可能會使因退化而腫脹的肌腱韌帶更加惡化,造成筋骨關節更加疼痛。日常保養遠離關節痛筋骨痠痛的民眾,除了門診就醫時的針灸拔罐治療及傷科疏經通絡手法之外,在家還可以進行足浴泡澡,或是動手來煮些藥膳茶飲來進行補養。1.足浴方:利用乾薑、桂枝、赤芍、川芎、艾葉等藥材用紗布袋包好,放入適量溫水(小於45度c水溫),待3-5分鐘足浴包精華溶入,浸泡10-15分鐘。透過中藥本身的作用,加上薰洗時溫熱蒸氣可助藥力穿透,達到疏經活絡的功效。2.杜仲茶: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但性溫味甘,一週喝1-2次即可,切勿貪多,以免過量補過頭。3.刮痧:不只應用於中暑,當經絡氣血不通產生的瘀也可以使用。中醫說「不通則痛」,因此以刮痧板沿肌肉緊繃僵硬處刮痧,使經絡通順,有活血化瘀功效,且可以引臟腑穢濁之氣自腠理(毛細孔)透出,筋骨舒暢。4.中醫養生操八段錦:八段錦屬於中醫的導引法,民眾經常使用拿來當作健身氣功,主要是有八段招式,可以疏通人體經脈、暢通氣血。八段錦動作包含:(1)雙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開弓似射雕 (3)調理脾胃須單舉 (4)五勞七傷往後瞧 (5)搖頭擺尾去心火 (6)兩手攀足固腎腰 (7)攥拳怒目增氣力 (8)背後七顛百病消。5.食療養生食療養生-何首烏參雞湯(葷)及何首烏參菇湯(素)準備食材何首烏3錢、西洋參1錢、川芎3錢、當歸3錢、白芍3錢、熟地黃3錢(若體質燥熱者可以選用生地黃)、玉竹3錢。葷食者選擇雞腿200克,素食者選擇新鮮綜合香菇200克。料理方式1.(葷食)煮一鍋水至滾沸,放入雞腿汆燙去血水後撈出備用。(素食)各類新鮮香菇使用流水稍微沖洗,擠乾水分後備用。2.將中藥材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後再加入雞腿或香菇,大火煮5分鐘,關小火續煮15分鐘。關火,調味,可以酌加鹽巴或枸杞、紅棗。食材介紹•何首烏:補肝腎、益精氣、顧筋骨、烏髭髮。•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川芎、當歸、白芍、地黃:是四物湯的組成,最初來自宋朝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稱「理傷仙授方」,起初就是補血、養血、顧筋骨的傷科良藥,並非只有女性補身體才適合。•玉竹: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食用說明生地黃是清熱涼血、而熟地黃是滋陰補血,當民眾偏燥熱體質時我們就選擇生地黃、如果是偏寒涼體質則選用熟地黃,如果不是很清楚那麼就可以使用生地黃,或生地熟地各半,避免過補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