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富三代男星宣布破產!坐擁150億資產 打拚30年歸零

獨/確定入獄!朱學恒猥褻鍾沛君判11月 上訴期滿未遞狀定讞

從利用AI軟體所完成之著作談著作財產權歸屬問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陳秉訓/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AI軟體輔助人類所創作之內容物應受著作權法保護,才能使著作權法迎合當代人類的藝術創作模式。假設著作權法將AI著作創作者之身份賦予AI軟體背後之程式編碼者或訓練者,或是視AI軟體為「擬制著作人」,則使用AI軟體完成之著作(稱「使用者著作」)是否為共同著作,該問題會影響使用者著作的歸屬。

假設情境:音樂創作

為方便討論,假設AI軟體是用於協助使用者進行歌曲創作,並以行動裝置上的APP形式來提供創作服務,稱「音樂創作APP」。該APP所連結之資料庫內儲存AI著作資料,而AI著作乃藉由AI軟體所生成的旋律。輔助創作之方式是使用者在利用該APP時,透過軟體回饋機制來挑選相關AI著作,以進一步整合或編輯該些AI著作而生成使用者著作。

共同著作或結合著作

使用者著作雖基於AI著作而完成,但其可歸類為使用者獨立完成者、或與AI著作之著作人共同完成者,此問題攸關於使用者著作是否為共同著作。

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著作人:指創作著作之人」,而第8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完成之著作,其各人之創作,不能分離利用者,為共同著作」。最高法院於92年度台上字第514號刑事判決認為共同著作成立有三要件:(1)「須二人以上共同創作」、(2)「須於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與(3)「須著作為單一之形態,而無法將各人之創作部分予以分割而為個別利用者,始足當之」。另「若二人以上為共同利用之目的,將其著作互相結合」,但「該結合之多數著作於創作之際並無共同關係」,且「各著作間復可為獨立分離而個別利用者」,則「應屬『結合著作』,而非『共同著作』」。

使用者著作的創作過程應屬使用者與「AI程式之撰寫者或訓練者」(稱「AI著作人」)等一同參與。雖然AI著作人提供於製作使用者著作時所需要的AI著作,且AI著作於使用該APP前已存在,但使用者著作形式上應為使用者與AI著作人所共同創作,因為音樂創作APP等於是AI著作人之手,以引導使用者在操作該APP時選擇相關AI著作。

其次,使用者著作乃由AI著作衍生而來,則使用者著作和AI著作在利用上不可能「互相結合」。因此,使用者著作偏向「共同著作」之性質,故本文於討論上著重「共同著作」之分析與推論。

主要議題: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

關鍵問題是最高法院於92年度台上字第514號刑事判決所指之「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應如何解釋。在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刑智上訴字第28號刑事判決中,就〈給我一座核四廠〉音樂著作(由鄭元獻演唱詞與作曲,本案告訴人作詞,並收錄於《給我一座核四廠》專輯),該案法院認為系爭音樂著作為結合著作,理由為:「系爭歌詞係由告訴人先行創作完成後」,因考慮「鄭元獻欲發行專輯」,而「始授權同意鄭元獻利用系爭歌詞發行專輯一次」。因而,該案法院認為「系爭歌詞與鄭元獻所創作之樂曲既係分別創作」,且「僅授權鄭元獻利用一次」,則系爭歌詞「自非不可與鄭元獻所創作之樂曲分離個別加以利用」,而「自屬獨立之音樂創作」,即「非著作權法第8條所指之共同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系爭歌詞的創作日期早於系爭歌曲的創作約7或8年,而其創作之際應無考慮系爭歌曲的存在。因此,雖該案法院未明言,系爭音樂著作之作詞者與作曲者應未符合「須於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要件。

其次,智慧局在2012年7月3日慧著字第10100055940號令函(稱「2012年令函」)中解釋:「若作曲人所作之初步旋律僅係該音樂著作之一部分,必須再結合編曲人所作之旋律,方能成為一音樂著作者,此時作曲人與編曲人係該音樂著作之共同著作人」[1]。此觀點僅呈現數人共同創作及著作單一性(或不可分割而利用性)等共同著作的要件,卻忽略「須於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之論述。

從前述司法實務與智慧局指令,「須於創作之際有共同關係」要件應包括兩個因子:(1)於創作時是否預期與他人共同創作;(2)是否存在與創作有關的連結。針對「於創作時是否預期與他人共同創作」,可由著作人之創作意圖或目的來檢視,並參酌著作的性質,但仍須由客觀上的情境來判斷。

以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刑智上訴字第28號刑事判決為例,該情境之作詞者或許在創作當時有配合他人作曲之意圖或目的;但客觀上而言,作詞者並無尋求與他人共同創作之行動,而長期的不尋求共同創作降低共同創作的預期性,進而使得其錯過「創作之際」。因而,該案音樂著作非屬共同著作。

然而,就智慧局2012年令函的編曲情境,因流行音樂的生產實務上即有作詞、作曲、和編曲等分工現象,相關創作者於創作之際應可預設其作品將用於完成最終的錄音著作,而體認到其係因參與共同創作之環境而從事創作。再者,參與創作者雖不直接互動,但其透過錄音著作的製作團隊(包括製作人、專輯企劃等),讓該等個別獨立的創作事實上產生了相互的連結,即「為了創作該錄音著作」的連結。因此,編曲人即成為共同著作人。

AI著作在創作之際即是為了在音樂創作APP中供使用者選擇以完成使用者著作。又AI著作人透過該APP而產生與使用者間的創作連結。因此,使用者著作應可視為使用者和AI著作人間之共同著作。

衍生著作之可能性

音樂創作APP讓使用者修改所回饋的AI著作,此是否導致因修改而將使用者著作轉化為AI著作的衍生著作,進而由使用者成為使用者著作之著作人。智慧局2012年令函指出:若「作曲人所完成的初步旋律係一獨立且完整之音樂著作者,則該編曲人就該音樂著作所為編曲之創作係衍生著作」。因此,關鍵問題是AI著作的「完整度」。

雖然AI著作是一串音符的組合,但其並不是一般認知的流行音樂。AI著作僅是短時間的旋律,可搭配一段歌詞。如同前述〈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音樂著作,其於創作之初是由作曲者「先哼個粗略的旋律曲調」後才「開始發想填詞」[2]。事實上,AI著作的性質是音樂著作創作之中間產物;必須由不同AI著作的組合及搭配使用者提出的歌詞,才能成就一首音樂著作。因此,對AI著作的修飾僅是使用者和該音樂創作APP共同創作之過程。使用者著作並非AI著作的衍生著作,而是由數個AI著作所組合之共同著作。

不過,若使用者對所有選擇的AI著作皆有修改,且達到最高法院於106年台上字第1635號民事判決所陳述:「惟著作人創作時,雖曾參考他人著作,然其創作後之著作與原著作在客觀上已可區別,非僅細微差別,且具原創性者,亦屬獨立著作」時,則使用者著作即可為將AI著作改作而為之衍生著作,而使用者即是使用者著作之著作人。

在此情況下,該音樂創作APP之經營者可透過使用者契約,來要求使用者以該APP之「文字商標」來標示作曲者。此標示僅彰顯使用者利用該APP進行旋律部分的創作,卻非限制使用者行使其姓名表示權。

使用者著作之歸屬

針對使用者著作的著作財產權歸屬問題,分析上有賴著作人身份的確認而定論。如使用者著作之「著作人」為使用者,則因其與該音樂創作APP之經營者間的關係非屬僱佣關係或出資關係,使用者將是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另如使用者著作是「共同著作」,該經營者與使用者等將共有使用者著作之著作財產權。

依據著作權法第11條,關於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其著作財產權通常屬於雇用人,且雇用人可與受雇人約定著作人為雇用人。因而,當使用者著作的共同著作人之一是AI程式設計者或訓練者、或該經營者時,該經營者(即雇用人)即是著作財產權人,進而該經營者可為使用者著作之共同著作財產權人。

AI軟體為「擬制著作人」

假設著作權法賦予AI軟體為「擬制著作人」,且規定該軟體的著作人或利用人為「擬制雇用人」,則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歸屬分析則即回歸到著作權法第11條之僱佣關係規定。不過,AI軟體所生成之著作因原創性問題而有無法獲得著作權保護的疑慮,法制上或實務上應揚棄「原創性」的概念,畢竟傳統分析僅要求「低限度之創意」,則不探究原創性有無,也不妨礙著作權法制的運作。

 

備註:

 

責任編輯:吳碧娥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陳秉訓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經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助理教授

華邦電子公司製程工程師

聯華電子公司製程整合研發工程師

台灣茂矽電子公司專利工程師

禹騰國際智權公司專利工程師

威盛電子公司專利工程師

亞太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專案副理

學歷: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智慧財產暨科技法律法學碩士

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法學碩士

台灣大學化工所碩士

台灣大學化工系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0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商標使用與Rogers測試:Haas Automation v. Steiner

精選50句民歌歌詞獻愛!丁曉雯感動讚爆

重製試卷教材侵權2億 補習班掃描檔LINE學生、書局影印上網賣

相隔26年!鄭智化推傳世新作 63歲驚人現況曝光!

相關新聞

2023年美國地方法院值得注意的設計專利案件 - 1:設計專利圖式之間一致性及準確性和專利侵權比對中相關先前技藝

2023年是美國地方法院裁決繁忙的一年!作者挑選出三個最值得注意有關設計專利的判決案件為大家介紹。其中包括美國設計專利圖式的不一致導致專利無效,一方面也回顧這些年在設計專利侵害訴訟中相關先前技藝在一般觀察者中應用的趨勢。 本次探討內容將會分為2期刊出,本期將優先介紹設計專利圖式之間的一致性與準確性和專利侵權比對中相關先前技藝重要性共2個案例內容。

從利用AI軟體所完成之著作談著作財產權歸屬問題

AI軟體輔助人類所創作之內容物應受著作權法保護,才能使著作權法迎合當代人類的藝術創作模式。假設著作權法將AI著作創作者之身份賦予AI軟體背後之程式編碼者或訓練者,或是視AI軟體為「擬制著作人」,則使用AI軟體完成之著作(稱「使用者著作」)是否為共同著作,該問題會影響使用者著作的歸屬。

著名商標與專有姓名之爭:Herrera 商標爭奪戰

在秘魯,一起商標申請案曾經引發一場涉及專有姓名 (proper name) 與著名商標權的法律攻防戰,這起案件的起因竟是一份為母親準備的聖誕節禮物。

申請商標指定過多領域卻不使用為惡意? 英國最高法院2024年SkyKick v. Sky案

英國最高法院於2024年11月13日對多年來Sky與SkyKick之間的訴訟做出判決。英國最高法院指出,公司在未打算使用的情況下,對商標註冊在商品服務的某一廣泛類別,涵蓋了過多商品服務子類別,屬於惡意,故就未使用商品服務子類別應該被認定無效。

商標使用與Rogers測試:Haas Automation v. Steiner

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所建立之Rogers測試,經常用以判斷商標使用是否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而豁免侵權責任。2023年,聯邦最高法院在Jack Daniel's v. VIP一案判決,明確將適用Rogers測試之前提定為「是否作為來源指示」,本案亦是循此基調,說明Rogers測試在書籍上的幾項判斷重點。

關鍵礦物之替代:四大無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

永磁材料是電動車永磁同步電機研究的重點,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又是滿足全球低碳綠色循環經濟產業趨勢的關鍵要素,稀土永磁電機因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在許多應用中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馬達和發電機,使得稀土永磁體成本占電機總成本的比例逐年增長。對汽車產業而言,含有稀土永磁成分的稀土磁鐵就是一種強力永久磁鐵,其對電動馬達的運作更是有利,足以提升馬達的性能。近來全球電動車產業運用稀土永磁材料開發生產耐高溫且不易消磁的高性能馬達,因此稀土磁鐵成為現階段被重視且廣泛應用的熱門材料,帶動整個稀土產業永續的發展。然而,中國卻對其出口進行了大量削減並提高稀土價格,這對世界高科技市場之間造成了緊張和不確定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