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陣子心情不好,能陪陪我嗎?」「對人生無望,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你曾聽過身邊人說這些話嗎?當家人、親朋好友發出求救訊號,我們如何傾聽及回應,給予正確的情緒價值與支持,對於能否幫助他們度過當下的低潮及自傷至關重要。心理健康專家提醒,陪伴的重點在於不爭論對錯,透過積極提升助人心理知識和技巧,不僅自救也能救人。
「我這陣子心情不好,能陪陪我嗎?」「對人生無望,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你曾聽過身邊人說這些話嗎?當家人、親朋好友發出求救訊號,我們如何傾聽及回應,給予正確的情緒價值與支持,對於能否幫助他們度過當下的低潮及自傷至關重要。心理健康專家提醒,陪伴的重點在於不爭論對錯,透過積極提升助人心理知識和技巧,不僅自救也能救人。
職場上除了體力的付出,還有情緒的付出,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勞動。擁有10多年經驗、韓國精神醫學科專科醫師全美暻於《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要往心裡去》一書中,針對不同的情緒提供應對的練習法,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情緒、同理他人的情緒,成為人際關係的助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斷找自己、做自己、愛自己,卻依然感到迷惘與失落?知名作家吳若權於《捨得自己》一書中,以《金剛經》4大要義為架構,分享數年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心得,並輔以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搭配經文中的金句,試著以拋磚引玉的線索,共同編織出佛陀智慧的錦緞,與讀者互勉。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日勞動部、疾管署職場霸凌案引爆眾怒,再次暴露了職場高壓文化與不當對待問題,霸凌行為如辱罵、咆哮、人身攻擊⋯⋯等,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常見。《優活健康網》特選補教名師楊陽撰文,直指職場霸凌不僅發生在新人菜鳥身上,連資深員工也無法倖免,最好的反抗方式就是不聽不聞不受影響,保住寶貴生命,用能力來證明自己離開這個有毒環境的價值。
在秋冬換季天氣不穩定,又面臨期中考試的階段,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的門診裡,主訴各式眨眼、扭動、發出怪聲症狀的小病患也逐漸增加。不論是初診或複診的病患,往往都可見到陪伴在一旁的焦急家長,「明明就幫他補充很多營養品了,為什麼還是這樣?」「我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讓孩子又產生了什麼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現朋友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到底該如何適應這種情況?諮商心理師海苔熊於《依賴陷阱》一書中,爬梳無所不在的依賴形貌,可能發生在伴侶、親子、朋友,甚至是職場當中,深刻剖析「過度依賴」的陷阱,層層回溯這種扭曲安全感背後的源頭,幫助讀者卸下恐懼,為自己擎一盞微光。以下為原書摘文:
壓力大就狂吃,小心暴食症!35歲的徐小姐立志減肥後嚴格控制飲食,體重也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然而自半年前開始,工作壓力增加,逐漸無法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而每當工作壓力來襲,徐小姐就會大量進食,不論零食、泡麵到冰箱裡的剩飯菜都不放過,這樣的惡性循環每週發生3~4次,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
繭居族(Hikikomori)也稱家裡蹲,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家裡,對上學或工作沒興趣,以青少年或年輕成人為主。日本繭居族輔導機構「New Start事務局」創辦人二神能基、員工久世芽亞里於《70%繭居族都能自立》一書中,分享繭居的原因、解決方法,幫助繭居族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找回生活正軌。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