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青光眼關懷協會呼籲居家眼壓測量重要性 掌握眼壓波動 守護青光眼視力

青光眼關懷協會呼籲居家眼壓測量重要性 掌握眼壓波動 守護青光眼視力#青光眼

掌握門診外眼壓波動 為青光眼患者帶來更積極的病程管理 青光眼患者張小姐罹患青光眼已有30年,從最初對失明的恐懼,到如今透過居家眼壓測量自信掌握病情變化。自從開始居家眼壓測量後,她不再需要頻繁往返醫院,隨時隨地在家測量眼壓波動,對病情控制更具信心,醫師透過完整的眼壓數據,能及時調整治療計畫,控制病情進展。 青光眼: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 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且持續進展的神經性眼疾,發病過程悄無聲息,等到患者察覺時,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的三大特性——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讓許多人忽視其潛在危險。」對於確診患者,早期發現與持續監測眼壓是保護視力的關鍵。然而,許多患者在門診中測得的眼壓數據雖正常,但日常生活中不同時間段的眼壓可能有所波動。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宗大欣醫師補充:「超過70%的眼壓高峰發生在門診外的時間,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或姿勢改變時,就像血壓一樣。」宗醫師也強調,透過居家眼壓測量,患者能隨時掌握眼壓變化,這不僅便捷,還能幫助醫師根據真實數據調整治療方案。 提倡居家眼壓測量 改變青光眼患者的未來 宗醫師分享,一些青光眼患者在嘗試多種眼藥水治療後效果不佳,居家眼壓測量能幫助患者在早、中、晚及睡前進行定期監測,精確掌握門診外的眼壓波動。一位青光眼患者兼馬拉松愛好者,透過持續居家測量,調整了飲水習慣,使運動與病情管理相輔相成,提升了生活品質。 宗醫師也進一步指出,青光眼的三大眼壓風險因素——「眼壓平均值偏高」、「突發性眼壓升高」和「眼壓波動大」都是不可忽視的病情管理指標,尤其是後者。這些風險因子多在夜晚或清晨時段出現,難以在門診檢測,因此,居家眼壓測量對於長期管理息息相關,幫助患者輕鬆掌握眼壓變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居家眼壓測量提供完整數據 助力青光眼病程管理 患者張小姐表示,以前她每月需頻繁往返醫院追蹤眼壓,這讓她感到時間和精力的消耗。隨著年紀增長,通勤與候診讓她倍感壓力。然而,自從開始進行居家眼壓測量後,生活變得輕鬆許多。不僅免去了繁瑣的醫院之行,即使旅遊時也能輕鬆量測眼壓。「現在,我能隨時掌握眼壓變化,對病情的掌控感讓我安心許多,不再像最初確診時那麼害怕。我可以安心享受與朋友的下午茶時光,也更樂觀面對青光眼。」 常常量眼壓 守護助青光眼與高風險族群視力 不僅是青光眼患者,40歲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及有家族遺傳史的高風險族群,每年甚至每半年應進行青光眼篩檢,避免延誤病情。宗醫師提醒,青光眼發病悄無聲息,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9%的青光眼患者年齡不到49歲。因此,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是有效管理青光眼的關鍵。透過與醫師密切合作,採取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患者能更積極應對這個無聲的視力威脅,保護眼睛健康,增添生活的信心。

視力模糊不是用眼過度,小心眼睛老化警訊!調查揭6成4民眾恐輕忽

視力模糊不是用眼過度,小心眼睛老化警訊!調查揭6成4民眾恐輕忽#青光眼

人每天只有睡覺時沒有使用眼睛,隨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普及生活,現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但過度用眼恐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速度。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最新認知調查指出,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國人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且逾6成3民眾自覺有眼睛疲勞乾澀情形,小心可能已是眼疾警訊。

12歲前視力  影響孩子一生眼睛健康!法商依視路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變身「視覺星球」帶家長孩子一起認識近視成因與防護之道

12歲前視力 影響孩子一生眼睛健康!法商依視路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變身「視覺星球」帶家長孩子一起認識近視成因與防護之道#青光眼

台灣兒童近視盛行率高居全球前三,近年來更不斷下探至學齡前幼兒,中低齡學童近視三高危機儼然成為不可擋的未來趨勢!根據學童近視每年平均加深的幅度推算,小學中低年級前就開始近視的孩童,若未進行有效的近視控制,成年後大多數會成為高度近視(度數>500度)。高度近視是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等4大眼疾病變的高危險群,當中甚至有10%的人可能導致後天性的失明!近視影響的不只是視力,更影響孩子一生的眼睛健康! 為了提升社會大眾對兒童視力健康的關注,幫助家長及學童正確了解近視的成因、預防與因應之道,全球第一大鏡片公司法商依視路,在孩童近視高峰的暑假期間,於8/21-8/23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舉辦「視覺星球挑戰」活動,以太空探險為情境主題,闖關探索5大視力星球。透過沉浸式太空探險、科普講堂和視覺科學大挑戰等多元有趣的方式,邀請家有6~12歲學童父母,與孩子一起動手做、玩科學並體驗視力變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認識近視成因、預防及近視控制之道。現場更邀請專業眼科醫師分析台灣學童近視三高危機現況及臨床上的觀察,期望幫助孩童及家長因應全球近視洪流,讓孩子都能持續擁有健康視力,迎向「星」未來! 台灣學童近視三高危機 學齡前兒童  近視比例臨床逐年攀升 台灣學童正面臨近視的三高危機:低齡發生率高、全國盛行率高、高度近視比例高。依衛福部近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孩童近視比例:幼兒園大班已有將近10%,小學一年級增加一倍到近20%,小學六年級近視已經高達70%,國三、高三的近視學生也都超過85%!其中高度近視者,從小一1.2%、小六10.3%,一路攀升到國三28%及高三35.7%. 換言之,進大學前已有將近1/3的學生是高度近視! 除此之外,桃園大學眼科李怡青醫師也觀察到:近年來近視年紀逐漸下探至學齡前兒童,在幼稚園時期就發現有近視的孩童比起前幾年在臨床上似乎有增加的趨勢。李怡青醫師分析,這樣的變化有可能是來自於疫情後線上課程增多、學齡前兒童3C產品使用量增加、防疫防流感防腸病毒等擔憂戶外活動量減少..等生活型態及習慣的改變,也有可能是來自於近年來家長對近視防護意識增加,相較過往會提早於幼稚園時期帶小孩進行視力檢查與追蹤因而提早發現。 近視控制關鍵  眼軸增長不可忽視 近視因應之道  近視矯正 vs 近視控制 近視的成因,與眼軸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般來說,眼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成長過程中若能有效控制眼軸增長,將有助於減緩近視的發生與加深。正常健康的視力,看事物時影像應該是落在視網膜上,然而, 1. 剛出生的嬰孩:眼球較小、眼軸還很短,因此看事物時影像會落在視網膜後方,這就是嬰幼孩的視力通常是處在遠視的狀態的原因。 2. 隨著年齡增長:眼球會變大,眼軸也相對增長,當看事物時影像不再聚焦在視網膜上,而是在視網膜前方,就形成所謂的近視。 3. 當眼軸持續增長:近視持續加深,眼球會像氣球一樣越腫大,眼球壁就越薄,因而眼球內結構產生變化的機率就越大。因此當近視度數高於500度時,就容易成為四大眼疾的高危險群。 因應學童近視,目前最常見的二種方式,就是配戴「普通近視眼鏡」或是進行「近視控制」 1. 配戴普通近視眼鏡:普通近視眼鏡,屬於單焦點光學鏡片,可以即時矯正視力度數恢復視力清晰。不過因為鏡片不具有減緩眼軸增長的功效,因此配戴過程中,無法有效減緩近視度數持續加深。 2. 近視控制方案:在矯正視力度數的同時,結合先端鏡片科技,同步達到減緩眼軸增長的效果,可以有效減緩度數加深。近視控制的方式,大致上有:散瞳劑、角膜塑型片、近視控制鏡片、近視控制日拋等四種方式。 6-12 歲 近視控制的黃金關鍵期  發現近視立即開始近視控制效果最佳 近視控制若持續得宜 可免於高度近視危險群 護眼一生 李怡青醫師分析:如果家長期望的是最終可以達到減緩小孩度數加深的最佳成效,那麼在發現近視時就開始積極介入近視控制,效果會是最佳的,若近視控制得宜,可以避免小孩長大後淪為高度近視。反之,如果在發現之初未加以近視控制,依照學童近視加深的平均幅度,成人後極高機率會成為高度近視,也就等於成為四大眼疾的高危險群,影響的是孩子一生的眼睛健康。 李怡青醫師說明,因為近視不可逆,年齡愈小度數增加得愈快,度數加深的曲線是有跡可循的,不可輕忽!一般來說,國小中低年級每年平均增加100~125度,國小高年級與國中每年平均增加100度,高中每年平均增加50度,18歲之後開始趨緩,成年後通常度數就不太會有大幅變化。 李怡青醫師也提醒,近視控制是一段長期對抗近視的過程,最終的成效如何,決定性的關鍵往往取決於小孩是否能夠每天穩定的持續配戴,因此在選擇近視控制的方式時,優先考量孩子的適應性及方便性,可以有助於孩子在18歲前漫長的近視控制期間、不會到後頭來因為虎頭蛇尾而功虧一簣!  常見錯誤觀念  反而加速近視度數增長  李怡青醫師也分享在臨床上,常常發現家長及學童有一些錯誤的視力保健觀念,原以為是在保健視力,實際上卻反而加速了近視度數的增長!最常見的錯誤觀念: ●戴眼鏡會讓近視愈戴愈深,不要太早開始戴,度數才不會增加得太快… 實際狀況是 ->戴眼鏡不是近視加深的原因,近視後未能及早近視控制、不正確的用眼習慣才是近視加深主因。 ●度數還不深,上課或看書時再戴就好,一般日常生活不用戴… 實際狀況是 ->沒戴眼鏡時  為了看清楚導致瞇眼看東西,眼球肌肉需要更用力,反而更容易使眼軸增長導致近視度數加深。 ●小孩會近視 一定是因為看太多電視及3C產品…   實際狀況是 ->近視的成因非常多元,不僅僅是因為看電視或3C產品,對於學齡孩童來說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適當休息,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也能有助於減緩近視加深。 近視控制鏡片黑科技大躍進 簡單方便又高效的最佳選擇 非侵入性安全性高 即使低齡學童也可以自己穩定持續配戴 過去,提到近視控制,最常讓人聯想到的就是角膜塑型片。只是考量角膜塑型片一般建議超過9歲的孩童才能驗配,對於低年齡的近視學童來說難免緩不濟急,免不了會錯過近視控制的最佳黃金時機與效果。 現今,近視控制鏡片技術已經從過去使用「多焦點鏡片」技術,大幅躍進發展出「周邊離焦」、「H.A.L.T高非球微透鏡」等新技術,提供簡單方便又沒有任何門檻限制的高效近視控制方案!近視控制成效也超乎想像大幅提升,相較其他近視控制方式絲毫不遜色,甚至更超越!因為每天配戴方便,讓孩子更容易穩定持續地對抗近視到最後一刻! 家長在選擇近視控制方式時,也要同時考慮安全性,以市面上供應耐撞輕盈的PC宇宙片為首選,並搭載過濾紫外線與過濾藍光的鍍膜,提供學童最完善的保護。同時研究指出,增加兒童戶外活動時間,是降低近視發生率的重要方法;鼓勵孩童們出外活動,減少在室內近距離工作時間,亦有助於減緩近視加深。配戴具有紫外線與眩光防護的近視管理太陽鏡片,讓孩子在陽光戶外下也能擁有舒適視覺。

追求第二人生,視力是關鍵,退休老師想拉二胡還要看股票,「這種」人工水晶體最適合

追求第二人生,視力是關鍵,退休老師想拉二胡還要看股票,「這種」人工水晶體最適合#青光眼

現代人的平均餘命增加,退休後更是第二人生的開始,以往年長者在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點的需求多認為使用單焦點即可,但有一名退休70幾歲的老師不僅學二胡,平時也要用電腦看股票,她希望自己依然要維持良好的視力品質享受生活,在與醫師溝通需求後,選擇最新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幾乎回到年輕狀態的活動力。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表示,這名退休老師以前的視力都很好,但隨著年紀增長開始覺得視力變得模糊,本以為是老花眼,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白內障是由於自然老化、用眼過度或者是外傷等因素,讓清澈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因為光線無法穿透,所以看出去的視線都會變得模糊;因此不少人也會以為自己只是近視度數增加,往往檢查之後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視線模糊、畏光,有高度近視者更要留意 白內障的警訊不只是視線模糊,有些人會有畏光的表現,或者是近視度數暴增,臨床上就發現40幾歲的高度近視者突然度數暴增,檢查發現其實是白內障導致。白內障無法用點眼藥水延緩症狀,何采璇醫師舉例,就像水晶體變成了一層霧玻璃,怎樣清潔都無法除去模糊感,只有透過置換水晶體,才能重新找回清晰的視力。 有些年長者有錯誤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熟一點」再開,何采璇醫師都會用打果汁的概念跟病患解釋,當水果太硬來打,不僅較難處理,也會讓機器過熱甚至產生危險;白內障太熟不僅加深手術併發症風險,也會讓術後角膜水腫機率變高,甚至較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者是虹彩炎的發生。 越晚開白內障受術風險更大 何采璇醫師說明,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只需透過點藥水方式的局部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15~20分鐘,傷口小、術後也不需住院,回門診檢查即可,如果放太熟,反而需用打針的方式麻醉,傷口也更大,也造成病人更大壓力。 隨著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多元發展,目前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相當多元,如果有散光或老花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決。何采璇醫師指出,目前的人工水晶體不論是單焦點、多焦點(三焦點)、繞射型延伸焦距,以及非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都能加入散光片,而各種人工水晶體皆有不同的優點。以三焦點來說,由於能滿足遠、中、近的需求,較適合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模式,但由於過去的三焦點水晶體繞射環的設計,會讓夜間的眩光、光暈較明顯,比較不適合夜間開車的族群,而目前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透過新材質的更新,除了提高透明度,也降低光線折射後分光的狀況,改善了眩光問題,水晶體含水量的優化,也減少視野周圍的扭曲情形。現代人常使用電腦、看文件、煮菜、吃飯、看導航等需求,多屬60公分的中距離,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也改善了中距離的使用品質,讓眼睛適應更好。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說明,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優化了60公分中距離的視覺品質,降低夜間眩光情況。 常使用中距離,適合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何采璇醫師的門診除了先前提到的退休老師案例,也有一名50幾歲的水電工師傅,好幾個月前發現近視從4、500度跳到破千度,眼鏡換很多都沒有解決,後來到門診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由於在修繕時常需用到中距離,經過評估選擇了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術後馬上能回到工作崗位,回饋也相當滿意。 何采璇醫師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都已相當進步,回家只要點眼藥水即可,隔天幾乎就能恢復到7、8成視力,1~2週就能有正常的視力狀態,很多病患都反應,開完刀覺得世界都亮了起來,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術後如果沒有眼睛變紅、分泌物變多情形,多數都能自己恢復。何采璇醫師也提醒,紫外線是白內障的風險因素之一,平時要多注意眼睛防曬問題,出外有太陽盡量配戴太陽眼鏡,以減少白內障的提早發生。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 何采璇醫師 專長: 白內障超音波微創手術 眼整型 不明原因溢淚 一般眼科

阿嬤心情不佳沒食慾以為憂鬱症,就診發現是白內障惹禍!醫:視力品質差恐引患者憂鬱現象

阿嬤心情不佳沒食慾以為憂鬱症,就診發現是白內障惹禍!醫:視力品質差恐引患者憂鬱現象#青光眼

一名80歲行動不便的阿嬤近來被家人發現不吃飯菜,也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家人很擔心是憂鬱症,就診發現竟是因為白內障讓視力變差使阿嬤心情很差;經過白內障手術後,阿嬤不僅恢復食慾變好,更常叫外傭推她出去走走,家人感到相當開心。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侯鈞賀主治醫師表示,根據2002年刊登在BMJ期刊的瑞典研究顯示視力不良是自殺的三大原因之一,而改善白內障手術與憂鬱症狀更是息息相關;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第二眼白內障如果也需要手術,則越早手術,對改善情緒憂鬱有正面效益,可見視力品質對生活品質有相當大的影響。 近視者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2成白內障的風險 白內障是眼睛的水晶體混濁造成,隨年紀增長、紫外線、人體細胞自然代謝、過氧化等傷害,都會影響水晶體的清澈度。侯鈞賀醫師說明,人從出生後水晶體細胞便不斷增生造成蛋白質的堆積,若加上眼睛有外傷、發炎,或像是糖尿病、類固醇藥物攝取過多、紫外線曝曬等其他因素,都可能讓白內障提早發生;特別是現代人使用3C產品頻率高也是可能的風險因子之一,另外研究也發現近視者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2成白內障的風險。 侯鈞賀醫師表示,只要年紀漸長都會遇到白內障問題,但透過手術就能獲得改善。白內障初期症狀有像是視力降低、畏光、視覺品質下降情形,如果拖太久水晶體過熟,還可能造成青光眼、發炎等併發症而提高手術的困難度;目前白內障手術主要是搭配水晶體超音波乳化術也可以使用飛秒雷射輔助處理,如果太熟水晶體變硬時,就必須增加超音波的能量,也較容易傷害角膜細胞,因此若有白內障,千萬不要拖太久。 目前白內障手術相當成熟,侯鈞賀醫師解釋,一般的手術過程約可以在20分鐘左右完成,麻醉幾乎用點眼藥水即可進行,傷口也多可以控制在0.25cm以下,手術過程大部分不會痛,有時可能會有痠、脹或些微刺的感覺,都是在可接受範圍,只要術後注意清潔避免感染,不論是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患者都能進行。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侯鈞賀主治醫師表示,白內障會讓視力變差,研究顯示視力不良是自殺的三大原因之一,而白內障手術與改善憂鬱症狀更是息息相關 該如何選擇人工水晶體?侯鈞賀醫師說明,目前水晶體健保與自費都有,健保的水晶體材質也是相當好,同樣也能改善白內障,主要差異是球面像差較高可能影響較亮或較暗環境下的視覺品質,不過還是能一併改善近視及遠視的問題;若對視覺品質要求較高,或者是希望能一併調整散光,則可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 現代人多元生活情境的遠、中、近視力需求 侯鈞賀醫師門診就有一名56歲的女性上班族,近一年發現視力下降就診檢查,才發現已經有白內障。個案由於近視多年又有老花,平時要打電腦及看紙本報表,必須帶遠中近三副眼鏡,但頻繁更換眼鏡讓她覺得相當不便;這次透過醫師諮詢與評估選擇置換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讓她視力能恢復正常,也不用戴眼鏡,現在還希望可以盡快開第二眼讓生活品質更好。 目前自費的人工水晶體有分單焦點、雙焦點、多(三)焦點、延伸焦段的訴求。如果是希望術後不戴老花眼鏡也可以遠、中、近視力都能改善,或者常使用中距離像是看電腦、導航、打牌等情境,三焦點較能滿足不戴老花眼鏡的視力需求。侯鈞賀醫師也提醒,不管選擇哪一種水晶體都有其優缺點,仍會有視力上的落差,不是全焦段都能看得清楚,也不是做完手術就回復到年輕狀態的視力。只要不是單焦點的水晶體,由於進入的光線較為分散,因此隨著各種不同的設計,會有多多少少的夜間眩光,還是需要和醫師諮詢討論適合的水晶體。 儘管白內障是不可逆,侯鈞賀醫師也提醒一些生活注意事項來預防提早發生,如在戶外太陽較大養成戴帽子或太陽眼鏡習慣避免光線照射,若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做好疾病控制,另外白內障是一個氧化過程,因此平時在營養攝取上也可多吃堅果類、深色蔬果,都有比較好的幫助,50歲以上也建議定期做眼睛檢查,有高度近視者更建議提早檢查以降低眼睛病變風險。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主治醫師 侯鈞賀醫師 專長:白內障手術、雷射屈光手術、低視能診療、特殊需求視覺門診

度數暴增竟是早發性白內障!醫:及早發現是關鍵,眼球健康才有條件選最佳人工水晶體

度數暴增竟是早發性白內障!醫:及早發現是關鍵,眼球健康才有條件選最佳人工水晶體#青光眼

一名40歲老師近期發現視力變得模糊,度數更從700度暴增至1200度,她驚覺不對趕緊就醫,確認是早發性白內障,必須儘早手術。由於老師的職業對遠、中、近視力都有需求,醫師其生活需求後,適合使用多焦點人晶體,讓手術後不僅解決白內障問題,也不再需要戴眼鏡。現在寫板書、看學生都更輕鬆,也慶幸自己提早就醫,不影響職涯。 眼睛是靈魂之窗,要維持視力品質,就跟相機一樣除了鏡頭(水晶體)要清晰,底片(視網膜)、電池(視神經)每個零件都要健康才能達到美好的視野。而水晶體身為鏡頭的角色,一旦發生白內障,便會開始變得混濁導致透光度下降,直接影響到就是視力的清晰度。 單隻眼睛視力退化就要有所警覺 高雄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鄭宇庭醫師表示,白內障是經年累月發生,且可能是從一隻眼睛先開始,初期症狀除了看東西變得模糊、夜視能力下降外,到後來色彩度也會下降,看東西會變得偏黃。因此,平時自我檢查一定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發現有一隻眼睛已經產生問題,或者視力在短時間內退化或度數突然加深,有可能是白內障正在成熟。 高雄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鄭宇庭醫師舉例,老師的職業對遠、中、近視力都有需求,透過白內障手術置換多焦點人晶體,術後不僅解決白內障問題,也不再需要戴眼鏡。 由於白內障是不可逆的,臨床上點眼藥水僅能延緩成熟的速度。鄭宇庭醫師說明,手術是根本解決的方法。如果拖太久因為水晶體已經硬化,不僅可能導致青光眼、眼壓過高,還有可能需使用傳統手術來處理,傷口更大、風險性也更高。因此如果發現徵兆一定要儘早檢查。 鄭宇庭醫師表示,現代白內障手術是做微創手術,傷口非常小,使用眼藥水做局部麻醉即可。手術完成後即可回家,可以門診手術不必住院。術後則慢慢慢慢恢復使視力回到正常狀態。 白內障手術會以全新的人工水晶體替代原來混濁的白內障,因此針對個人需求選擇水晶體相當重要。鄭宇庭醫師說明,現代白內障手術不僅可處理白內障,連近視、散光、甚至老花眼都可以透過人工水晶體一併解決。 三焦點滿足現代人優化中距離視力需求 因應民眾的多元需求,人工水晶體的分類,從以往單焦點、雙焦點(看遠與看近),進展到三焦點。透過分光技術,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讓中距離也能得到好的視力品質。 鄭宇庭醫師解釋,中距離大約是60~80公分,就是使用電腦、烹飪、打牌、行車看導航的距離。目前最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除了優化中距離的需求,同時也改良了光學設計,降低以往較常發生的夜間眩光問題。 鄭宇庭醫師也分享診間一位40歲老師的個案,一開始是發現近視在短時間暴增超過一千度,經檢查後確認是早發性白內障;由於這名老師的同事有提到早年做過單焦點水晶體手術,雖然遠處可看清楚,但看近卻變得吃力,她希望自己生活能更便利,因此經過諮詢後便選擇了三焦點人工水晶體。現在這名老師上課不僅遠距離學生的動態都看得清楚,同時在切換寫板書與看教材都不會吃力,更不用再戴眼鏡,讓她相當滿意也慶幸有即時就醫。 鄭宇庭醫師提醒,台灣近視人口眾多加上亞熱帶氣候陽光強烈,高度近視以及紫外線都是讓白內障提早產生的風險因子。尤其水晶體容易吸收紫外線,因此戶外一定要特別注意配戴太陽眼鏡,另外也建議高度近視者,每年都要進行眼睛的健康檢查,才能整體顧好眼睛健康。 高雄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 鄭宇庭醫師 專長: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 微創小切口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 微創視網膜黃斑部手術 (視網膜上增生膜、黃斑部裂孔) 微創玻璃體切除手術 (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出血) 黃斑部視網膜病變 (玻璃體內藥物注射)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近視雷射手術 學童視力保健 角膜塑型片 青光眼

眼壓高才會罹患青光眼?錯!醫揭「1手術患者」眼壓低也可能患青光眼

眼壓高才會罹患青光眼?錯!醫揭「1手術患者」眼壓低也可能患青光眼#青光眼

40歲後當心無聲視力殺手「青光眼」上身!64歲陳先生為高度近視患者,因眼睛疲勞、視力有時模糊,至眼科就診檢查,醫師發現他視神經盤凹陷擴大,進一步安排眼角膜厚度量測、神經纖維掃描及視野檢查,確定罹患青光眼。陳先生想起母親也是青光眼患者,自己卻未曾接受過相關檢查,幸好及早發現周邊部分視野缺損,利用藥物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持續損傷。

眼壓正常就不會有青光眼?醫揭「診斷標準」不只測眼壓:6族群小心

眼壓正常就不會有青光眼?醫揭「診斷標準」不只測眼壓:6族群小心#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於視覺神經受損而造成的眼部疾病,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視野逐漸縮小,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所造成的傷害無法回復。《優活健康網》特摘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所撰此文,分享青光眼的原因、症狀、預防與保健,讓民眾顧好眼睛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