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保育署搭建媒合平臺 緊扣國際ESG趨勢 專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資金回饋在地部落

【撰文╱吳昌儒 攝影╱吳尚鴻】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目前與企業合作的ESG方案已有顯著成果,對減碳的實質效益也顯而易見。
歐盟即將於2026年開徵碳稅(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包含Apple、Google等跨國科技大廠,已開始針對減碳訂定目標,並要求供應鏈的廠商一同配合減碳。臺灣早已前瞻看見這股需求,自2021年起,便不斷有企業主動聯繫碳稅相關問題,並提出能否在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地種植樹木來取得碳匯。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2022年前來拜訪的企業更多,也開始提出其他不同的需求,有的希望能夠通過種樹取得碳匯,有的只要透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取得投入永續行動並獲得相關證明即可。來自企業端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支持,林業保育署於是加快步伐,投入建立更完善的企業媒合機制,於是「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順利上線運作。
林業保育署ESG平臺一上線即受親睞 以國有林地永續目標為專案主力
林業保育署設立的「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第一階段主要執行的專案類型是以林業保育署所管轄的國有林地為場域」,林華慶說出了平臺的特別之處,因此也涉及更多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議題。而平臺上的專案內容,從隸屬林業保育署業務範圍內的造林、生物多樣性出發,再延伸到文化傳承。
歷經2年多的時間,林業保育署多次與企業聚焦、收斂需求,確認了「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的架構與想法。保育企劃組簡任技正石芝菁也補充說明,「除了平臺本身的功能,林業保育署也要準備好如何與企業合作,因為每個案子都需要與企業一再討論。」
有別於過去被動等企業上門詢問,以及個別與企業接洽專案的模式,「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上線後,所有專案資訊皆公開透明,除了由林業保育署本身發布欲公開徵求的專案內容,平臺亦提供企業自提專案的功能(自然碳匯類型目前仍不開放),企業上傳工作構想書或計畫書後,再經林業保育署審核,等通知媒合結果並完成簽約,方能開始執行。
每一個合作專案執行過程中,亦有來自林業保育署不同階段的查核工作,而所有專案內容,來洽詢的企業皆可與林業保育署依據專案規模與企業量能討論後彈性調整,並遵循年度計畫原則,於每年12月31日前繳交成果報告,90天內便可核發成果證明。石芝菁提到,如此保有彈性但不失嚴謹的執行程序,讓企業信賴經林業保育署認可的成果證明,也使企業避免遭受「漂綠」的質疑。
為方便企業於平臺選擇合適的專案,在每個專案說明中,皆清楚標示專案成果所對應到SDGs與K-M GBF(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相關目標;若企業有碳權的需求,可與林業保育署另行約定,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等法規,向環境部或相關機關申請。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