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區桂芝事件裡 誰懂賴總統的心?

目前對賴政府處理區桂芝事件持不同立場者,大約從言論自由或憲法高度談認同兩面向展開評論。如果單看官員以認同語言回應區,外界似乎該認為,這是賴打壓不同認同者的一起案例。
然而,回想賴清德當選總統後,一改蔡政府擅改國號說法,多次策略性使用中華民國符號與國史,頗有兼取容納藍營論述的雄心,不禁讓人疑惑:賴現在打壓中華民國認同者,豈非前功盡棄?再瞧瞧賴近日在典禮上全程開口唱國歌,連「吾黨所宗」也沒跳過的表現,或許賴總統也該跟官員唱首:「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區桂芝受訪,可以看出她是站在中華民國派的立場,只或因環境考量,論述呈現的並不完整。對岸央視問到賴國安17項講話裡,通篇以中國為對象的指涉,區批評此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讓她不知如何面對在大陸的親人,之後受訪時又說:「我忠誠中華民國難道有錯嗎?我忠誠中華民國的憲法難道有錯嗎?請問他們的忠誠的國是哪一個國?」
官員是從認同面向回應區桂芝。最早官員稱,根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育人員之任用,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接著另名官員說「從事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他必須要有很清楚的國家認同,台灣就是一個主權國家。」
區老師與上述官員立場清楚,反倒是支持前者的力量比較「聰明」:他們多以法律權利語言應對之。在台上的,多專注於訴求言論自由,餘者或從憲法層面談認同問題,卻少有人能照顧到區發自認同、情感面的呼聲。
這些反應,至少有三個讓人遺憾部分。首先,支持區的聲音,讓區老師們看來力量微小。畢竟談權利法理無法激起人民熱情。可是根據民族認同理論,認同大多牽涉熱情無理性的情感,它長期穩定存在,就算要變,也是極為緩慢的漸進過程。
過去中國認同長期存在,也與台灣認同並不衝突。日本治台50年,台人還是歡欣鼓舞迎接祖國到來;兩蔣時代多年反共教育,社會一直有中國不同於中共看法;民主化開始,獨派將台灣人與中國人意識對立起來的觀點逐漸浮出檯面,但廣受學界引用、陸委會委託所做「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在國人自我認同部分,最保守地說,民國81年前還是中國人認同超過一半以上。是在李登輝執政後,多種原因交相激盪下,獨派的台灣認同數量才越來越多。
相對於此,姑且名之的台獨認同,從各種跡象看,包括參與建構的政客、「神話」等,可以看出皆非足以依靠的建國精神力量。如果認同是來自於長期穩定的熱情無理性情感,對於忽然喧囂的所謂台派,恐怕連建構大師們都要懷疑:有多少是真心信仰者?更多的怕是投機份子,危急時換個立場,就像之前他們所做的一樣自然。這或許是賴決定兼容並蓄的考量之一。
第二個遺憾是,賴當選總統以來,試圖統合不同認同所做的努力,卻在這次官員反應裡破功。除了官員該再努力跟上外,要順著賴的邏輯談問題或許也有跡可循。區的說法並不罕見,賴政府此次特別提起,紅線在哪裡畫清楚就好。把區所言類似內容與北一女校方的新公告放在一起看,或許是一個思考方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遺憾,要真正做到兼容並蓄,中華民國論述早就指明了方向,可惜因為黨派立場不能採用。有綠朝官員已經留下示範。他說,區曲解賴將中共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台灣這幾年受到中共政權各種施壓與步步進逼,「這不是敵對勢力嗎?」怎麼會把境外敵對勢力投射到母親身上,讓人感到驚訝。
官員自己講到各種施壓與步步進逼,不就是中共政權嗎?區並未曲解賴將中國等同於中共政權的慣常手法。換句話說,問題解決方式很簡單,就是回到中華民國立場,把中國跟中共政權分開就好。政治是個妥協藝術,認同問題在合法合情前提下,放手讓時間與內涵自然抉擇優勝劣敗,這才是團結社會的正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