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首度以國會議長身分出席全代會 韓國瑜:民主不能斬盡天下不平

12強賽/中華隊更換先發投手遭罰款6萬5 中職:我們會處理

入冬第1波冷氣團要來了!這天氣溫持續往下 恐凍到12月初

代理商拿幌子招攬顧客!小米手機靠定價崛起 卻曾在「線下」搶灘失敗

小米雖靠定價策略成功崛起,但也曾經遭遇過重大挫敗。中通社
小米雖靠定價策略成功崛起,但也曾經遭遇過重大挫敗。中通社

我們說任何成功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失敗也同樣不是。小米當時出現的問題,與競爭環境、公司管理、供應鏈等都有關係,我今天只從定價這個角度來聊一聊。

小米的定價是小米當時成功的關鍵要素。其實所謂「性價比高」並不是單純的低價,同樣的價格性能更好,同樣的性能價格更低,都可以算是性價比高。

小米手機初期顯然並不是性能好很多,更沒法和蘋果手機來比,只能說它和類似手機相比價格更低。

而且小米早期利潤微薄,它的性價比不是靠節省成本節省出來的,而是靠背後的融資和透過對未來的預測計算出來的,只要這麼做有未來,現在虧不虧就無所謂,資本投的也是未來的收益。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
小米的低價,一個是來自對未來的預期,從而可以忍受一段時間的虧損;另一個來自它自有的電商通路,這樣就不必向手機通路經銷商交通路費了。但這個情況2015年之後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幾年手機行業殺進幾個玩家,比如魅族、樂視、360、一加、錘子等。魅族的副總裁李楠曾經和我聊到手機市場的情況:一加出來鎖定了100萬支的市場,那這100萬支的市場份額就被搶走了,我們很難再為市場創造出100萬支的新增需求。

360出來做手機,不管怎樣都會搞走大概100萬支的需求,樂視又會搶走一部分份額,所以各家發布手機的時機、配置等都非常謹慎,做手機尤其要精打細算。

2014年算是網際網路手機的頂峰之年,銷售量出現了一個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網際網路手機的友商殺入,結果小米的份額就被搶了一部分。

第二,因為前幾年線上賣手機賣得太好,導致小米完全沒思考做線下的事情,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而線下的銷售能力又不是一天能做出來的。雖然在 2014年之後的兩年小米也在建設線下通路,但銷量幾乎沒有增長。

還有個問題就是,即使小米重視線下,也很難透過傳統的手機代理通路銷售。因為小米的毛利太低,給通路的分佣沒有吸引力,所以線下代理商常常是拿著小米的幌子招攬顧客,顧客進來還是想方設法賣給他們別的手機。

很多經銷商知道,賣一支小米只能賺100元,賣一支別的手機就能賺500元,他們當然沒有動力去賣小米手機。

第三,三星這兩年在中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但三星手機定位一直在3000元以上,而小米基本是在2000元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額雖然讓了出來,小米卻沒有對應的機型來補位,結果華為、OPPO 和 vivo 接棒,沒有小米什麼事。定價問題確實事關大局,當初破局的優勢,這時反倒成為掣肘的劣勢。

第四,2015~2016年小米供應鏈出了問題,產品供應特別緊張。

第五,隨著友商水準的提升,小米手機在2015~2016年產品力相對下降,沒有推出特別拿得出手的機型。

小米手機過去一直延續低於2000元的主流定價,不僅難以建立線下銷售的優勢,加上成本的限制,這種定價也很難支持它開發更高性能的手機。

接下來,小米有兩個重要的動作。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作者:小馬宋)

相關新聞

不接代言原因是社會觀感、形象不符合?資深行銷:錯…是地位不匹配、資源沒給到位、錢委屈了

女主播以自身為公眾人物,又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必須保持公正客觀,注意社會觀感,所以婉拒商業代言。

覺得賺不夠可能是自己心理有問題!王木木:高財富但生活品質低落…對嗎?

如果覺得自己賺不夠,可能是你心理有問題。

「規定」不是用來讓員工遵守? 職場老鳥也看不懂:是老闆拿來檢視人性的

「有符合規定沒錯,但是沒有符合老闆的期望啊!」

職場靠關係空降的多屬「殘暴無理」! 專家揭5種爛主管:真無法溝通趁早離開

不懂行銷專業卻當上副總,時不時叫人到辦公室嚴厲斥責,甚至搞的中階主管與自己下屬都沒面子。

做科技業還要兼外送…19歲男問怎增加被動收入 網勸戒2壞習慣

存錢應設定計畫,並養成「記帳」的習慣,掌握自己平時的花費。一名19歲的男網友發文詢問,他高中畢業後就去科技業工作了,月薪3萬4,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他列舉出各項支出,並詢問網友:「有什麼被動收入可以賺更多錢」。

除了川普加持 比特幣狂飆另有原因 搶進要防劇烈震盪

在美國下一任總統川普政見的加持下,比特幣近日瘋狂飆漲,不僅頻創歷史新高,還向10萬美元大關挺進,換算新台幣報價,1枚比特幣相當於322萬元。此時,投資人還能搶進投資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