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環保獲利兼顧 企業大挑戰

本文共1561字

經濟日報 謝忠安

在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碳中和(Net Zero)趨勢推動下,商業、服務業與餐飲業正面臨轉型挑戰與機遇。企業需要在環境永續與經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以避免轉型成本過高影響獲利能力。

透過數位化、綠色供應鏈、減少食物浪費、能源效率提升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實踐,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更能創造新的市場價值與競爭優勢。筆者建議企業採取漸進式轉型、利用科技提高效率、明確轉型與商業模式再設定,以確保在永續轉型過程中仍保持穩定營運。

永續轉型對企業經營帶來深遠影響,涵蓋技術創新、政策法規、供應鏈調整及市場變革。然而此過程也帶來資金壓力與競爭挑戰,特別是高碳排產業與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研究指出,企業需投入大量資源來符合環保標準,例如導入節能設備、使用再生能源或重新設計物流系統,這些變革短期內可能提高營運成本。此外,市場對低碳產品與永續解決方案的需求擴大,無法及時轉型的企業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劣勢。另一方面,環境監管趨嚴,碳稅與排放交易機制的實施,使企業在長期營運上需調整策略,確保供應鏈透明度與合規性。

面臨著諸多挑戰,商業,服務業及餐飲業者因應方法五花八門,在供應鏈、第一線營運管理、能源替換、商業模式等方面均有成功案例。首先,建立綠色供應鏈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沃爾瑪(Walmart)透過「Project Gigaton」計畫,協助供應商減少10億公噸的碳排放,從而降低環境影響並提升品牌價值。亞馬遜(Amazon)採取可持續包裝設計,減少塑膠與不必要包裝,提高運輸效率。

數位化與智能管理方面,星巴克(Starbucks)運用AI進行庫存管理,確保食材不過度備貨,減少浪費並提升營運效率。麥當勞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使全球門市的電力與水資源消耗大幅降低。

餐飲業者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的努力亦十分顯著。例如丹麥Noma餐廳推行「零浪費餐飲」概念,將剩餘食材創新轉化為新菜餚,不僅降低浪費,也提升品牌形象。法國的Too Good To Go應用程式讓商家能以折扣價出售即期食品,這種商業模式成功減少了食品浪費,並創造新的盈利機會。

企業導入可再生能源亦有助於減少營運成本與環境影響。Google承諾2030年前實現100%再生能源運營,以減少碳足跡並確保數據中心的可持續發展。DHL和UPS也積極導入電動車隊與碳中和物流中心,以達成綠色物流目標。

平衡永續轉型與企業營運方面,企業需採取務實策略以降低轉型成本壓力。分階段轉型可減少一次性投入的財務壓力,例如IKEA透過測試計畫測試可持續產品後,才逐步擴展至全球市場。

共享經濟與新商業模式亦為重要策略,例如Pret A Manger推出的「咖啡訂閱制」,提高消費者忠誠度,同時減少食材浪費。數位化管理的導入,例如AI預測供應鏈需求與自動化倉儲系統,也有助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商業、服務業與餐飲業的永續轉型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且不僅限於環保,更涉及長期經濟效益。企業若能透過數位化、低碳供應鏈、減少浪費、發展ESG投資與共享經濟模式,不僅能降低營運成本,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

永續轉型不應被視為企業負擔,而是長期價值來源,企業應透過測試計畫逐步推動永續轉型,減少一次性高成本衝擊,並妥善進行ESG投資,以確保轉型財務負擔可控。此外,開發新商業模式,如訂閱制與循環經濟,有助維持盈利,同時提升消費者對永續產品接受度,推動市場變革。透過這些策略,商業、服務業與餐飲業者可在兼顧永續與盈利的同時,提升企業韌性,確保長期競爭力與品牌價值提升。(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專案組長)

商研院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於2007年12月成立,致力於服務業環境、行銷與消費、經營模式、人才發展、國際化與科技應用相關研究,擘劃服務產業政策,為國內唯一提供服務業全面解決方案之資源整合平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旅宿業四路並進 迎向永續
下一篇
SCFI運價指數終止連十跌 下周表現有望續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