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客車事故 恐創近17年新高
交通部統計,今年前七月大客車事故一八九一件,全年事故可能創十七年新高。學者分析,受駕駛缺工影響,評鑑措施有效性愈來愈低,且疫後客貨運需求增加,駕駛工作環境不佳,導致服務水準及安全性下降,交通部應協助業者整合路線、改善工作環境。
東海大學兩名女學生上月行走於行人穿越道上,遭未停讓行人的巨業客運駕駛撞上,造成一死一傷,再次凸顯大客車司機不夠重視路口行人安全的問題。業者分析,疫後隨大客車使用需求增加及TPASS月票上路,客運班次供不應求,讓事故件數難以下降。
交通部統計,去年公車、客運及遊覽車事故共三三○七件,造成五十七人死亡、四○六六人受傷,創下交通部二○○八年統計以來新高。今年截至七月也有一八九一件大客車事故,造成二十五人死亡、二三六九人受傷,其中又以民營公車八四九件最多,民營客運也有四五四件、遊覽車三七三件。
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以往交通單位透過評鑑制度給予業者獎懲,受駕駛缺工影響,業者愈來愈不在乎評鑑、有效性愈來愈低;且因駕駛難找,公司管得嚴、管得多,既有駕駛就易離職,監理單位應提供鼓勵人性化管理、排班調度盡量尊重駕駛需求的管理方法。
李克聰說,疫後客貨運需求增,在駕駛人力不足情況下,排班更加困難,甚至有些客運及公車路線太長,對駕駛而言都是壓力,他建議政府可協助業者相互整合調整、縮短路線,都會區公車更可與捷運整合。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認為,現在大客車駕駛嚴重缺工,儘管業者自認已給出較高薪資,仍不符相對的工作環境,讓駕駛認為在勞動市場有更多選擇。張勝雄說,職業駕駛工作環境無法改善的根源,就是政府以照顧乘客之名,長期壓抑票價,最終結果同樣壓抑服務水準,受影響的還是民眾。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羅宜表示,大客車事故難以改善的原因仍是「教育」,因為台灣教導其他用路人留意大型車死角,反而讓職業駕駛人認為其他用路人會主動閃避,但國外做法是提醒大型車駕駛人。他說,中央現在有道安儀表板揭露資訊,更應進一步針對事故樣態分析、題解方,不然單純看數字增增減減,很難通盤了解問題所在。
交通部指出,透過監理加強稽查、九大運輸業落實行經路口左右轉,無論有無看到行人,駕駛人應暫停確認。停讓行人納入客運評鑑,未停讓行人扣減營運虧損補助款。另加強宣導用路人要遵守規定,提醒駕駛人路口要停讓行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