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你給的是愛還是毒?
自1970年代的學前教育(preschool)風潮以來,不管哪個世代,都有許多家長很早就為孩子規畫學習教育。這些家長陷入5歲定終身的迷思,總是讓不到5歲的孩子早早就開始用功讀書或訓練運動。
其中,也有些家長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希望孩子考上比自己優秀的大學,所以送去補習;自己以前很想學鋼琴,所以安排子女上鋼琴課。
高學歷的父母,尤其會產生這種寄託心理。
以下分享一個案例:有位爸爸畢業於一流大學,也在一流企業任職,他說:「其實我以前很想當醫生,可惜事與願違,所以我希望孩子念醫學院。」這位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會緊盯孩子讀書。
很顯然的,這種育兒方式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意願。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孩子身上,並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思行事,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控制。
受到這種學前教育荼毒的孩子,在幼兒期至學童期,學業表現通常都很不錯,對父母也很順從;但之後卻可能會出現行為偏差。
尤其進入青春期後,隨著學業及人際關係的煩惱增加,孩子越來越受挫,導致繭居在家、甚至人生走偏、演變成犯罪,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此外,也有孩子最後與父母斷絕往來。
所謂的教育,真的有必要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嗎?
我真心盼望能幫助更多的父母,擺脫超前學習的迷思。
順序錯誤,超前學習也沒用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體能腦的發育。
體能腦的功能與維持生命密切相關,例如:睡眠、食慾、呼吸等。由情緒驅動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性慾則是生存的動力之一。其他像是,手腳協調、站立、坐下等基本動作,還有自律神經、血液循環、體溫調節、心臟和內臟的運作,也都是由體能腦掌管。
體能腦,就是人體內部各種器官的控制中心。
體能腦之後,接著是主掌更高階機能的智能腦。
例如:數字計算、閱讀、語言表達、利用五感辨識外部訊息的知覺、細膩的情緒起伏,甚至是手指頭細微的動作等。
一說到大腦,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智能或語言,並且認為很重要,但其實這與體能腦主掌的生命機能截然不同,頂多只能算是附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