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學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世人常說「人生在世不免煩惱」。但是很意外的,真正了解「煩惱真相」的人卻很少。
 
人們對自己不滿意人生感到茫然,即使有「不應該繼續這樣下去」的想法,但因為不了解「煩惱的真正原因」,所以無力解決。工作上、家人相處之間,就算感覺到懊惱、憤怒、失望、消沉、不安,卻因為不知道能夠解決的思考方式,而讓不滿的情緒一直持續下去。
 
佛陀的想法是,對於我們平時出現的煩惱,應先從「理解」著手。①我有煩惱→②煩惱有其原因→③煩惱有解決的方法,依此順序加以理解,這樣一來不論任何煩惱都能確實解決。這就是佛陀的合理思考法。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平時的心境(內心)。
 
˙工作不如預期順利。沒有成就感。
˙在人際關係上感到辛苦。
˙過去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很難表現自己,而備感壓力。
˙對未來如何生存感到迷惘不安。
 
此外,遭遇意外事故與災難、生病、子女教養和家人相處之間的困擾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
 
佛陀以「八大苦」來呈現我們一生中所體會的煩惱。
 
聞道者啊,苦的聖諦是這樣的:出生就是苦(①),還有老苦(②)、病苦(③)、死苦(④)。
 
與所怨憎的一切相遇是苦(⑤),不得不與所想愛的別離也是苦(⑥)。
 
求而不能得到是苦(⑦),五蘊熾盛苦(⑧,需要太多、欲望太多,導致身心皆苦)。
 
──佛陀最初說法,《律藏》《犍度˙大品》
 
佛陀所說的「苦」,是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Dukkha」。這是將「困難與阻礙」(Du)與「無法埋藏的空虛」(Kha)兩個意義組合而成的用語。傳達「生存於世絕對不輕鬆」的實際感受。
 
佛陀思考方式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認定我們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滿、生存的痛苦、憂鬱等想法都是「必定存在」。這種果決和合理性,正是佛教的特徵。
 
或許有些人認為「接受現實很痛苦」。其實不然。並不是要去「接受」,只是理解「存在」的東西確實「存在」而已。清楚地自覺到「我真的有煩惱,有未解決的問題」,並且思考「一定有方法能解決」。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開始學習的「佛陀的思考法」。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