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學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4

而這樣的思想和古印度的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境界也很類似。實際上,在叔本華的著作中,多次熱情地談論了佛教修行,並對佛教修行的方式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但是,從叔本華的實際生活來看,他從未實踐過如同佛教修行者的生活,也從未嘗試過實際變成無意志的人。叔本華只是熱衷研讀從遙遠的東方到手的翻譯文本和當時印度學者的佛教研究。他只是一位深陷世俗的哲學家,絕不是宗教實踐者。
 
話說回來,既然主張不要緊緊抓住生命不放,為何不乾脆自殺一死了之?但叔本華基本上並未認同自殺。以下就從《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來看他對自殺的觀點。
 
首先,叔本華對於自殺的基本觀點認為,自殺並不是一個否定「存活意志」而產生的結果,相反的,自殺是一個因為無法釋放「存活意志」,甚至可說是對「存活」的執著而導致的行為。64叔本華言簡意賅地表達了這個思想:「實際上,自殺者放棄的是生命(而不是存活意志),自殺只是對那些輪到他頭上的生活條件不滿而已。」
 
換句話說,自殺者其實是渴望活下去的,如果他們的人生很幸福,他們會享受人生。只是因為實際上他們的人生充滿痛苦,無法過著如願的生活,因此與其活得痛苦,不如將自己的生命歸於無,從痛苦完全解脫,抱著這樣的想法而決定自殺。
 
但叔本華似乎很難接受自殺者這樣的思考。因為自殺者「其實渴望活著」,但應該要斷絕的執著,正是這個「其實渴望活著」的念頭。
 
相較於現代防範自殺的觀念,叔本華的特色更加鮮明。在防範自殺方面,對於有自殺想法的人,我們會傳遞給他們一個訊息:「當你說想自殺時,你真正渴望的是擺脫這種痛苦。你真正希望的並不是藉由死來結束人生,而是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繼續活下去。所以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際上,叔本華的結論與現代觀點相同,但他卻是基於不同的原因得出結論。如果是叔本華,他理應會說:「當你說想自殺時,你真正渴望的並不是真的想以死亡結束生命,而是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繼續活下去。因此,絕對不鼓勵基於這樣的不純動機而自殺。」這裡有一種與現代社會普遍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截然不同的特殊思維。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