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筆
中國的漢字是與埃及的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字,同為最著名的幾種獨立發展的古老文字體系。基本上,它們都是以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其他古老的文字或已湮沒,或發展成為拼音文字。只有我們中國的漢字,仍舊保留其象形文字結構的特徵,沒有演化成拼音,或被拼音文字所取代。
中國的文字雖與西洋的都同是源自圖像,但書寫的習慣卻很不同。書寫的方向,西方是先左右橫行,然後再自上而下。有時於某種時機而須上下行時,行列也是由左而右。不像古代漢字書寫的習慣是自上而下,然後又自右而左。人一般用右手書寫,自右而左的形式是較不切實際的,所以滿文和蒙古文雖也是上下直行,行列採用由左而右的形式。在臺灣,當橫書時,就發生了有人自左而右,有人自右而左的不一致現象。中國之有這種書寫習慣上的獨異性,完全是受古代書寫工具的影響。
迄今所知,有大量存世的中國最早文獻,是三千多年前用刀刻在獸骨或龜甲上的商代貞卜文字。因此有少數人誤會,以為商代的人是以刀刻字作紀錄的。甚至有人以為等到秦朝的蒙恬發明毛筆後,中國人才有以毛筆書寫的事實。不知商代的甲骨和陶片都有以毛筆書寫的事實。其實我們有相當的理由相信,商代的人已普遍用毛筆書寫文字。
從字形看,筆的初形是「聿」◎字。它在甲骨文作一手握著一管有毛的筆形。中國從來普遍以竹管為桿,乃於聿字之上加竹而成筆字。不著墨汁時,筆毛散開。但一沾墨汁,筆尖就合攏而可書寫、圖畫細緻的線條。甲骨文的「書」◎字就作手握筆管於一瓶墨汁之上。點明散開的筆尖沾了墨才可以書寫的實況。還有,甲骨文的「畫」◎字作手握尖端合攏或散開的筆,下畫一個交叉的圖案形。金文的「肅」◎字作一手握著筆,畫出較複雜的圖案形,以便依圖案刺繡之意。推知商代普遍使用毛筆,才以之表達與書寫、圖畫有關的意義。其實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其彩繪已就可充分看到用毛筆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