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章 城鎮
假想在大約四個十年之間,你不時捲入兩個外地城鎮(一個在東南亞的一條馬路轉彎處,一個是北非邊城與出入口),你想要說點兒在這兩個城鎮發生的事情有何改變。你可以對比過去與現在、之前與之後,描述過去的生活曾經如何,而至今又是如何。你可以寫篇記敘,寫個故事說明一件事如何演變成另一件,然後又變成了其他事:「接著……然後……。」你可以創造指標,描述趨勢:個人主義更盛、宗教信仰較不虔誠、財富增加、道德逐漸敗壞。你可以寫個回憶錄,透過現在的眼光回顧過去,努力重新體驗。你可以列舉出不同階段——傳統、現代、後現代;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獨立——並假定這些階段通往一個共通的目標:國家角色萎縮、理性官僚鐵籠。你可以描述制度的變遷、變動中的社會結構:家庭、市場、政府、學校。你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模型,構想一個過程,提出一套理論。你也可以畫圖。

問題是,改變遠比你的初步印象來的更多、更為支離破碎。兩個城鎮當然變了,許多方面是表面的不同,有些許地方則是根本的不同了。但是,同樣的,人類學家也不一樣了。人類學家所工作的學科不同,這門學科的知識背景不同,而這門學科的道德基礎也不同了。這兩個城鎮所在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所處的國際環境也不一樣了。同樣的,大部分人覺得什麼是生活的想法也在改變。這改變比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想的更繁複、更糟糕。無論是細微直接或是宏大抽象,當所有事情都改變時——研究對象變了,研究對象的周遭也變了,研究者變了,研究者的周遭也變了,以及同時包含兩者的那更寬廣的世界都變了——似乎找不到恰當的立足點來研究,是什麼改變了,以及如何改變的。

只是,赫拉克里特斯般的意象事實上有其謬誤,或說造成某種程度的誤導。時間,這種部分是個人、部分是職業、部分是政治、部分是哲學(不論其所指為何)的時間,並不像大河在匯聚眾支流後,持續朝向某個終極目的地流去,比如流向大海或是大瀑布等,而更像是或大或小的溪流,曲行彎流並不時交錯,短暫匯集併流後旋即分開。時間也不像是或短或長的循環或週期,彼此堆疊成複雜波形,需藉由調和分析器拆解出基本波形。這般時間並不是人們面對的單一歷史、單一傳記,反而更像是騷動的多重歷史、繽紛的多人傳記。這其中的確有個規律存在,但是這規律如同疾風暴雨或是街道市集般,也就是說,沒有一點韻律。

因此我們有必要接受漩渦、流竄以及不定的連貫性;就像雲聚雲散一樣。並沒有一個普遍的故事可述說,也沒有一個綜觀全局的圖像在那裡。或者說,即使有,不管是在那刻或將來,也沒有人可以像法布里斯在滑鐵盧戰役(Fabrice at Waterloo)那樣漫遊到故事圖像中間,有立場可以去構築它們。我們唯一可以建構出來的(假如我們持續記錄並且還能活下來)是在事情發生之後,諸事休戚相連的後見之明:也就是說,在事實之後,我們所拼湊出的模式。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