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這不是趣聞,這是焦慮世代的真實

前幾年,你可能讀過矽谷的科技人,不讓小孩過早接觸科技產品或社交媒體的報導,主要想避免自己的孩子陷入科技成癮或社交失能或焦慮的狀況。如今,幾年過去了,矽谷的科技人擔心的事情,成為人人在經歷的現實。特別在Z世代(1995-2010),他們與科技產品、工具並進成長,經歷著虛擬空間與欠缺豐富生活體驗的「大重塑的童年」。他們擁有連結最廣大世界的能耐,卻也成為最脆弱的一代。作者從統計數字中發現,從2010年代初,心理健康開始下滑的趨勢,包含在焦慮症、憂鬱症的患病率和自殘率都有顯著上升,其中對女孩的影響更為劇烈。科技工具的危險也擴及不同世代的人們,即使數據上並不明顯,但是因為新技術及其不斷的干擾和分散注意力,人們也變得更焦慮、思緒不集中以及筋疲力盡。透過此書作者呼籲社會大眾正視問題,並提供可能改善的建言以及行動方案,以找回人類的正常生活。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NYU教授、掀起全球討論與關注之作
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席捲全球的話題與對策討論
【紐約時報、亞馬遜長期暢銷榜首】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特色

  ◆手機問世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式微,在二○一○年代初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被當成白老鼠的Z世代出現重大身心狀況,他們的童年在3C產品的制約下,被剝奪了以遊戲、實體互動與獨立探索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本書提出童年大重塑是如何干擾兒童的社交和神經發育,如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名人推薦

  何琦瑜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昆樺 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張修修 自我成長型YouTuber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培瑜 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陳鳳馨 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陳學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碧安朵 「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主持人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軒 正向心理學作家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凌性傑 作家
  鄭英耀 教育部部長
  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教授、作家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失控的焦慮世代》揭露的不只是Z世代的脆弱、焦慮、玻璃心,更提醒了我們這代父母、教師(多半是五、六年級)與社會,到底給了孩子們怎樣的世界?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使得孩子沒有小小冒險地出去玩,難以學習人與人的碰撞,也不懂得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另一方面,長輩該負起責任管教的時候,卻讓手機與社群媒體宰制了尚未成熟的兒少。我們造成了這個焦慮世代,如今怎樣亡羊補牢?──廖元豪,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一本重要的書,深入探討青少年受到的社群媒體影響,關懷青少年的心靈健康,邀請大家共同攜手守護。──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之後,這又是一本令人「上心」的好書。本書不只是在學術上提出獨到見解,更有作為教育者、為父母的「心上」真切的同理與支持。我們的孩子病了,改變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這本書發出的聲音,需要所有人全神貫注地傾聽。──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如果想要好好瞭解這個世代的孩子,本書絕對是最關鍵的開始。──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旁徵博引、引人入勝,挑戰現有作法與觀點,充滿使命感。──崔西.丹尼斯-提沃里(Tracy Dennis-Tiwary),《紐約時報》書評

  讓家長發顫的內容……感謝海德特,我們得以一窺這種在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發生的駭然真相……清晰、令人難忘……激勵人心。──梅根.考克斯.戈登(Meghan Cox Gurdon),《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我發現自己也點頭同意……該書受益於……多年的研究,分析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摧毀年輕人的神經、干擾年輕人的精神狀態……見解不僅合理,而且重要到無可辯駁。──潔西卡.溫特(Jessica Winter),《紐約客》

  充滿智慧……重要且引人入勝。──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紐約時報》意見版

  所有的建議聽起來都有理有據。有些甚至聽起來很有趣……認真處理反對的論點,以及證據上的漏洞。──《經濟學人》

  可以說相當精闢……作者以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傳統核心思想作為批判基礎……他的行動建議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識……非常出色。──朱迪絲.華納(Judith Warner),《華盛頓郵報》

  一本重要的新書……海德特指出,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從實體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這種轉變是災難性的,尤其對女孩子而言。──蜜雪兒.古伯格(Michelle Goldberg),《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內容充實、極具說服力與影響力……海德特希望孩子花更多時間接觸大自然,與朋友玩耍,騎單車(或摔車),分擔適合他們年紀的家務。──格蘭.C.奧修勒(Glenn C. Altschuler),《今日心理學》

  應立刻閱讀的重要書籍,也應該成為一個影響力愈來愈大的運動的基礎教材;該運動旨在讓智慧型手機遠離學校,讓年幼孩童遠離社群媒體。──蘇菲.麥克貝恩(Sophie McBain),英國《衛報》

  有強大影響力、可讀性強,而且令人不寒而慄……極具說服力。──露西.丹耶(Lucy Denyer),英國《電訊報》

  論點有說服力且發人深省。──安娜.戴維斯(Anna Davis),英國《旗幟晚報》

  如果這本重要著作敲出的警鈴足夠大聲(等等,是我的手機在響嗎?),政治人物應該立法,確實執行禁止孩童使用社群媒體,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會很開心,而大多數青少年也會更開心。──海倫.魯姆比洛(Helen Rumbelow),英國《泰晤士報》(本週最佳書籍)

  海德特列出不容爭辯的證據,證明智慧型手機助長了焦慮症在年輕族群的流行速度,大型科技公司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以扭轉這種情況……這是一本非常重要且極有說服力的著作,不僅推薦給父母,也推薦給任何感受到科技壓力愈來愈大的人……我高度推薦這本書;每個人都該閱讀。它將改變社會的遊戲規則。──史黛拉.歐麥利(Stella O'Malley),《愛爾蘭獨立報》

  海德特是偽裝成心理學家的現代先知。他在本書再次提醒我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危險。他為我們所有人指出一條通向更光明、更強大的未來之路。──蘇珊.坎恩(Susan Cain),紐時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與《悲欣交集》作者

  這是一本挑釁現狀的書,解釋為什麼這麼多孩子過得不好,以及該如何修正方向。海德特有力地指出,從玩耍為主的童年轉變到手機為主的童年,已經嚴重破壞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即使你尚未準備好禁止高中前的孩童使用智慧型手機,這本書也會挑戰你的觀點,讓你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潛能,以及如何讓他們做好面對這個世界的準備。──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時暢銷書《隱性潛能》和《逆思維》作者、TED播客Re:Thinking主持人

  每一位家長都得停下手邊的工作,立即閱讀本書。海德特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心理學家,本書探討的話題正重塑你孩子的生活,是重磅之作。──約翰.海利(Johann Hari),《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

  本書提出了一項挑戰,將決定本世紀所剩時日的形態。海德特指出,我們今天已經走到技術發展對下一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危機點,本書不僅站在iPhone面前大喊「打住!」,海德特也提供家長、社區、宗教機構及政府一些已獲得研究認證的實用建議,強調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結果。我計畫把這本書送給更多的人,同時祈禱我們都能善用智慧深思,繼而採取行動。──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今日基督教》總編輯

  本書對小學及小學以上青少年的父母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小孩面臨快速變化的童年環境。海德特提出問題,但也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讓孩子過更好的數位生活。──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紐時暢銷書《美好的孕期》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國際新聞編譯近三十年,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翻譯學程兼任講師,幸能透過教書與譯書結識年輕學子與各界菁英,並持續深耕中英翻譯。近期譯作《長勝心態》、《變動中的世界秩序》(合譯)、《植物靈藥》、《父產科》等。

 
 

目錄

前言 在火星長大的世代

第一部 大浪來襲
第一章 洶湧的痛苦

第二部 背景故事: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
第二章 小孩在童年該做什麼?
第三章 探索模式,以及兒童需要有風險的遊戲
第四章 青春期與過渡到成人期遭遇的挫折

第三部 童年大重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第五章 四種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 、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第六章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第七章 男孩怎麼了?
第八章 道德昇華與退化

第四部 為了更健康童年的集體行動
第九章 為集體行動做準備
第十章 政府與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一章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二章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結論 讓孩子的童年回到地球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63866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484頁 / 14.8 x 20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洶湧的痛苦

我與青少年的父母交談時,話題往往會轉向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電玩。家長描述的情況不脫幾種模式,其中一種是「衝突不斷」:父母試圖訂立規則並努力執行,但電子設備實在太多;孩子有各種理由跟父母吵,力爭放寬限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有太多規避限制的方法。結果,家人之間一天到晚為此爭執不休。維持家庭儀式和家人之間基本的互動愈來愈困難,感覺就像在抵禦不斷上漲的大浪,這股大浪不僅吞噬父母,也吞噬孩子。

和我交談過的家長,大多數人的故事並不是什麼已確診的精神疾病。相反地,他們有一種潛在的不安,擔心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擔心孩子因為上網時間愈來愈長而錯過了什麼──實際上,幾乎是錯過了一切。

但有時候,家長告訴我的故事黑暗得多──他們覺得失去了孩子。波士頓的一名母親告訴我,她和丈夫為了讓十四歲的女兒艾蜜莉遠離社群平台Instagram,做了諸多努力。他們目睹IG對她的傷害。為了限制她使用IG,他們試了各種保護程式,試圖監控並限制她使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結果家庭生活淪為不斷的衝突與抗爭,艾蜜莉最後找到繞過限制的方法。她進入母親的手機,關閉手機裡的監控程式,並威脅父母,若重新開啟程式,她就自殺。這個實例讓人不安又心痛。她的母親告訴我:

感覺唯一能讓她擺脫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方法就是搬到荒島上。她每年夏天都會去參加為期六週的夏令營,那裡規定不准使用手機──其實是禁用任何電子設備。每次我們從夏令營接她回家,她都是正常的樣子。一旦她又開始使用手機,就會恢復到之前焦躁、憂鬱的狀態。去年我沒收她的手機兩個月,另外給了她翻蓋手機,結果她又恢復正常的樣子。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碁峰全書系(止)
  • 性別主題展
  • 采實童書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