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Digging up ARMAGEDDON:The Search for the Lost City of Solomon

  • 定價:620
  • 優惠價:7948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過去,此地是所羅門王的名城,是眾軍集結、預言世界即將大戰的場所;
現在,考古長才將匯集此地,展開一場地上地下都精彩無比的挖掘大戰!

最會說故事的考古專家 艾瑞克.克萊恩全新磅礡力作
累積30年的大量材料 一場深入淺出的時空導覽之旅

  地底下,是古老聖經的末日戰場待解之謎──
  地底上,是錯綜複雜的考古團隊權謀之爭──


 「我寫了很多很多小事,個別每一件事大概都不算什麼,但我在過去兩年裡學到的是:大多數決定一場 考古活動命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發展起,如果這些小事能及時解決,或許就能避免未來的耗時耗力焦頭爛額。我並不喜歡整天抱怨挑毛病,但我覺得您應該會想知道所有真實發生的事。」

  當詹姆斯‧亨利‧布瑞斯提德──成就卓著的古埃及專家,也是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的創辦人、所長與董事,更是米吉多挖掘計畫的主持人,坐在芝加哥的辦公室中收到這段米吉多「線人」寫給他的報告私信,焦頭爛額可想而知──然而這可說是考古隊的日常。

  1925到39年之間,布瑞斯提德先生共派出了克萊倫斯‧費雪(Clarence Fisher)、P‧L‧O‧蓋伊(P.L.O. Guy)及戈登‧勞德(Gordon Loud)前往米吉多──傳說中的所羅門王都城所在地──進行挖掘。讓這三位一時之選擔任現場主持人再適合也不過了,他們充滿熱情與知識,在考古方法上貢獻創舉,卻也在方方面面讓布瑞斯提德先生傷透腦筋。不斷往返的書信電報中,充滿了人事調度爭辯、討論隊員狀態、質疑研究進度、要求研究發表與挖掘同時進行。原來考古從裡到外、從身到心都是嚴格考驗!

  不只如此,美國大蕭條而導致金主洛克菲勒家族的支助態度轉變,以及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日益增長之緊張局勢,更添增了考古活動的艱難。勞德上任後在1937年發現的大批金器與象牙寶藏,成為了到今天都尚未有定見的謎題,而1939年,挖掘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應徵入伍,「試圖阻止現代世界變成又一個末日戰場」,考古發掘工作隨之中止。在以色列建國的1948年,考察團隊的臨時宿舍更遭人洗劫,並被意外燒毀。要到相隔五十幾年以後的90年代,考古學家們才得以重回這片土地。

  米吉多考古隊的故事包含著權謀、內鬥、浪漫綺事、法律糾紛、還有各種人事大風吹的背後細節──以及最重要的,是對考古的堅持不懈毅力,讓米吉多遺址豐厚開發成果呈現與世人面前。克萊恩將這些綿密的軼事,交織於更大的歷史事件之中,開展出一幅完整且引人入勝的考古圖像,猶如身歷其境,回到彼時的米吉多土丘上!

  芝加哥團隊留下了超過三十年的大量著作和信件,從信件和電報到卡片,便箋和日記。艾瑞克‧克萊恩用這些材料繪製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過去考古時代的肖像。他巧妙地將探險隊置於美國大蕭條以及英國授權巴勒斯坦日趨麻煩和緊張局勢的背景下。他為讀者提供了關於米吉多發現的爭論,困擾探險的內鬥,以及使來自內部對古代世界驚人發現的觀點。

  這場知名的考古大戰,是兩次世界大戰間一個發生在遙遠遺址的迷人故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享有其非凡的地位。

  ▶ 現場考古隊的管理就是門大哉問
  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個性與做事習慣,還有與當地人工作者的關係與管理……考古現場除了嚴謹科學專業之外,這些「人」的問題可是同樣重要的……考古隊員甚至要求建造網球場,認為這是「日常生活所需」
  ──當然,可不能禁止自由戀愛與搭訕!

  ▶ 豐富史料內容帶領還原考古現場
  目前收藏於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洛克斐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以色列文物局(Israel Antiquity Authority)和其他地方的檔案,有著大量手稿、照片、信件、研究筆記、電報與日記。克萊恩充分展示其優異的敘述和講故事能力,搖身一變成為「考古學家的考古學家」,宛若一名偵探推理家,帶領我們還原真實歷史現場!

  ▶ 奠定考古學眾多技術
  熱氣球空拍技術、垂直發掘法、以及使用孟賽爾顏色系統(Munsell color system)來描述土壤顏色。他們的發現與創新至今依然在聖經考古學界大放光彩並沿用至今。在炙熱且水土不服的環境下,且看這群考古學家如何將現有工具和技術發揮至極致!

本書特色

  ★希伯來聖經裡最全知全能的名君所羅門王,其都城之謎一向是歷史、考古、宗教學家的核心焦點。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到聖經與考古的世界。
  ★在考古學的萌芽階段,且看第一線的考古學家如何砂礫堆中淘出珍珠、點石成金!
  ★透過克萊恩幽默、順暢且精細的筆觸,深入淺出,讀者不需要具備考古學知識也能徜徉其中。猶如小說驚心動魄,同時詳實介紹考古現場的專業技術。

熱血推薦

  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阿潑(文字工作者)

  克萊恩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本書,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本書精彩地描寫巴勒斯坦境內著名哈米吉多頓遺址的發掘過程,克萊恩透過非常嚴謹的檔案爬梳,領著我們回到20世紀初期發掘的現場,讓我們看到了考古發掘不僅止是發掘而已。中間所涉及的人、事、物間的衝突、糾葛往往才是考古現場真實發生的日常,而這些日常更深刻地影響了發掘的走向及成果,形塑了我們對於過去的想像。──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這本書將使讀者對看似冷酷而客觀的考古科學大開眼界。而克萊因對個人世界和職業世界之間互動的審慎、寬厚且有時幽默的書寫,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原因。」──John Butler,《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

  「Digging Up Armageddon得以對米吉多展開如此巧妙的歷史處理,歸功於克萊因的細緻入微研究,他強調了勞動、特權、政治和資本主義如何影響20世紀早期到中期在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考古學……如果不通過資本主義、勞工和政治的歷史鏡頭折射它們,就不可能談論在米吉多的發掘。」──Lydia Pyne(知名作家與歷史學家,著有Genuine Fakes: What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本書牢牢地關注著1925到39年,這是挖掘工作中最具啟發性的時期……作者開啟了一項原創而生動的研究,巧妙地將考古學與個性、政治與文化、科學和技術相結合。」──Andrew Robinson,《自然期刊》(Nature)

  「克萊恩對人性的諷刺洞察和一種救贖性的幽默感寫作。」──Patrick Madigan,The Heythrop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典學系與人類學系教授暨國會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該校古典暨近東語言與文明系所長。1982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古典史考古系,兩年後在耶魯大學近東語言暨文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The Fulbright Program)補助,1991年完成學業,正式成為賓州大學古典史博士。

  克萊恩不僅只是學院派的歷史學者,他也擁有相當豐富的實地探勘、考察的考古學經歷。每年夏季都會親至古文明發源地,像是以色列、埃及、約旦、賽普勒斯、希臘、克里特島等區域從事考古、上古史研究。至今已累積三十多年的研究資歷,堪稱目前最活躍的考古學家之一。
 
  另外,克萊恩也是一位長於書寫古文明史與考古知識的多產作家,但他的創作目的不限於學術研究。自2000年起,克萊恩陸續寫就了幾本為大眾讀者而作的歷史普及作品,除了為知名的「牛津通識書系」寫有《聖經考古學》(Biblical 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與《特洛伊戰爭》(The Trojan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二書,其餘還包括:《世界末日的戰場:青銅時代至核武時代的米吉多與耶斯列谷地》(The Battles of Armageddon: Megiddo and the Jezreel Valley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Nuclear Age)、《古代迦南至現代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圍城戰》(Jerusalem Besieged: From Ancient Canaan to Modern Israel)、《從伊甸至出谷:聖經解謎》(From Eden to Exile: Unraveling Mysteries of the Bible)等等。

  臺灣已譯有他的兩本著作,皆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西元前1177年:人類文明傾頹的起點》(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2019)和《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Three Stones Make a Wall: 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2019)。本書是他的最新作品。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灣大學化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譯有《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導言 「發現所羅門王馬廄」

第一部 1920-1926
第一章 請讓我辭職
第二章 他得歇工,不然你得來收屍
第三章 教訓他安分點
第四章 我們已經挖到三個不同地層

第二部  1927-1934
第五章 我真的很需要放點假
第六章 這不可能是馬廄以外的東西
第七章 加以警告但手下留情
第八章 發掘工的鋤頭響聲
第九章 最骯髒的信件
第十章 可能是戰爭或地震

第三部 1935-1939
第十一章 狠狠的當頭棒喝
第十二章 所長走了
第十三章 你說你想要「可觀成果」
第十四章 不入流的死亡威脅信
第十五章 分層架構的骨骼

第四部 1940-2020
第十六章 已下指示要求保護這處房地產
尾聲 某些工作區域未曾完整發掘

人物表:芝加哥考古隊隊員與配偶
銘謝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 推薦序
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馬雅人


  「歡迎來到哈米吉多頓」,這是今日導遊對造訪遊客說的第一句話。遊客大多非常興奮,可以參觀這個末日戰場,但對大多數的臺灣人來說,卻是滿頭「黑人問號」。哈米吉多頓不像帝王谷、吳哥窟、提卡爾等等,不算是個聞名世界的考古遺址。但如果你是基督徒,又剛好讀熟讀《新約聖經.創世紀》,或是對於「聖經考古學」非常有興趣,甚至是個古代近東考古的練家子,那麼,你或許會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哈米吉多頓會在基督教世界馳名,莫過於它是聖經故事裡末日之戰的戰場。尋找古代文獻、傳說裡的失落城市,一向是考古學最讓大眾著迷的地方。像是眾所皆知的施里曼,他小時候閱讀《荷馬史詩》後,窮盡一生,終於找到傳說中的特洛伊遺址。又像是南美祕魯的馬丘比丘,也是在探險家賓漢(Hiram Bingham)追尋印加人的失落城市時發現的驚人遺址,雖然考古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馬丘比丘不僅不是什麼失落城市,也不是賓漢發現的。而聖經考古學的流行,則是這種吸引力的一種展現。

  實際上,聖經不僅是部宗教經典,也包含古代近東諸文化,特別是猶太人的歷史。聖經裡提到的哈米吉多頓真有其地,在古埃及盧克索神廟的銘文中,就記載西元前一四七九年,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攻克哈米吉多頓的一場勝利。銘文寫道,攻占米吉多如同「攻占千座城市」。這段文獻資料凸顯了哈米吉多頓交通要衝的地位。

  哈米吉多頓遺址位於今天以色列拿撒勒附近,是扼守耶斯列谷地的要塞。放大來說,更是歐亞大陸交通的要衝。正因如此,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都曾經在谷地一帶戰鬥。從埃及的法老到《聖經》中的諸王,十字軍、蒙古人、拿破崙,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曾在這塊「四戰之地」的歷史中參上一筆。

  這個遺址大概在一九二○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本書《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就是在講述二○年代到四○年代間,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工作成果。作者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曾經在一九九四年到二○一四年之間,多次在哈米吉多頓進行考古發掘。我想,由他來寫哈米吉多頓的「考古故事」,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就像克萊恩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前一本書《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一樣,作者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

  其實,考古學家也不全是一群嚴肅的人們。就我幾次在貝里斯、瓜地馬拉、墨西哥叢林裡考古、田野調查的經驗來說,很多考古從業人員都有種「革命情感」,並且熱情洋溢。讀者或許可以想像,一群平時住在大學城、大都市的考古人員,被丟到一個可能方圓十里都沒有村落的地方,甚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群人共同生活幾個月後,那種人際間的連結會有多強。

  當我跟著身經百戰的馬雅銘文學家大衛.史都華(David Stuart)一起進入瓜地馬拉的叢林時,在晚上來罐超級奢侈品啤酒,總能從他與當地考古團隊的聊天對話中,聽到他們過去在哪個遺址做過哪些瘋狂的事情。這些休戚與共的記憶,彷彿就是考古學家茶餘飯後一定要拿出來好好回味一番的故事。

  克萊恩雖然沒有參與一九二○年代到一九三九年那段由巨賈洛克斐勒贊助的考古行動,但是他透過許多記憶、檔案、電報,串起整個考古的故事。與其說我們在裡面學習到許多考古的專業知識,不如說我們從中看到考古學的另一個面向。如何組織一群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無論是哪種連結),都是考古發掘之餘,最為難考古計畫主持人的一些瑣事;不好好處理,甚至就會壞了大事。

  因此,克萊恩這本書不僅是哈米吉多頓的考古專著,更是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故事。裡面有當時政治、軍事變化對於考古隊的衝擊,例如大戰之時考古隊員被徵召的時代問題;也有個人私情如何造成考古隊麻煩,更有解僱、工作態度、主事者做事方式等日常問題,逼著整個考古隊一定要去解決。

  還記得有次,我和一個考古學的學生坐在臺南某棵樹下吃著熱炒聊天。啤酒下肚,年輕的學生不禁感嘆,「考古最難的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根本就是管理學」(記得!在考古裡,沒有什麼事是一杯啤酒沒辦法解決的,有的話就喝三杯)。《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不正也是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嗎?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3552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試圖前往米吉多那時候,布瑞斯提德才剛靠著約翰‧D‧洛克斐勒二世的大筆贊助在芝加哥大學創立起東方研究所;此時的他正為這所新機構尋找適合進行發掘的遺址,要「走遍近東地區來一次大膽偵查行動,調查在此進行研究工作的可能性……通過那些實際上還在戰爭狀態的區域」。

布瑞斯提德連絡上約翰‧加斯唐(John Garstang),此人擔任新建立的耶路撒冷英國考古學院(British School of Archaeology in Jerusalem)院長,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久前又被任命為英國託管地巴勒斯坦新設立的文物部(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部長。布瑞斯提德請他幫忙向考古顧問委員會(Archaeological Advisory Board)提出正式申請,用的是布瑞斯提德自己的名義,請求「保留米吉多遺址一年時期,目的是讓芝加哥大學採取合乎法條的方式進行開掘」。等到十一月底,當局已經答應給布瑞斯提德為期一年的發掘許可。

布瑞斯提德這些行動算是當時美國考古學界大範圍活動的其中一部份。當時這片地區的考古學發展還在襁褓之中,而已經進行的考古計畫大多雜亂無章,就連外國在耶路撒冷設的各個考古學院也都還很年輕,包括德國新教考古研究所(German Protestant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法國聖經與考古學院(École biblique et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英國考古學院、以及新成立的美國東方研究學會(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事實上,考古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當時都還沒發展多久。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為了尋找特洛伊戰爭的證據而展開的特洛伊城考古發掘,此事開始於一八七〇年,距離當時只有五十年。還要再兩年,也就是要到一九二二年,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才會發現圖坦卡門之墓。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