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4
user-img
alice

51則書評

51本書評分

3位追蹤者

58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5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4
劇透警告

承載溫情的紙張

閱畢,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它應該真的是「只能以紙本書」出版的著作。不常接觸電子書,按照書中的論述判斷,電子書應該沒版法呈現書中的巧思與詩意。

故事內容滿簡單的。講述主角的母親過世不久,只聞其名的父親也因病過世,本以為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同父異母的兄長卻找上門,告知父親逝世前正在寫作一本著作,希望趁著作家父親仍有聲望時幫他出版,主角為了對方給予的報酬自此踏上尋找原稿的路途。過程中,他先後訪談了父親的幾位女性友人,知道他是位實至名歸的推理作家,也更加篤定他是位渣男,風流倜儻又處處留情,無法理解母親怎麼會愛上這樣的人─因為無法相信,更要找出值得母親付出與沉迷的原因,主角才有辦法釋懷。
最後確認原稿可能的藏處,原稿卻因故付之一炬,讓主角對這段日子的努力感到茫然,到頭來一切仍是一場空─對父親沒有更加了解,也無法明白母親的想法。
以為一切就此畫上句點,母親認識的編輯再度前來拜訪,試圖以自己理解的角度,解釋作家父親嘗試完成的著作,即便只知道書名,真的讓父親寫出來,應該會成為讓人驚愕的構思。父親已歿,現在能完成的人剩下主角,編輯希望主角能繼承作家父親的遺志,在他架構的骨架下填充血肉,進而有了讀者手上這本《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作家父親想創作的內容不難理解,但創作方式倒讓我大開眼界,意識到現在正在看「主角」撰寫的著作後,嘗試翻閱幾個頁面,頓時起了雞皮疙瘩......原來我就在看著書中提到的「書」,主角最終承繼了作家父親的衣缽,成了位作家。

這是本內容易讀,但後勁頗強的小說。關於「透明」的意涵,關於作家父親的想法,關於主角在茫然無措的生活中找尋定位與方向......。人生大抵如此吧,平凡的事物因為盡心盡力而變得不平凡。
展開
全知讀者視角01
讀者評分
5.0
|
2024/09/03
敘述流暢且緊湊刺激的小說─《全知讀者視角》。不是平常會接觸的類型,因為最近出版最終回,網路上有許多推薦分享,不免好奇這套小說為何這麼受歡迎。

《全知讀者視角》有吸引人的背景設定,雖然稍嫌突兀,不過網路小說切入主線的過程好像都這麼理所當然,省去解釋的必要─也可以說,很多事本來就沒有原因,輔以人類的適應能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什麼都有可能,什麼也不奇怪。
主角金獨子是《在滅亡的世界中存活的三種方法》(簡稱《滅活法》)的忠實讀者,從一開始幾千人追讀,到近期似乎只剩他一人,但作者仍有始有終的寫到最終章,並透過信件告知日後將改成付費閱讀模式,會給予長期支持著作的讀者一份禮物。金獨子覺得相當惋惜,畢竟這套網路小說陪伴他度過苦澀的求學階段,與他一同面對複雜的家庭背景與同儕關係,即便步入職場後,只是社會上不起眼的小螺絲釘,這套小說仍賦予他許多力量,讓他期許自己能如同書中某些角色一樣,懷抱堅韌的毅力與信念。
突然其來的事故揭開這本小說的序幕。《滅活法》的世界降臨,金獨子已然相當孰悉的字句在眼前逐一開展,原本只存在頁面紙上的敘述躍然於眼前。身為讀者時覺得異常有趣的《滅活法》,當自己成為其中一員,得為了生存不斷打鬥與奔波,一切似乎未若當初所想......

作為系列著作的第一集,小說花了不少篇幅鋪陳故事背景、人物關係與運作系統。類似「電玩遊戲」設定的文字框,一開始不太習慣,甚至覺得有點複雜,伴隨故事進展,倒也讀出了一點樂趣,好奇角色們擁有哪些配件與能力,如果是自己操縱這些角色,又會做出哪些調度與取捨。對平日就有接觸手遊的讀者來說,應該會倍感親切吧。
作為一位知道劇情發展的讀者,金獨子超脫於故事之外,以為他會自此替代主角,順風順水的悠遊於書中世界,就小看了《全知讀者視角》的魅力。故事中存在一位類似時空旅人的角色,每次死後都能重頭來過,每段人生也因不同的選擇而發生變化。既然書中事件會因為一個想法、行為而產生歧路,金獨子這位介入者對故事的未知影響不言而喻。這也如同人生吧,某些事看似目中注定,實質存在諸多變數,只要不放棄,始終存在各種可能性。

似乎可以理解這本小說受歡迎的幾個原因。
金獨子不是主角,《滅活法》已有主角,還是位極具天賦且能力超群的強者。金獨子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過人的能力,他只是平凡如你我的「讀者」,每天過著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生活。即便如此,當金獨子進入《滅活法》的世界,成為完成故事的一員,仍舊期盼運用屬於「讀者」的能力,揮灑自己的篇章─即使只是《滅活法》中的一粒塵埃,即使只是主角身旁不起眼的配角,他仍努力用自己所知的一切,成就精彩的故事。
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卻又存在變數。《滅活法》的世界由「星座」掌控;金獨子超然於故事之外,反過來操弄著各個角色與星座;但金獨子由作者書寫,看似掌握全局,又離不開作者預設的框架......一層一層向外擴展,到底誰才是下棋者,仍舊是個未知數。一些作者沒有過多琢磨的角落,未知事物不斷茁壯發酵,最終走向連金獨子都無法預測,似乎也說明了變數的存在,看似已成定局的故事,只要多一點努力與付出,還是保有各種的可能性,為晦暗的《滅活法》世界,點亮不滅的光源。
敘述上偏血腥露骨......這不太是我平日會接觸的寫作風格。電玩式的故事架構,內容自是少不了打鬥畫面,對喜愛武俠、冒險小說的人來說,應該會看得血脈噴張吧。

整體來是本讓我頗驚豔的小說。除卻奇幻的背景設定,主角們闖關式的進程也讓我相當好奇他們會在旅途中遇到怎樣超脫現實的挑戰(有些關卡還滿有趣的)。角色間因共患難而產生的情誼也讓人動容,即使更多時候不免存在利益考量,但只要出發點良善,似乎也讓人難以苛責─他們所做的決定,已經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第一集結束在引人好奇的段落,購入第二集,期待主角一行人的冒險。
展開
家弒服務
讀者評分
4.0
|
2024/08/30
有些著作知道結局,仍舊可以沉浸在作者對角色形象的描摹與情節的鋪陳,部分則在破梗後,過程顯得漫長與索然無味。《家弒服務》屬於......後者居多,所以計畫展閱的讀者絕對要避雷,才會對作者埋藏的轉折感到驚豔與愕然。

(以下必然有雷)

故事以第一人稱揭開序幕,這是小說中的第一個小細節。伴隨閱讀的開展,自然而然的以為主述者是某人,所以序幕中的人理所當然是誰,真相揭曉後有點錯愕又翻回序章瀏覽,發現作者還真沒有吐露主述者的細節,細細埋藏先入為主的想法,待後半段來到轉折處,不免讓人嘖嘖稱奇。

故事有兩位主角,一位是處於假釋階段的米莉,一位是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妮娜。
米莉來到妮娜家從事幫傭,面試時和顏悅色且倍感親切的妮娜,在正式成為雇主後一反此前的形象,變得多疑且難以捉摸。即便作者以精神疾病解釋妮娜的改變,斧鑿痕跡仍然過重,讓人警覺事出必有因,不論面試時的過度和善或此後的善變,多少都存在妮娜不為人知的心機,致使日後謎底揭曉時少了些許衝擊......。
雇主詭異多變的行徑讓米莉如坐針氈,深怕妮娜反覆無常讓她提前回去監獄報到。是故,溫柔多金又善解人意的男主人格外吸引米莉的目光。即便沒有妮娜的反常,男主人的外貌與身家都讓米莉一見傾心,忍不住欽羨妮娜的幸福,竟能擁有男主人全部的關愛與疼惜,又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米莉與男主人間的互動顯得可以預期,不修邊幅且個性乖劣的妮娜最終勢必自償「苦果」,遭到男主人的厭棄,而身為受害者又年輕貌美的米莉則美夢成真,成為豪宅新的女主人.......。一切如此順理成章,不免讓人覺得箇中必有某些人的別有用心(奇異的互動中,讓每個人的行徑都顯得不合常理),才會出現這種「王子與公主」自此過這幸福快樂的日子的虛幻結局。

撇除後半段一連串的反轉與驚喜,整本小說偏向羅曼史。
身處劣境且亟需旁人援助的貌美女傭,面對女主人惡劣的詆毀與對待,一般人都會萌生同情與憐惜。苦熬多年終於脫離牢獄之災的女傭,理應克勤克儉,努力讓生活回歸正軌,卻又不時冒出渴望與異性親密接觸的嚮往......這段敘述真的很多餘,讓女傭顯得只有戀愛腦而不切實際,相較之下帶著女兒且為母則強的女主人則正常許多─即便她與園藝師的發展也很刻意。
以羅曼史的角度切入,多金的男主人、性感的園藝師、惹人憐惜的女傭、性格多變的女主人......角色設定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搭配作者埋藏的實情就顯得突兀,有點可惜了。訴諸女性當自強,卻又讓幾位女性渴望男性的救贖,讓整體氛圍變得有點四不像。

對劇情與角色設定略有不解,不過不可否認整本書流暢好讀,也吸引人一探究竟,甚至有讓人一口氣讀完的魅力。最近推出續作,也常在暢銷版上看到的書,喜愛反轉小說的人值得一讀。
展開
777【作者親簽限量版】(布萊德彼特主演好萊塢動作大片《子彈列車》原著‧最新續集)
讀者評分
5.0
|
2024/08/17
伊坂幸太郎的小說常常有點鬧,有點歡樂,像在看馬戲表演或魔術表演一般,一幕幕超乎常理的劇情接續上演,但在一篇篇讓人發噱的逗趣故事中,又埋藏著他想探討的議題,諸如家人的扶持與暴力、同儕的友誼與欺凌、社會的溫暖與傾軋、權力的施展與爭鬥......也許就是太沉重,所以選擇用一種較輕鬆的筆觸書寫包裝,渴望在略為煩悶的生活中,讓讀者們看到舞出生命之輕的丑角─即使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也綻放著人性的幽光。

作為殺手系列的續作,這次的場景從新幹線列車換成豪華飯店,換湯不換藥,永遠下不了車的「瓢蟲」,成了離不開飯店的「瓢蟲」,理應翱翔於大自然,卻總是混跡於都市叢林間,還沒展閱,就有種綁手綁腳的彆扭感,難怪「瓢蟲」常覺得自己諸事不順。
經紀人說這次的工作很簡單......其實每次的工作都很簡單,但是到了「瓢蟲」手上都會節外生枝,讓他不得不做好額外的準備,這也造就了業界對他的「誤解」。「瓢蟲」覺得自己衰神纏身,業界覺得他異常幸運;「瓢蟲」覺得不做好準備很難應付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業界卻覺得他料事如神......很多事似乎都未若我們所想。

這次的工作只是幫忙送畫。「瓢蟲」送錯房間,誤傷房客。好不容易完成工作要搭乘電梯離開飯店時,卻又遇到以前合作的業者,幾經糾纏,釐清之前的誤會,以為終於可以踏進電梯時,他又被素昧平生的女子攔下,對方一口叫出他的稱號,並希望他保護她離開飯店......雖然這也是「瓢蟲」一直在做的事,卻像無限輪迴一般,每次要離開時,總有人現身阻撓,而他又說不出拒絕的話,這是「瓢蟲」沒有覺察的良善,甚或該說,已經夠衰了,在做喪盡天良的事,幸運之神真的會離他而去.......怎麼可以這麼可愛。
我想,這也是「瓢蟲」這個角色吸引人之處。他真的遇到太多一言難盡又歹戲拖棚的事,對別人來說可能是直線前進的道路,到他時不僅成了崎嶇的山路,有時還得上天下地才能到達目的地。他經常抱怨自己太衰了,渴望幸運降臨,卻不是說說而已:「......就算冷靜行動,霉運還是會找上門。只是一旦倉促行動,事後會懊悔『可能是太慌張的關係』。若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比較能接受。為了怨嘆『只是運氣太背』,必須做到最好。」(p.183)沒有很「衰」的瓢蟲,可能也沒有業界眼中「神奇」到「傳奇」的瓢蟲了。

除了「瓢蟲」外,這次也多了一些有趣的殺手。
《瓢蟲》中有喜愛閱讀的「蜜柑」和喜愛湯瑪士小火車的「檸檬」二人組,這次也有富豪二人組「可樂」和「蘇打」。兩人以組裝爆裂物為專長,擅長將炸彈安置在各式物件當中引爆。可惜出場篇幅不多,不過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組合,書中大半讓「瓢蟲」心有戚戚焉的「心靈雞湯」,都出自這兩人之口,算是讓「瓢蟲」重新審視自我的重要角色。
「毯子」和「枕頭」則是高中女籃隊友,兩人身高都不高,所以常只能當板凳球員,因而對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出社會後因某種機緣而進入殺手業界。以寢具物件為名,兩人還真以飯店為工作地,用布料為工具悶殺對手,更多的則是承接搬運清潔工的工作。
「六人」是六個人組成的吹箭殺手組,以不同朝代名為代號,喜愛用沾有毒素的吹箭刺殺對手,算是這本書中的惡人代表。原以為一次寫六個人容易讓人混淆,不過伊坂幸太郎頗擅長透過言談、外貌形塑角色形像,簡單幾個篇章也讓六個角色慢慢具體,不會有人物龐雜之感。

若說《瓢蟲》是「瓢蟲」對人生感到茫然無力之作,《777》則是「瓢蟲」找到了他的幸運7吧。可樂問:「梅樹在意旁邊的蘋果樹是要幹嘛?蘋果樹好好地做蘋果樹就是了,幹嘛跟玫瑰花比?」雖然「瓢蟲」不只一次懊惱自己的不順遂,渴求著他人的順利,但他很努力改變現狀,我想,他就像不斷等待幸運降臨己身的瓢蟲,如今,他終於等到了─轉念而已─簡單,也不簡單。
展開
真心話筆記本
讀者評分
5.0
|
2024/07/19
一本溫暖,點綴些許笑料,有時又帶點俏皮的書─《真心話筆記本》。
一位已年過古稀的畫家、一位渴望家庭與小孩的咖啡廳老闆娘、一位想逃離紙醉金迷的生活的股票分析師、一位四處遊歷的澳洲小夥子、一位外表光鮮亮麗卻深受產後憂鬱折磨的網紅媽媽、一位喜愛孩子且熱於伸出援手的保母......。六段八竿子大打不著的人生,因為一本筆記本,交織出一齣齣溫暖人心的小故事─有時只是小小的善意,卻會帶來莫大的改變與影響。

一個人能多誠實的面對自己?總覺得把想法、心情化做文字傾洩而出,離開人們無法直觀與完全理解的大腦後,或多或少都會摻雜包裝與潤飾。畢竟白紙黑字,難保不會被外人看見,預知他人會觀看的前提下,即便告知自己要坦誠,不免滲入矯情,遑論這本筆記本已明確會散播出去,又有多少人會袒露實情?沒有把這本書放置在好幾公里外的他方,不被周圍的人窺探,又有多少人願意深刻剖析內心?
要說這本筆記本有多大的魔力,讓拿到書的人都願意留下隻字片語,倒不如說這幾位角色或多或少都面對一些惱人的人生課題,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分享,希冀他人能夠了解自己,甚或伸出援手,進而促成了筆記本的流傳......所以末段有人對筆記本內的事物被人知曉進而做出應對而感到氣惱時,我其實不太能理解─這不就是筆記本流傳後的預期效果嗎?

撇除某些翻譯不順(第一次在書中看到兩段相近的翻譯,明顯是校稿不確實的疏漏)與劇情偶爾轉折突兀、跳躍的問題,每位角色的故事與碰撞出來的火花,即便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仍能讓人靜心閱讀與細心品嘗,偶爾流露莞爾的笑容......這份淡淡的笑意,讓這本書顯得可愛又溫暖。
書中最討喜的角色該是年邁的中國餐廳老師傅。她習得一身太極拳的真功夫,督促老畫家要伸展四肢、活動筋骨,學習以柔軟的身軀與心境看待人生。即便垂垂老矣,已然見過各種大風大浪,但她得知孫子的性向時,仍覺得晴天霹靂,不知該如何應對。對一個思想略為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當她願意放下傳宗接代的觀念,進而真心的接納孫子及其伴侶,正好體現了她所認知的太極哲學。生活總是充滿各種突如其來的進犯挑戰,唯有相對柔軟的心性,才能保有面對的韌性。
書中最有共鳴的角色該是網紅媽媽,她體現了每位母親生產後會面臨的困境:走樣的身材、睡眠不足、不停啼哭的嬰兒、總以為自己有「幫忙」的丈夫......。為了讓自己顯得光彩耀眼,她總是拍攝上鏡的照片放在網路上,讓自己顯得幹練,但內心卻自慚形穢,甚至不斷浮現傷害稚子的念頭。終日不停忙碌旋轉的陀螺,轉著、轉著......都不知道到底為何而忙,生活就在無盡的忙、盲、茫中度過。一位母親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我想是一個擁抱與一份同理,一句:「妳已經做得很好了!」而不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人父母是一種學習,但社會對母親總是期望甚高,以為產下孩子的那一刻,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位母親,不需要付出,也不需要過度。

一本閱讀的過程中總讓人會心一笑的書,每個角色有可人之處,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讓發生在他們周遭的大小事顯得更平易近人,也多了那麼一點期待─期待小小的善意,終會形成善的循環,長成一棵綠葉成蔭的大樹。
展開
替罪協議
讀者評分
4.0
|
2024/06/29
網路上看到劇情大綱時,其實沒有很吸引我,不過網友頗推薦,遂又找來瞧瞧。一翻開......洋洋灑灑四百多頁的內容,覺得實情應該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才需要這麼多篇幅鋪陳交代。

多年前的一場車禍意外(?),梅根因為多方考量決定為其他五位朋友頂罪,交換條件是每個人都欠她一個人情,待她出獄後,他們得在她有所要求時償還人情。看起來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概述,卻因為六位角色的有所隱瞞與別有用心,讓簡單的「替罪與償還」變得詭譎多變,甚至籠罩在一場場撲朔迷離又讓人膽戰心驚的角力賽中。
六位朋友原是前途看好,即將展開大學生涯的大一新生。由菲力克斯展開的逆向開車挑戰,成為大家輪番上陣,藉此展現勇氣與義氣相挺的活動。想想,這樣的行徑實在愚不可及,但是當大家相互吹捧、比較,澎湃的情感多半會戰勝理智,直至意外發生,才讓人潘然醒悟,懊悔自己的愚昧、莽撞、衝動......。這段敘述頗有警世的效果,看一群光鮮亮麗的大一新鮮人,原本前程似錦,正要邁向新的人生階段,卻因為一時的「有趣」、「好玩」,賠上爾後幾十年的生活。夜路走多總會遇到鬼,嚐鮮未嘗不可,但新鮮事物如果是建立在可能造成他人的傷害之上,終將因僥倖而釀成大禍,當傷害造成再來後悔,有時未必有補償的機會......這一大段由天堂墜入地獄式的描述,該是整本書最讓我心驚的部分,也最常讓我停下來喘口氣,恨不得搖醒這群年輕人,告訴他們該適可而止。

「替罪協議」甫一開場就散發著詭異的氛圍。從大家爭相推託卸責,到梅根毅然決然為大家頂罪,乃至於寫下切結書......樁樁件件無不是利益導向,沒有任何的情誼可言。大家各懷鬼胎的抉擇之下,怎樣都不覺得這場「替罪」可以和平收場,也為爾後必生事端埋下讓人躁動不安的伏筆。

《替罪協議》的前半段算是近期看過較流暢好讀,且頗有內容的小說,後半但則稍嫌快捷、混亂。某個時間點開始,劇情急轉直下,誘使讀者猜想六位好友誰作賊心虛,在作者有意的隱射下,不難抓出嫌疑人,但太依憑作者提供的線索,難免落入事先架構好的陷阱。常讀推理小說的人應該會覺得中後半段的論述有點詭異,刻意呈現某先內容,刻意淡化某些敘述,致使最後的真相大白也顯得過於「刻意」。即便這樣的反轉可以理解,前半段鋪陳的情感力道猶在,仍讓人有點轉折過硬之感,有點可惜了。

「他們之所以聚在一起,只是因為他們共享的特權,他們並不是特別友善的人,甚至不是什麼良善的人。」(p.56)沒有義無反顧的「替罪」,只有如何為自己「卸責」─用盡一切方法。
展開
魔術的耳語(經典回歸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06/02
劇透警告

懊悔的呢喃低語

宮部美幸的小說總是很溫暖,一種熨燙人心的筆觸。筆下角色多半不會只是過場人物,既然寫出了這個角色,就會適度的以骨血填充,讓他們躍然於紙上、眼前。這種寫作模式與態度,使她的作品適合慢讀,一頁翻過一頁,緩緩道出讀者在類似景況下的細微心境。不喜歡的人則會覺得敘述冗長,不懂這些旁枝末節的用意。於宮布美幸而言,這樣的論述方式定然有其深意,畢竟她選擇細膩描摹這些角色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讀者能從中獲得多少共鳴與啟發倒是見仁見智了。
宮部美幸的小說常以青少年為主角,讓故事多了層無法預期又源源不絕的活力。因為是青少年,顯得衝動與不加思索;也因為年輕,多了容許犯錯的空間。犯錯無傷大雅,重要的是如何收拾殘局,甚或化悲憤為力量,思索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主角日下守因故暫居阿姨家。父親掏空公款又與情婦私奔,讓他從小倍嘗人情冷暖,直至母親過世,阿姨將他接到家裡居住,原以為將展開嶄新的人生,殊不知過往的一切仍如影隨形,拋不開的並非烙印身上的印記,而是旁人加諸其上的枷鎖。他與父親是截然不同的個體,母親如此深信,即使自小在審視的眼光中長大,他並未因此而膽怯自卑,反而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世事,也更能同理弱者的處境,甚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使對方只是一位陌生人。

故事圍繞著日下守逐一開展。
一是學校的罷凌事件。欺凌事件怎樣都無法從學校消失,一如社會上總有各種藏汙納垢,端看人們如何應對。日下守不解自己為何會變成受害者,但錯並不在自己,而是見不得別人好的加害者。任何地方都有這樣的人─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幸災樂禍的傢伙。有意無意間,拿他人的傷口當作娛樂的佐料,從加諸其上的痛楚得到滿足與歡愉,藉此肯認自己。細想,其實有點可悲,卻又是不容忽視的惡。
一是姨丈的車禍事件,這條主軸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從受害者身上牽連從事詐騙交友的四名女性要角,她們因為各種原因而踏上詐騙之途,即便後來幡然悔悟,仍舊造成了無法抹滅的傷害,因而招來幻術般的復仇;一是日下守父親當年捲款潛逃的真相,實情未若眾人所想,加害者的贖罪顯得一廂情願,即便出發點看似良善,實質只是滿足自身欲念的藉口。所謂的贖罪,並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而是真心祈求受害者及其遺族的原諒。
一是日下守的職場生活,這條支線用來說明魔術手法的可行性。看似無害影音工具,只要穿插別有用意的音樂、影像,久而久之就能達到暗示效果,等同無意間被催眠。這樣的手法使用在各種宣傳、直銷場合,消費者很難有所自覺。貫串全文的「自殺」事件則是更直接的催眠,加害者認為自己已讓受害者有所選擇,他們的內心定有過不去的坎,才會以如此劇烈的方式逃離幻境。日下守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你的催眠只對有所悔悟的人有用,他們後悔了。那沒有反省的人呢?仍舊逍遙快活的活著?」這並不是真正的懲罰......

讀宮部美幸的小說,有時並不是在讀整篇故事,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生片段,某些角色交會的瞬間,激盪出絢爛斑斕的火花,溫暖人心。對日下守伸出援手的同學、成長階段教他開鎖技巧的長輩、日下守對受害者遺族的關懷、同事間的支持與鼓勵......。漫長又晦暗的人生洪流中,擁有讓人懷抱希望的事物─即便只是星星之火─仍讓人能以更坦蕩樂觀的信念繼續走下去。
展開
縫隙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9
《縫隙》探討的邪教議題不算少見,但作者巧妙的結合了母愛的偉大、扭曲與桎梏,讀來更讓人有股緊扼喉頭的窒息感。

作者將親子關係失衡、家庭分崩離析的景況,稱之為「縫隙」。母親的內心因為負向的親子互動而出現難以修補的裂痕,除了獨自舔舐外,還能做些什麼?又該如何回應社會殷切的期待?當茫然無措又一無所有時,旁人適時的給予理解與寬慰,甚至為遭遇的一切提供虛無縹緲的解釋......不難理解陷入困境的人為何會瘋狂的沉迷其中。人,有時只是需要同理、認可與支持。
故事中有數種母親的形象,會尋求協助者,多半渴望孩子仍能回歸家庭,活成期盼中的模樣。弔詭的是,也常是這樣的人才會成為新興宗教吸收的信徒。各種方法都嘗試後皆未若預期,她們最終敲響那扇神秘的大門,希冀門後的循循善誘、諄諄教誨能讓孩子幡然醒悟,也能讓彼此理清這段如孽緣般的親子關係。

主述者是一名社工,經手個案意外身亡,讓她注意到近期一連串青少年死亡案件。他們多半酗酒、吸毒、鬥毆、援交......,脫離社會安全網已久,乃至於聽到他們的死訊也不覺得稀奇,但社工拜訪這些家庭的過程中,總是不約而同的聞到一抹淡淡的檀香,看到一尊手持利刃、正在餵哺嬰孩的觀音像。再者,這些母親除了哀戚外,更傾向淡然的接受孩子的離去,那是一種近乎解脫的釋然......。與此同時,一名警察也注意到其中的不尋常,社工與警察於是攜手合作,希冀揭露「慈母真尊」的神祕面紗。
一部略帶玄幻色彩的小說,倒敘的手讓結尾昭然若揭,整個過程宛若因果報應,只能看著幾位主角在不斷受挫的嘗試中,走向命定般的結局。人與人之間如果有任何的因緣,源自其中一方無法放下,倘若彼此都能更客觀的看待這段關係,勢必更早解開束縛與羈絆......難就難在剪不斷理還亂,終出現「縫隙」讓其他人趁虛而入,以虛妄填補空缺。

村上春樹說:「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由於這樣,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
伊版幸太郎說:「老師老師的叫個不停,叫久了,人心也張揚跋扈。」

信仰,是人們最脆弱無助之際所能給予的支持力量,倘若連這些無以名狀的事物都無法為一切的困頓帶來解釋,茫然無依的人還能握住什麼而不至於陷落深淵?信仰有其必要性,但牽扯到人時,難免沾上貪、嗔、癡,如何覺察其中的真假虛實,需要智慧,但人們接觸信仰之際,卻經常是混沌無措之際,少了清明的眼界,更多的是囫圇吞棗。

一本敘述相當快捷流暢的小說,也因為迅捷,所以有些時候少了一點沉澱與轉折,稍嫌可惜。書中許多字句簡潔有力,頗能讓人在推進快速的劇情中稍微喘口氣,思索一下因應方式,再繼續跟隨主角們的決定前行,最終走向一個可以預期又有點出乎意料的結局。
展開
謊言疊疊樂:《鏡之孤城》作者辻村深月洞徹人性最新傑作!
讀者評分
5.0
|
2024/05/05
「謊言疊疊樂」......顧名思義,由數篇關於「謊言」,尤其是「詐騙」架構而成的小說。既然是謊言,勢必為了圓謊而不斷編造與虛構,由虛妄不實的建材搭築的危樓,終將在某次的識破後瞬間塌陷,伴隨著一絲愕然、羞愧,甚或亟欲重頭來過的懊悔。
書中也透過主角之口緩緩道出即使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事後諸葛固然簡單,但那時定仍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以撫平內心的惶惶不安。詐騙為何能甚囂塵上?除了人心無法抑制的慾念外,更多的是渴求慰藉與支持,在最脆弱無助的時刻,有人伸出了援手─即使曾閃現疑慮─仍會選擇放手一搏的相信吧!

故事由三個短篇構成:即視感頗重的「2020年的感情詐騙」;心有戚戚驗的「第五年的入學考試」和「名人沙龍詐騙」。
主角從加害者、詐騙產業鏈的一環,到受害者......讓讀者看到了詐騙帝國的各種面向。呼應文末作者對自身心境歷程轉變的省思:「近年來,我感覺到不寬恕失敗者的風潮愈來愈強烈。因此,我希望在故事中保留一種可以重新開始的眼光。或許是我已經到達了一個年齡,在這個年齡上我能夠實際體會到人生的複雜性,無法對善惡做出斷然的判斷......」基於這份懷抱善意的溫情,作者筆下的角色並非歹事做盡或刻意為之的惡人,而是努力生活,懷抱些許慾望卻略有顛簸,一時行差踏錯的平凡人。平凡如你我,所以那份隨世浮沉的無力顯得愈發真實,透過作者的文字,似乎都能感受到他們面對生活的掙扎與東窗事發的痛心疾首。

「第五年的入學考試」讀來頗有感觸。講述為了讓兒子順利考取理想的學校,母親選擇給某間教育學園「預試」費用,意即在正式考試前讓校方相關人員透過額外但不公開的方式徵才,聽起來有點像推薦徵試,卻又因為是明面下的考試,讓一切變得詭譎且讓人疑慮。
母親不知道這是「走後門」的行徑嗎?她定然瞭然於心,不然也不會害怕校方察覺兒子的入學方式,甚或憂心兒子實力未達門檻,即便透過特殊手段唸讀,勢必也得面對爾後慘不能賭的重創。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怎樣都擺脫不了文憑與成績的追逐,即使知道教育現況有點弔詭,又有多少人能清醒的看待實情,讓孩子正常的接受教育而不顧多數人的決定與世俗的眼光。那份對孩子的焦慮與憂心躍然紙上,當有人給予安穩且敞亮的方向時,有多少人能抵擋誘惑?
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除了常見的學業焦慮外,兒子一角的形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以為是渾渾噩噩且面臨叛逆時期的青少年,想不到遮蓋在瀏海下的雙眼卻異常透亮。聽到了雙親的爭吵,看到了父親無意間對母親造成的傷害,知曉當初入學的實情......兒子都未若母親所想的崩潰,這就是青少年獨有的眼界與韌性吧!母親一角為孩子操碎了心,兒子關注的焦點卻在別處,甚至以自己略帶青澀方式回應母親的呵護......如果當初多一點溝通與信任,詐騙是否就不會趁虛而入?

難以填平的慾望,渴求溫暖與慰藉,面對生活的不安......讓「詐騙」得以透過華而不實的糖衣蠱惑人心。人們未必不知道這是「詐騙」,但又有多少人在疑慮後選擇相信?又有多少人在謊言破滅時仍舊無視?並非沉睡的人搖不醒,而是清醒後面對的斷垣殘壁,讓人更想念夢中世界的美好吧......
展開
反蘇格拉底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4/03/16
|
電子書
閱畢,才慢慢覺察這是一本關於學校生活樣態的短篇集結。從被霸凌者、施暴者、懷抱教育理想的老師、漫不經心的老師到掙扎的老師......。始終敬佩從事教職者,生而為人,怎樣都難以擺脫人性卑劣的一面,如何端正信念,引導孩子們走向敞亮的道路,是個不容小覷的課題。自知無法達到這個重責大任,所以對老師常懷抱崇敬的心理―即便也不是每位老師都適任。

幾個短篇看似獨立成章,實質想法與人物間互有關聯。貫串全文的中心思想,該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尤其是肩負教育重任的老師。當某種難以避免的印象形成,容易在言行中對某些學生存有好感,對某些學生懷有理論上不應該存在的負面思惟。至此,對喜愛的學生常給予寬容、支持,對不喜愛的學生則施以懷疑、打擊,被看好的人愈來愈自信,不被看好的人則愈來愈挫敗。
打破主觀印象,知曉對每個人都該懷抱更寬廣的認識與理解,每個人都有各種可能性後,霸凌事件勢必會大大減少。畢竟,每個人都是個未知數,誰也無法確保自己面對的是貓狗,還是虎豹?每個人的未來都不可預期,怎麼知道他將來是員工,還是老闆?意識到彼此存在若有似無的關聯與可能變動的關係後,正常人理應不會心存僥倖的搗亂與破壞......可惜的是多數人只觀注眼前,只重視當下的情緒抒發,也就難以宏觀的視角看待彼此的互動―實質上多數的師長也會落入這樣的窠臼,當引領者無法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如何希冀懵懂的學生們能看清人生的迷障。

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會有種作者猛力搖晃,意欲將讀者搖醒的感覺。他透過〈反蘇格拉底〉的安齋堅定的道出不認同別人加諸在身上的想法時,我們要「不慌不忙,慢慢說,就像要刻在對方腦子裡一樣,告訴他我不這麼認為!」也透過〈反科博文〉中喜愛穿著一件薄到不能再薄,看起來是廉價紀念品服飾的福生,讓讀者知道人不可貌相.....。如若人們都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無法掌控與不可預期,多一點謙虛與同理,將讓人與人之間存在更多善意的互動。

「遠端操控無人機很好玩,內建攝影機傳送到手機的影像也很新鮮,三個人皆一股腦的讓無人飛機飛上去、墜落、飛上去、墜落。要是倫彥沒說出『得在無人機壞掉之前,先去靖他們家才行』,我們就會這樣玩到傍晚,然後說出『今天真開心呢』就打道回府吧。」(p.290)看到這段描述不禁噗哧大笑,這就是伊坂幸太郎一貫的寫作風格,透過輕鬆的筆觸包裹嚴肅的議題。一行人原本打算透過無人機觀察朋友是否遭受家暴,卻在測試飛行時玩得不亦樂乎,甚至一度忘記原先的計畫......看似無俚頭的描述,卻淡化了霸凌、暴力、傷害等嚴肅的課題,讓讀者得以用較詼諧的角度看待這些故事。不是輕挑或淡化,而是一種較接近漫畫感的直憨、魯莽卻又讓人熱血沸騰的衝勁,讀著讀著,覺得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困境與挫折,似乎都將得以解套。

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如意,但能「笑著」看待,會慢慢改變的。
展開
反蘇格拉底
讀者評分
5.0
|
2024/03/14
伊版幸太郎的著作總有點獵奇,但更多的是充滿正能量的氛圍。筆下角色,尤其是孩子,多半具有獨到的眼光與見解,反而是大人們顯得隨世浮沉與大而化之。閱讀他的作品,偶爾會想到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丑角,不是喚醒讀者對生命的好奇心,而是渴求保留或捕捉曾有過的赤子之心,對世界懷抱更多純真、善良與熱情。也會想到具有多面向臉孔的乙一,時而潔白如紙,時而陰鬱如墨。

〈反蘇格拉底〉講述主角加賀觀看一場職棒球賽後,不禁憶起兒時玩伴。國小高年級時班上轉來一位轉學生安齋,他看不慣師長將先入為主的印象加諸於草壁身上,進而影響同學的看法,甚至讓草壁形成一股自我貶抑的想法,久而久之變成負面思惟的循環,遂拉攏加賀跟他一起進行改變。一行人進行了許多行動,諸如集體作弊、英雄救美、職業球星的稱讚......,最終老師是否轉念,不得而知,但起碼扭轉了草壁對自身的觀感,讓他能夠勇敢的說出:「我,並不這麼覺得!」―要不疾不徐、一字一句的說出這句話。

閱讀的過程中不免回想起學生時代,兩段畫面躍然眼前。
一是高年級時的體育器材室。那時寫了一篇給老師的建言,遂被叫去面談。此前老師先讓我體驗了站在講台上授課的感受,她問我:「妳自己也體驗過了,妳覺得容易嗎?」現在似乎還能聽見心跳聲迴盪於偌大的器材室,感受到吞嚥口水的苦澀。兒時的我以為自己做錯了,現在再回頭探望這段過往,反倒覺得修習過教學方法的老師應該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在科任課期間將我叫到器材室,用老師的威嚴逼迫我向她低頭、道歉。
一是高中時的午休。老師將我叫到走廊,詢問班上是否發生什麼事?剛睡醒的我有點茫然,接著老師連珠炮似的說著:「我都聽其他同學說了」、「我讓妳自己坦白」......感覺困惑又委屈的我頓時痛哭失聲。班導面對其他同學的詢問,只說:「她可能有什麼心事吧?」把自己的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歷歷在目的兩段往事,當時如果能堅定且沉穩的說出:「我,並不這麼覺得!」又會是怎樣的景況?

伊版幸太郎的小說極具漫畫式行文風格,有那麼一點跳脫現實,卻又蘊含現實生活的肌理。加賀對安齋由衷的敬佩,唯一一次經過他家,才發現他居住在極其簡陋的屋宅,因為入獄父親的緣故,過著時常更換住所的生活。長大後的加賀偶爾會想起這位朋友,耳聞他變成街頭混混,卻無法相信謠言,曾受幫助的草壁更直言對方一定過得很好―畢竟他曾伸出援手,畢竟他有如此堅強的信念。

就像後來成為職業棒球選手的草壁,在對手擊出強勁的高飛球時,他奮力向前狂奔,用盡全力接住這顆球,一如當年將他從泥淖中拉起的安齋。安齋到底過得如何?也許正在某處義正詞嚴的說著:「我,並不這麼覺得!」吧。

不慌不忙、慢慢說,就像要把這句話好好刻在對方腦子裡一樣。加賀記住了,草壁也記住了,並身體力行。
展開
惡意(獨步九週年紀念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3/12
東野圭吾是接觸推理小說的起始,《惡意》則是我最喜愛的作品,更勝代表作《嫌疑犯X的獻身》,或是近期暢銷榜上的常勝軍《解憂雜貨店》。

《惡意》以加害者野野口修和警察加賀恭一郎的獨白交互穿插而成,通篇視角單一,劇情推進快速,除卻野野口修的感受、意圖和加賀恭一郎的疑惑、推論,沒有太多旁枝末節,但仍未減內容的複雜度―那抹晦澀、抑鬱又糾葛難解的人性。

野野口修和死者日高邦彥是兒時玩伴,日高邦彥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野野口修則在對方的引薦下成了童書作家。日高邦彥即將舉家遷居美國,卻在行前一晚陳屍屋內,警方的追查探詢,很快就鎖定當天唯二拜訪死者的野野口修,並陸續搜出與犯案動機相關的物件,諸如死者前妻的圍裙、照片,野野口修多年前意圖犯案的工具、影片......。根據野野口修的自白與物證,警方慢慢拼湊出整起案件的真相......
輿論極具殺傷力又容易煽動,原為日高邦彥感到惋惜的群眾,知曉事件的前因後果後,紛紛撻伐日高邦彥的薄情寡義與不知廉恥,甚至掀起退書潮,要求駁回日高邦彥得到得文學獎項......。明明是受害者,在案情一點一滴攤在陽光下後,反而成為死有餘辜的加害者。然而,實情真是如此?這畢竟是東野圭吾的小說,反轉自此開始。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真相大白後再次重讀,會在字裡行間嗅聞出不同的氛圍。原以為稀鬆平常的敘述,實質一點一滴埋藏著野野口修意欲植入觀者心中的刻板印象,待某些形象根深柢固,隨之而來的反轉在閱讀的過程中掀起驚濤駭浪,不解兩人到底有何深仇大恨,才會埋藏如此執拗的惡意?讓人更加膽寒之處則在於......有些惡意就是這麼突如其來,但對受害者而言,如何接受「我就是看你不順眼」這樣的理由,而這又是多少霸凌者的信手捻來的藉口?重新省視野野口修的獨白,會發現他未必不知處於弱勢的痛楚,畢竟自白中的他處處受制於日高邦彥,他並非無法同理他人的心境,而是無法正視內心的卑屈吧。
回顧野野口修的成長背景,不難看出一點一滴滲入肌理的偏執念頭,終讓他在多年後遇到意氣風發的日高邦彥崩壞。支撐自己一路走來的信念並沒有錯,也不能有錯,那麼出錯的定是他人。小小的惡意自此膨脹成嗜人之花,唯有如此,野野口修的世界才不致於崩塌。

《惡意》一如其名,就是通篇散發「惡意」的小說,讀完會有點憋屈,扼腕事態的發展,即便歹人伏法,也未能一解胸中的鬱悶。不過,東野圭吾仍在書中安插了兩位略具正能量的角色,小小的良善也能長成參天大樹,為周圍的人遮陽擋雨。世道也許險惡,多一點善意,將點亮前行之路,讓這段人生旅途不至於太過陰暗晦澀。
展開
方舟【日本一舉橫掃9份榜單的推理話題作.首刷描圖紙斷頭書衣版】
讀者評分
3.5
|
2024/03/08
《方舟》的內文單刀直入,主角一行人的遭遇太過離奇詭異,讓讀者抽離於劇情之外,得以完全沉浸在解謎的過程。少了情感投注,真相揭曉後故事隨之結束,即便作者試圖探討糾結的人性議題,卻不太能引起共鳴。
位處深山地底名為「方舟」的隱蔽空間,突如其來的地震讓主角一群人受困其中,為了脫困,最終得留下一人操控逃生機具。正當眾人茫然無措之際,接二連三的命案發生了,少一個人,勢必增加被留下來的機率,為何兇手仍要痛下毒手?殺人案的出現,劇情導向找出兇手擔任留困的人......這樣的安排著實弔詭,不懂可以殘忍剝奪人命的兇手,怎麼可能為了大愛而犧牲自己?即便主角們做了一番陳述與論辯,仍難減某些段落的安排過於刻意與欠缺邏輯性,多少減損了閱讀的流暢度。
不過,不得不說《方舟》是近期讀過結尾最「反轉」的小說。面對得犧牲生命的行動,多少人可以無畏、無懼且無私的奉獻?這應該只會出現在英雄電影中吧。倘若得爭個你死我活,又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對悲劇的發生?道德觀在生命的課題前顯得異常脆弱,進而造就了這本小說的諸多慘事。
為了因應末日大水而建造的「方舟」,承載著主角一行人的性命,理應帶大家脫困的「方舟」,在作者筆下卻成了扼殺人命的載體,不免讓人唏噓。
展開
分解人2:墮體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3
《分解人1》讓讀者概略知悉主角們所處的時空,代表「生命至上」與「生育自主」的兩方人馬於內戰結束後,締結「分解協約」,讓每個孩子保有誕生的權利,也讓每對父母擁有分解孩子的權利。
「分解」,讓器官取得變得輕而易舉,也讓器官汰換變得稀鬆平常,緩解了各種手術的需求,確保器官來源健康、年輕,更解決了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問題......。愈發血氣方剛且不受控的年紀,正是「分解」得以施行與決定的起始點,多少壓制了鼓譟不安的靈魂,無法管制約束者,則走上所謂的「無痛分解」,讓生命得到更好的奉獻。
曾覺得作者應該沒有創作續集的計畫,首集的結尾即便倉促,卻也為三位主角做了概略的收束:康納於收割營的混戰中隱姓埋名而得以存活,他接任「將軍」在「墳場」的工作,安置且處理落跑分解人的問題;黎莎於戰亂中重創脊椎,身體傷殘帶來不便,卻也讓她擺脫「被分解」的枷鎖;萊夫從虔誠的「什一奉獻品」搖身一變成為「拍手黨」,體內存留的藥劑,讓他如同黎莎一樣從分解名單中除名。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卸下「被分解」的桎梏,卻同時肩負改變時局的重任,未來該何去何從,首集並沒有明確的定論,倒也為讀者留下思考空間。
續作讀來和首集不太一樣,除了主角群替換外,作者的筆觸變得緩慢沉穩,以這集的敘事方式來看,不難猜想會有後續發展......畢竟所有的事尚未塵埃落定,作為承先啟後的過度書籍,這部續作扮演了相當襯職的角色―充滿懸念,浮想連篇,讓人好奇第三集的走向。
結尾的「謝辭」果然真相大白,作者提及最初沒有發展成系列創作的想法,感覺這個議題仍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遂嘗試接續寫作,讀者才能看到爾後愈發成熟的作品,乃至於後來的《殺戒》......真是萬分感謝作者願意擴充這個充滿爭議的世界觀,伴隨主角們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難題,讀者也跟著反思、琢磨。
續作的主角與首集的主角多少有點關聯:
康納對比史塔基―一位棄送兒。同樣是問題少年而被分解,康納來自「看似」正常的家庭,史塔基則來自被父母棄養而養父母不得不接受的家庭。對史塔基而言,即便身處落跑分解人的環境中,棄送兒的身分仍讓他低劣難堪,為了扭轉局勢,他決定團結其他棄送兒的力量,摒棄康納的溫吞考量,以自己的方式對這個世界發出努吼與反擊。
萊夫與蜜拉珂琳娜。兩人都是「什一奉獻品」,萊夫於逃亡的過程中反思「分解」的真義,蜜拉珂琳娜則堅信不移,即便目睹其他什一奉獻品的轉念,仍未動搖她的信念―她生下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救他人。
黎莎與卡姆。卡姆是最特別的存在,一位集各方優異器官拼湊而成的分解人,按照書中對分解的定義,他是新一代的人類,一種完美與全知全能的體現。但卡姆顯得渾沌不安,疑惑自己的身分,渴求愛的呵護與關切。這段支線的安排斧鑿痕跡過重,定要讓卡姆與主角群產生連結,所以讓他突如其來的愛上黎莎,黎莎則淡化了複雜的情愛糾葛,以「移情」解釋這段偏執的戀情。始終佩服作者「極正向」的三觀,寫作聳動又標新立異的題材,明顯可以煽情又撒狗血的情節,多半重重拿起,又輕輕放下,把更多的心思聚焦在值得思考的議題上。
誠如作者一貫重視「思考」的人本底蘊,字裡行間充斥讓讀者反思的橋段。作者鋪陳的劇情很容易把讀者的情緒拉滿,卻又會適時拉開距離,不斷透過主角群傳遞「想想該怎麼做!」的訊息,讓讀者不至於陷溺假想的世界中,也不得不反思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在不得不然的故事中,主角們只能於夾縫中嘗試生存,緊握著微弱的生命之火想辦法求生。相較之下更加便捷與自由的我們,勢必擁有更多選擇,讓我們遇到的課題能有更圓滿的收束。
《分解人1》掀開了這個「分解世界」的一角,《分解人2》則揭開了名之為「福祉」的遮羞布,讓這塊「分解世界」愈發實誠的顯露在讀者面前。前兩集只能躲藏、隱匿的落跑分解人們,勢必在舔舐傷口後,向外界發出沉慟的嘶吼......
展開
無辜者的謊言
讀者評分
3.0
|
2023/06/30
劇透警告

花了近半個多月看完《殺戒3》,花了一天半看完《無辜者的謊言》。兩者同樣精采,前者讓我忍住不想讀完,且常放下書本來思考;後者則吊足胃口,沒有翻閱下一頁,很難想像故事將被導向哪個方向。

中譯書名已標示矛盾感與不確定性。既然是「無辜者」,為何要「說謊」?說了這些謊言後,他或他們仍是無辜者嗎?甚或因而捲入事件中,成為加害者而不自知?
小說的開場十分驚悚,一位逃離綁架犯的青少年,步履蹣跚、蓬頭垢面的回到自家,他是連續綁架殺人案的第七名受害者,也是唯一一名倖存者,得以活著逃離凶手,於事後指認凶嫌。故事的一開場,案件已然偵破,嫌犯已經落網,句點。
埋藏於逐漸真相大白且慘絕人寰的凶殺案下,是另一件在整本小說如影隨形,讓人看不透且摸不清面貌的自殺案。死者是女主角─葛文,一名精神科醫師─的病患,也是男主角─羅伯特,一名律師─兒子的藥劑師,透過死者,將兩名主角緊緊相連。葛文追查連續綁架兇殺案多年,羅伯特的兒子則是第六名受害者,在凶嫌落網後,羅伯特反倒認為「他」不是真凶,找來葛文幫他做嫌犯側寫,以此比對是否符合落網的凶手。
如果「他」不是凶手,受害者為何指認他?痛失愛子的羅伯特為何如此篤定對方不是凶手?葛文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面對炙手可熱的案件顯得躍躍欲試,在面對家屬的悲痛與難得的學術題材間擺盪不定,讓人疑惑這個角色的定位。第七名受害者的母親即便籠罩在兒子重回身旁的喜悅中,仍嗅聞到一絲絲的不對勁……。

閱畢,覺得這本書「好看」也「不好看」。
能讓我一口氣讀完,足見緊湊又懸疑的編寫功力,但斧鑿痕跡實在太重,作者明顯有所盤算,鉅細靡遺的寫出了葛文對嫌犯的形象模擬與行為猜測,卻常在她對某些事有所懷疑,甚或做出某些結論時嘎然停止。葛文在思考什麼?讀者難以獲得共鳴,以此做為吸引讀者繼續翻閱的動力,聰明卻又有種被戲耍的感覺。因為作者避開了揭露關鍵的細節,整本小說顯得躁動詭譎,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面相,以至於相關人士看不清真相,讀者也理不出頭緒。
不能不說真相讓我頗訝異,畢竟作者意有所指的想帶偏讀者,進而讓羅伯特、受害者都蒙上神祕面紗,待實情揭曉時,看似赤裸裸攤在讀者面前的論述,實則埋藏頗深,作者試圖讓讀者同理葛文的錯愕不解:「這些資料與細節明明都攤在眼前,為何我看不出來?」可是她將葛文塑造成專業的精神科醫師,當她都會被愚弄時,讀者又能相信什麼?該以什麼作為依據來閱讀這本書?

私刑正義與春心萌動是闔上這本書時,冒出頭的兩個想法。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遭受創傷,有的粗淺,有點沉痛,每個人也都有沉澱與消化的方式,但這都不足以成為傷害他人的藉口。對於私刑正義,讀起來很誘人,在法律與公義無法給予平撫與判決時,似乎是最後的,不得不然的手段……然後呢?真能因而獲得解脫?一個讓自己放下一切的私刑正義,真能在實踐後得到內心的平靜嗎?最讓我不解的是,作者覺得可以,並未對此多加琢磨。
性愛在本書扮演頗重要的角色,不論自願與否。不太喜歡在書中看到太多露骨的描述,此書算小菜一碟吧,不過實在看不出為何要如此安排,讓葛文和羅伯特顯得專業之餘,又時常受到對方的誘惑,間接抹殺了兩人精明幹練的形象,變得愚不可及,也難怪葛文對真相會如此驚愕─她太疲累了,真的需要好好放鬆一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相,如果可以遮掩,旁人又怎麼覺察?不容易,所以會被欺瞞;不容易,所以最終會有攤在陽光下的一天。
展開
殺戒3:玄鐘
讀者評分
5.0
|
2023/06/28
劇透警告

讓人望而生畏的厚度拖慢了閱讀進程,甫以一度沉迷於繪畫中,更是減緩了翻閱的步調。不過仍舊精彩可期的《殺戒3》在我讀至中段後,果然讓我放下了畫筆,只花2~3天就讀完了另外一半─度過躲藏、追捕的無限輪迴後,一步步揭露雷雲的最終計畫與創始刈鐮的防弊措施,讓我一口氣讀到了最後,不斷反轉的內容讓人好奇最終的結局到底是什麼?

《殺戒》以「刈鐮」拉開序幕,花了頗多篇幅敘述刈鐮體系與兩位主角─洛文與席翠拉─的蛻變,相較於沉重的後兩部,第一部算是比較輕鬆的篇章;「雷雲」則顯現刈鐮的敗壞與雷雲的補救,這個篇章帶出了第三部的重要角色─格雷森,以劣行人的身分成為雷雲的眼線,也因為這段磨練,讓他足以肩負第三部中更重要的身分。

作為收束的「玄鐘」則揭開玄音教派的神祕面紗。近似宗教信仰的意味,他們信奉單純的音階,認為宇宙間存在某種和諧的共鳴,「祂」是超脫雷雲之上的存在,冥冥之中掌控著人類的命運─連雷雲都為其服務。不過只要與「人」有所牽扯,似乎怎樣都擺脫不了人類如同原罪般的劣根性,如引隨行的貪、嗔、癡總在欲念膨脹時張狂叫囂,讓人們偏離了最初的信念,忘了身為刈鐮的尊貴使命,當然也會忘卻成為玄音信徒的單純信仰。
即便是雷雲,也渴望成為人類。短暫的脫序後,它意識到擁有肉體的可怕,可以碰觸、可以感覺……讓人忍不住想念更多,所以它毅然決然的中止體驗,在欲念開始萌發時就截斷它的生長。斷欲絕念的AI智能,才有辦法保有初衷的服務人類,而不是取而代之。有所克制的人類,才能在充滿歧路的人生道路上,始終朝著最終的目標緩慢前行。

雷雲的謀劃,讓忙碌的守舊派刈鐮顯得可笑嗎?如若沒有法拉第對創始刈鐮鍥而不捨的探求,雷雲無法開啟謀劃;如若沒有洛文、席翠拉分散戈達德的注意力,雷雲無法大膽布局;如若沒有玄音教派的串場,雷雲無法實質發聲……。刈鐮、玄音教派和雷雲,在作者架構的世界中缺一不可,不論是何者,都曾存在歹念,人類的歷史就在不斷的錯誤與修正中,緩慢的朝著看似正確的道路前行。那是百分之百的天堂嗎?套句雷雲的話:「那是概率較好的生活」。

以刈鐮作為起始,也以刈鐮作為收束。創始刈鐮擔憂人口過度成長而設置的體系,原本秉持著同理心取人性命,最終在權力與欲念的操控下走向敗亡。創始刈鐮的防弊措施是整本書最大的謎團,我在真相揭曉的前幾頁,因為作者對某些人的安排而了解了,卻未減損這個防弊措施帶來的震撼與餘波盪漾。
刈鐮,應該殺人。防弊措施讓刈鐮成為真正的「刈鐮」,讓人們以尊貴的姿態邁向死亡,也讓人們心懷感激的親吻戒台。一切都沒有變,一切卻也都變了─在重蹈覆轍的傷痛後,變得更好一些。
展開
殺戒2:雷雲
讀者評分
4.5
|
2023/03/30
劇透警告

相較於讓我想一口氣讀完,又屢屢因為作者拋出的課題而拖慢閱讀速度的《殺戒1—刈鐮》,《殺戒2—雷雲》顯得較容易入口。

明顯腐敗卻又高高在上的「刈鐮體系」有諸多待解的課題,閱讀首集的過程中常感到困惑焦慮,不明白已然沉淪的體制為何仍受到民眾追捧?身處其中者察覺異樣,卻放任歧異跨大,最終成為動搖根本的革新派,以創新破腐自居。
這股疑惑,似乎在續集中得到些許解答。這……不就是人類古往今來的狀況(原罪)嗎?生而為人的私欲,終讓人因為權力名利而墮落沉淪。身居高位者,多少人能維持初衷,體現苦民所苦,為民服務,追求公眾利益的初衷?更有甚者,這些理想社會的雛型並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又如何奢求得到權位後會為民發聲。
所以,由人類把持的「刈鐮體系」必然腐敗,才有如同神一般的「雷雲」存在。它是人類集體智慧的高度展現,只存在理性思維,無欲無求,因此不能操控殺伐大權,在論定人類生死這件事情上,需要更多的同理與包容(很諷刺的美好理想),「雷雲」將此權限讓渡「刈鐮體系」。無權過問,卻不代表無法記錄、觀察,偶爾降下如同神蹟般的指示,旁觀人類的墮落,招致毀天滅地的末日降臨。

作為系列創作的第二部,《雷雲》未若前作緊湊精彩。
部分原因歸咎於讀者首次接觸作者的世界觀,對「刈鐮體系」存在諸多不解,陪同兩位刈鐮實習生一同揭露「刈鐮體系」的神祕面紗,飽滿且豐富了首集的內容與情感。閱讀的過程中,很難不如同洛文與席翠拉一樣自我懷疑:是否能勝任重責大任?是否能割捨親情羈絆?是否能在跌撞中仍堅持信念?主角們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也是對讀者的大哉問。相較下,閱讀《雷雲》時已然明白這個世界的背景,而「雷雲」又未若「刈鐮體系」充滿爭議—根本是全知全能的「神」—少了許多是非善惡的思想衝擊,讀者這次比較像旁觀者,抽離對角色的情感投射,更聚焦於「雷雲」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懲罰與救贖。
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幾位角色的形象與首集不太連貫,產生一些閱讀上的干擾。相較於首集,《雷雲》更偏向於青少年小說,不知道這是否是作者想呈現的氛圍?兩位主角在實習階段顯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衝動卻又克制。《雷雲》中,他們成了初階刈鐮,反倒少了首集的成熟穩重,多了份屬於青少年的莽撞衝動。洛文變得躁動易怒,義無反顧的執行「反摭取」;席翠拉變得焦躁疑慮,首集不斷提醒洛文要多動腦的女孩,這集也讓人不斷想提醒她:「妳好好想一想啊!」;連睿智迷人的刈鐮居禮都變得毛躁,很難想像她已經好幾百歲了……甫以新角色格雷森大半時間是「劣行人」的身分,所處環境多半是對生活充滿怨懟、不滿、嗤之以鼻的青少年。年輕、陽剛、躁進、盡情揮灑、容易受迷惑鼓動……是讀完這本書的感覺,一路被這股騷動推著前進的閱讀進程,直到「雷雲」降下末世洪水般的警世異象,才為人類的鬧劇畫下句點。

《殺戒》的世界中,「雷雲」是神明,「玄音教派」是我們所理解的宗教,某些「刈鐮」則像苦行僧。
「雷雲」是高度發展後的AI結晶,是人類智慧的體現,當它可以自由運作後,反倒成為引領人類的角色。它只能行善,對「刈鐮體系」與「劣行人」只能觀察,不能介入,也不能提供實質的幫助和引導。這些設定或多或少解釋了人們對神明的疑惑。祂,真的存在嗎?如若真有神明,為何放任犯罪、傷害存在?已然虔誠且奉行教規,為何沒有順遂的人生道路?
「雷雲」無所不在,全知全能,卻並非無所不能。很多時候它只能充當記錄者,記下人類犯得過錯,演算可能招致的結果,並未正在受苦的人降下如同淚水般的雨水,偶爾彰顯神蹟,卻又感慨悲傷的人始終緊閉雙眼,無法覺察它釋出的善意。
「雷雲」自覺強大,卻要覺察渺小。面對宇宙,它是謙卑的;面對人類曾在設定中掩蓋的資訊,它是憤怒的。後者,讓它無法用最完善的資訊,演算出可能的未來,進而為人類謀求最大的福祉。所以它只能在有限的資訊中,籌謀人類的未來,即便看到惡意的存在,仍舊放任它們肆虐成長,只為了最終敲響震盪天地的洪鐘—破而後立,這已是它推演出最好的未來了。

《雷雲》仍是一本精采好讀的書,尤其是某些難以預測的橋段,真的會讓人時而驚詫,時而感傷。作者也對構成這個世界的三股力量—刈鐮、雷雲、玄音教派—作了相當緊密鋪陳,末段宛若末世的喪鐘,是玄音教派(自以為的)苦苦追求的「大共鳴」,結束了「雷雲」的篇章,也為最終章「玄鐘」揭開序幕。

「你在嗎?你在聽嗎?你記得我是誰嗎?記得以前的我嗎?你記得在你說出我很『特別』以前,我打算變成什麼樣的人嗎?……你還認識我嗎?」(p.190-191)在與不在,人們都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自己的精采。
展開
佩珀爾的幻象(作者的話及簽名印刷扉頁)
讀者評分
4.5
|
2023/03/14
劇透警告

《佩珀爾的幻象》……這本創作於後疫情時代的著作,有著伊坂幸太郎常見的無厘頭,讓人莞爾,卻又散發淡淡的溫暖。他的著作多半古怪逗趣,帶有濃厚的漫畫氛圍與警世意味,不過當他要描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時,總能寫得深入人心─一種漫溢四肢的暖,觸碰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柔軟。

「超能力」一直是伊板幸太郎創作的題材之一,這次則以「病症」的形式出現。接觸到某人的飛沫後,當晚就有機會「發病」,可以看到對方隔天會遇到的事,通常是那個人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瞬間。被「傳染」後,會有一段時間的免疫期,並不會無時無刻預視周遭親友的短暫未來,但仍會萌生力有未逮的遺憾,不免讓人陷落沉重的悲傷。

故事由三條故事線交織而成,組建方式讓我嘖嘖稱奇,即便可以預料,也曾看過類似的創作,交會的瞬間,仍舊迸發絢爛的火花。

一條是「書中書」形式的小說,描述兩位「貓獄會獵人」報復支持虐貓影片網友的過程。「俄羅斯藍貓」有著杞人憂天的性格,為了因應充滿意外的未來,習慣防範未然。「美國短毛貓」直率且大而化之,懷抱「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時常笑看隊友的疑神疑鬼。兩人秉持著「拿錢就要辦好事」、「凡是剝奪他人生命或寶貴事物的人,絕對不能也不應該受到原諒」的想法,追「獵」支持虐貓影片的網友,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常見於伊板幸太郎的創作中,加害者應該遭受類似的傷害,再來談後續的補償與悔過,方能平復受害者的傷痛。理想總是美好,施行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報復的過程中即時停損?如何不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晚近的創作中,不難發現伊板幸太郎的視野愈發宏觀,他看到了隱藏在暴力背後的暴力,當加害者也曾是受害者時,這筆帳該如何計量?報復只是手段,是否得從源頭─家庭、教育─澈底改變,方能遏阻事態不斷惡化?

一條是擁有短暫預知能力的檀老師。這位平凡無奇且對生活充滿無力感的老師,某天預視學生將遭遇意外進而提醒阻止,反倒讓他捲入意想不到的事件中。「超能力」只是遺傳疾病,無法幫檀老師解決脫序事件,更常看見的是如同常人的挫敗、崩潰、掙扎與振作,總在自暴自棄後又想盡辦法抓住一絲機會,期望自己能活得更有擔當,更對得起那份微小但仍舊存在的良善。

另一條是相較下較為嚴肅的故事。一群由爆炸事件受害者家屬組建的交流會,犯人已於爆炸中身亡,伴隨時間過去,社會大眾慢慢淡忘這件事,受害者家屬只能躲在暗處舔舐傷口,相互尋求慰藉與支持。
成員們熱衷討論尼采的書籍,當不幸反覆發生,循規蹈矩的生活並不能保證安全康健的未來,生命有何意義與價值?一連串的打擊下,成員們最終決定以一記重擊喚醒大眾的警醒與良知,不讓憾事再次上演。

面對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惡意,人們該如何自處?「貓獄會獵人」起身反抗且給予痛擊;檀老師期盼多點時間,透視與理解惡行背後的成因;交流會成員則昇華自身的痛,即便顛簸跌撞的人生道路已來到終點,仍期許能為其他人照亮前行的路,讓大家的未來多一點光明,少一點黑暗。
書中書的「貓獄會獵人」、擁有超能力的高中老師、受害者遺族交流會……,八竿子打不著的一群人產生碰撞與交集時,激盪出本書最精彩的段落,也在一場場充斥生活的暴行與惡意中,讓人看到良善的可能性。
展開
小鎮醫生
讀者評分
4.5
|
2023/03/10
劇透警告

《小鎮醫生》是泰絲•格里森創作於1999年的著作,開頭是後期創作中常見的寫作筆法─一件人難以捉摸的「引子」。她喜歡用一個總括全文且略帶驚悚的事件揭開扉頁,一下子就緊抓讀者的視線,讓人好奇這個事件在小說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時輕,有時重,吊足讀者的胃口,好奇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也好奇案件中的角色的後續發展。

故事的開場是讓人屏息閱讀的兇殺案,女孩在躲藏一位熟識的對象,雙親已然遇害,她只能在對方明白住家格局的狀況下,逃往最後的出口─閣樓。伴隨不知名的腳步聲逼近,猛烈的撞擊,門上一道又一道的斧鑿痕跡……,女孩在對方破門而入時發生驚叫。
緊接著這段驚心動魄的開場後,是異常祥和的小鎮風情,因為詭異且讓人驚懼的開場,讓看似平靜的小鎮也變得暗潮洶湧,不難預期幾個篇章後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故事的敘事支線頗為龐雜,後期著作中也常見類似的筆法,不過已然愈趨熟練,不太會平白無故敘述某位角色,又讓他消失在漫長的敘事中。這本早期的創作則有類似的缺失,泰絲•格里森想探討的議題頗多:溫室效應對大自然的破壞、保守排外的小鎮、民眾對宗教信仰的獵巫心態、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青春期的躁動不安、家人面對劇變後的調適、公衛與民生經濟的平衡……礙於篇幅有限,過度深入又會紊亂焦點,所以僅能拋出一條條支線,讓人注意到問題的存在,卻無法圓融收尾,以至於某些角色在後半段愈發迅捷的步調中慢慢淡出,不免疑惑這些支線的用意,對於泰絲•格里森沒有為他們做完整的收束感到可惜,淪為增添故事懸疑性的點綴。

克蕾兒是一位痛失摯愛,帶著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兒子避居小鎮的醫生。面對家庭驟變,她不僅要獨自舔舐傷口,要煩惱兒子的轉變,也要讓居民與院所接受她這位外來者的醫療專業……。為何要在生活分崩離析時貿然選擇更不安定的生活?也許一如小鎮警察林肯的看法:「很多人都只看到這裡夏天時的悠閒寧靜,以為一直如此,渴望這份靜謐可以帶來慰藉,卻沒想到入冬後的嚴苛。來到這裡躲避問題的人通常都無法久住,因為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之後又會面臨更嚴酷的生活考驗。」然後,只會一團混亂。
家人間的羈絆是書中的重要課題。克蕾兒與兒子的互動讀來心有戚戚焉。她時常想起兒子幼時的懵懂可愛,不解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兒子為何變得像陌生人一般,而兒子也不懂母親的想法與作為,兩人明明深愛彼此,卻總用怒吼與怨懟傷害對方。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清楚看到母子兩人的盲點,諸如克蕾兒以為改變環境可以讓兒子遠離父親過世的傷痛,毅然決然的帶他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偏遠小鎮,殊不知在兒子的觀感中只是專斷獨行,被迫放棄孰悉的同儕,對人生感到茫然無助之際,又被放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境地,兒子當然無法感受到她的用心。無法否認,克蕾爾的出發點是好的,兒子也嘗試摸索體會,只是身處風暴之中,兩人即便理解,出口的言語卻只有傷害─一如我們成為主角時。距離與抽離造就更宏觀的視野,無不提醒著我們深陷其中時要保有更清明的心智,而不是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獲得了宣洩與抒發,卻將彼此推得更遠,直至憾事發生。

這本創作於1999年的作品,頗有近幾年疫情爆發的即事感。
克蕾兒覺察小鎮中的青少年變得異常暴怒,即便青少年階段本來就躁動不安,近期這群孩子卻更容易因為瑣事就讓怒氣放大,最終只能訴諸暴力解決。偶然間她發現居民賴以為生的湖水中可能存有誘發一連串暴力事件的病菌,遂希望鎮民封鎖湖泊,進行排查,儼然在居民的生活中投下一顆震撼彈。畢竟這座湖泊是遊客探訪小鎮的重要原因,夏日遊客為小鎮帶來源源不絕的商機,如果傳出病菌感染的消息,對以遊客謀生的居民來說不啻是一大打擊。多數居民決定對這個觀點視而不見,漫長的冬日已然嚴峻,如果客源又受到限制,他們該如何謀生?當生活與公衛產生衝突時,最終只能以大眾的訴求為考量,犧牲少數人的利益來獲取多數人的幸福─只是,自己是位在哪個群體之中。

從一場殘忍的虐殺揭開序幕,前半段的暖場對某些讀者來說可能顯得龐雜冗長,無法理解這些細碎的描述與故事有何關聯,直至後半段進入主題,故事線愈發收攏,步調愈發迅速,才能慢慢體會閱讀這本書的過癮之處。
於我來說,這些敘述即便與主軸沒有太大的關聯性,閱讀起來仍頗有趣味。諸如泰絲•格里森描述克蕾兒看到兒子仍會因為辛普森家族哈哈大笑而感到欣慰;以為兒子在抽菸,進到廚房才發現他在為過世的父親準備生日蛋糕;某個主角努力減重,他的母親不忍孩子忍受進食的痛苦,認真準備了減糖料理,希望滿足兒子的口腹之慾……看似細碎且無足輕重,卻更加完整了這些角色的形象,也讓他們更貼近現實生活。
故事很驚悚,敘事很平實,我想,這是我仍願意靜心拜讀的原因吧。
展開
殺戒1:刈鐮
讀者評分
5.0
|
2023/02/13
劇透警告

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終於快速又緩慢的看完《殺戒1》。
快速,是因為內容緊湊精彩,埋藏許多難以預測的反轉,後半段幾乎在一連串的反轉中邁向尾聲─什麼都可能發生,什麼也都不奇怪;緩慢,則是作者架構的背景存在顯而易見的爭議,幾位角色提出各自的解讀與應對,有人自負驕傲,有人謙卑內省,有人謹小慎微……不論是何種選擇,都存有探討空間,沒有絕對的對錯,也難免不斷反思:「如果是我,又會是怎樣的做法?」因而拖慢了翻閱的進程。

《殺戒》有三部曲,分別是「刈鐮」、「雷雲」和「玄鐘」,剛好是書中的三大勢力。
「刈鐮」由人類掌控,基於只有人類能同理人類的初衷,讓人類操控生殺大權,期許在執行近乎「死神」的任務時,展現應有的慈悲與關懷。這個體系獨立於法律之外,擁有自己的戒律與制度;「雷雲」是全知的AI系統,善盡職責護佑人類的健康與安全,它留存著豐富的知識庫,讓人類的身、心、靈皆達到完滿飽和的狀態;「玄鐘」是人類步入永生,遠離人為的暴虐與自然界的反撲後,碩果僅存的信仰。當人們已然無所畏懼,也不會步入死亡,死後的世界顯得微不足道,精神的寄託可有可無,最終回歸單純的追尋─音頻,他們深信宇宙間存在某種近乎天籟且讓人平靜的聲音,人們將在這種音域中得到撫慰。
不論是哪一種勢力的設定,都頗讓人好奇:由人類掌控的「刈鐮」真能擺脫好惡,公正的執行「摭取」?握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殺伐大權時,如何不迷失於殺戮與權力之中?全知狀態的「雷雲」既然無所不知,為何漠視已然腐敗的「刈鐮」體系?書中的要角們不時浮現「為什麼」的質疑與哀鳴,它仍如同高深莫測的「神靈」,始終靜默,偶爾降下「神蹟」般的開示,讓人們知道它一直都在,靜默不語,只是為了等待可以預見的未來降臨。它如若「全知」,為何不事先阻止,甚或給予更完善的建議?細思後似乎又走向某種命定論:「未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超脫生死後,人們不再尋求心靈上的寄託與慰藉,「玄音教派」更貼近某種性靈上的探尋與追求,它是精神與內在層面的摸索尋找,至於這些信徒到底在追尋什麼?我想是一種「未知」吧,因為「未知」,方能讓人們保有謙遜。

三個勢力中,「刈鐮」最適合揭開《殺戒》的序幕。相較於公正的「雷雲」與超脫世俗的「玄音教派」,「刈鐮」成了一顆充滿諷刺的不定時炸彈─滿溢私欲與比較。它近乎殘虐的撕裂了祥和世界的假象,讓人直視醜陋的內核。一如某位刈鐮的疑問:「當初都交由『雷雲』掌控,一切是否會更加平順?」讀完這本小說後,這個問題成了假命題,以人類無法擺脫的劣根性,怎麼可能放下權勢,任由另一個系統凌駕於自身之上。
《殺戒》一如《分解人》,伴隨故事開展,慢慢揭開作者獨特的世界觀,閱讀中曾有的疑惑,也會在後續的故事中逐一獲得解答。看完整本書,大抵了解「刈鐮」如何運作,又存在哪些急需修正與革新的課題,這也是書中的主角們面臨的問題。喜歡作者的書,可能是他很擅長把說理深埋於故事中,讓人忍不住跟隨主角們一同思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思考,好好思考!」是閱讀中不斷浮現的一句話,陪同主角們搜索枯腸,似乎也釐清了某些價值觀。

以內容來說,作者聰明的拋出頗犀利的議題,諸如分解、殺人……,卻又在敘述的過程中弱化了血腥露骨的描摹,喜愛類似敘述的讀者,可能會有點失望,倒也因為這種陳述方式,讓它更適合青少年閱讀吧。聳動的標題外,作者的在情感鋪陳上的安排也讓我頗為驚豔。《分解人》中的「分解」寫得詳盡又不殘忍,卻能讓人不忍目視,甚至湧上一股悲戚;《殺戒》中也有類似的段落,同樣安排於末段的收束中,作為改變(或該說是堅定)主角想法的重要事件,作者以平實的文字展開刈鐮的自我摭取,簡單的一刀,劃開了整本書最醜陋的假象,沒有汩汩湧出漫溢的鮮血,卻嘗到了那道傷口最深沉的慟。

先後讀了《分解人1》和《殺戒1》,應該會追讀後者,相較於前作,鋪陳上做了更完善的安排與構想。不能說沒有讓人覺得略為可惜之處─兩本書的收束都顯得倉促─但不影響它們的可讀性,最難能可貴之處,該是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從作者的字裡行間中嗅聞到「思考」的重要,不論身處在哪個時空中,人類因為思考而顯得特別,思考的同時懷抱慈悲與謙遜,將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吧。

「創始刈鐮都是真正有遠見的人,他們明白持續增長智慧的重要。他們明白刈鐮必須保持純淨、不受惡意、貪婪與傲慢汙染,必須充滿道德良知。然而,即使是最堅固的基石,都難逃腐朽的命運。」(p.395)這就是人類吧,沒有絕對的黑與白,而是介於兩者間的灰色地帶。重要的是在某個時刻來臨時,你選擇走向哪一方,背後的驅動力,來自於長久的思索、努力與偶爾動搖卻又顯得堅韌的信念。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