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 是一场生活水平大降级 能活着毕业就行(组图)
新闻来源: 北美留学进化论 于2024-10-12 13:47:5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出国前,我们对大洋彼岸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隔着屏幕曾经能看到许多吸引着我们的,热闹、非凡与鲜亮。
可真正出国之后,似乎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在学业中被压得喘不过气,在社交中周旋,在超市里小心比对价格,努力小心地维持着生活。那些喧闹与色彩斑斓的生活,似乎只是裹着糖衣的胶囊,而胶囊的内核,是一个个平凡而苦涩的我们。
今天这篇文章,是主页君深夜跟好友们闲来聊谈忽然想到的采访突击,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留学生的生活,看看他们如何看待留学生“低多巴胺”的状态吧!
钳子不是铅子
你们说到欲望这个,仔细回想好像确实这么一回事嗷。
我记得我刚搬进宿舍那天,脑子里根本没有转运这个概念,也没做啥攻略,就一个人提着两个行李箱,晕晕乎乎地在飞机上断断续续,醒了睡睡了醒,度过了20几个小时。
脖子上挂着护脖,提着行李的我,看着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简陋的桌子和椅子,空空如也的宿舍......天都塌了!
那天我是下午将近晚上才到的,还没拿到学校的ID卡,什么都没有,当时也没有足够信息,不知道附近可以去target,于是,我跟那个没有床单没有被子没有枕头的床,两眼瞪无眼,相顾无言。
还好第一次见面的室友是个好心人,如神天降,给了我四件套中新的床笠当床单用,然后我就着飞机上用来保暖的毯子+护脖当枕头,就这样凑合了一晚上。
来美国之前,我是决计想不到,凑合的生活,草台班子搭建的碎片,其实是不大有影响的。
从小我爸妈就工作忙,陪在我身边的日子不是很多,他们给我的补偿通常都是一些物质的形式。于是在独自长大的日夜,我学会了对自己好一些,有些余钱就会给房间捣鼓捣鼓,幸福感爆棚的台灯啊,水冷灯光机箱啊,玉桂狗电竞椅自动升降电竞桌啊,雅马哈声卡+罗德麦克风啊,床上四件套都要软乎乎的。
凑合那一晚之后,在还未调整好时差的黎明醒来,连忙amazon开了账号,左挑右选也没有很合适的四件套。要么贵,要么丑。可迫于急需,只能勉勉强强下单了又贵质量又巨差的四件套。四件套到货时,发现忘买枕芯,就接着把毯子裹一个护脖一个玩偶抱枕,硬生生凑齐了一个枕头,用着超市10刀拿下丑丑但能用的拖鞋,然后凑合了一个学期。
后来偶尔看了看简装的桌子和椅子,又看了看升级电竞桌椅的价格,好的,没事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也不是不行。
T-T
感觉物欲的消失,最根本原因还是钱不够吧。
出国之前花着家里不断供的生活费,过着滋润的生活。但出国在外,哪能要求那么多呢。
之前我根本不会自己去超市,平时动动手指在外卖/tb上下个单,每天都能吃上切好的水果,不间断的馋嘴小零食,每天吃我妈给做好的两荤一素一汤,别提有多滋润了!
然后出国后,去超市一看,水果好贵,种类好少,果切也不是很新鲜,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吃相对便宜的,emm车厘子、蓝莓、树莓各种莓。随随便便超市一逛,就40、50刀没了......而且有时候放完学就只想回家,哪怕轻轨路过超市,也懒得下去再等20分钟的车。
渐渐就习惯了一周吃一两次水果或者不吃的日子,零食大部分是工业糖精化学物质的糖、甜死不要命的甜品和大包的膨化食品。
去超市10刀15个的苹果比15刀5个的大苹果看起来划算,品质没那么好的葡萄,比看上去圆润大颗的青提更便宜,冻蓝莓比新鲜蓝莓能放更久量更大价格也更香。
不能再闭眼入,也不能再看见什么都买买买,渐渐也就没有了太多欲望。偶尔跟同学开车去附近亚超,囤一点最喜欢吃的,就ok了。
好像出国后,渐渐就变成了一点点为自己盘算的样子,也许是长大了吧。
Ren
出国前我算是表达欲挺旺盛的一个人。
高中那会,跟各科老师关系都特别好,可能是国际高中的原因吧,总感觉他们特别包容我们,也特别能接受和鼓励我们莫名其妙的奇思妙想。同学之间氛围也都轻松,没事课堂针锋相对辩论乱七八糟的观点,课下又一起组队搞些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会沾沾自喜的,big project!周末时,跟固定好友约着一起打打游戏,看看电影。
整个高中,虽然为了标化,跟SAT、AP、托福决一死战,在文书中为了几个点醉生梦死,在梦里梦到灵机一动的部分还要挣扎着爬起来记下,每天学习累了后,一吃外婆给做的冰糖银耳莲子羹,又能马上复原,可谓过得色彩缤纷,呼风唤雨。
但是出国后我开始变得唯唯诺诺起来......
其实也不是突然变的,只是到国外后,好像忽然之前老师同学们塑造的乌托邦忽然被更外向,更快节奏的不同文化冲散了。
还记得communication intro的一节课上,教授随口提了个问题,我在脑子里构建更加新颖的,更加深入的回答。打了几次腹稿之后,刚准备举手说,就发现,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已经被几个美国同学扯了些无关的东西,已经跑了好几个话题了。然后,我放下了手。
也记得econ课上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回答,但又因为大课,举上手时,永远被点不到名,教授从后座,点到中间,点到前排,唯独没有叫上我,然后,我又放下了手。
也记得有时候遇上小课,其他人叽里呱啦很快很简洁地输出完了,我想表达复杂又难传达的概念总是磕磕绊绊,教授听着听着眼神就开始失焦,脸上还维持着体面的微笑,同学也慢慢变得不耐烦。
在这种相对更广更快更外向的文化中,一次次将手放下后,我渐渐学会了缄默。
Pinky
每次我爸妈发消息过来,问我过得好不好,我都有点不知道回什么,只能机械地说“一切都好”。
怎么,才算过得好呢?是说每天学校、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在课间不同hall的study area赶due,有时错过食堂offering的时间,就随便一包cheetos+root beer对付午饭,还活着挺好的。
还是说,每周关上电脑,赶完这周最后一个due,总是凌晨2、3点。去浴室冲个简单的澡,躺在床上,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明明第二天就是周末,打开手机不想刷短视频,也不想爬起来去开电脑来一局瓦,然后就是耗呀耗,将时间熬过三点,熬过四点,再在黎明降临前昏睡的日复一日好?
那怎么又算不好呢?是无数个独自上下学、去食堂薅尽meal plan,舍不得吃一次点三个菜就60刀的中餐也没人一块吃的日常不好。
还是在放学后路上碰到吃饼干的松鼠要蹲在那里盯着它好久,或是跟灰兔子互相拉扯玩敌不动我动,在昏暗一人的房间,看着走廊外意外打开极明亮的灯光而得到慰藉的不好?还是春假所有人都好像有搭子有朋友一块出去玩,local同学回的回家感受圣诞温暖,而我既别扭着不想与不太相熟的朋友一起出门,又害怕一人留在原地的不好?
这些可有可无的情绪,漫无动力的瞬间,好像都不值得我与大洋彼岸的家人倾倒苦水,让他们徒增烦恼,也不是什么要命要紧的大事。
嗯,我一切都好。
Judy
我发现美国这边有点让我怎么也适应不了的点,大家的社交都特别现实与即时性。
大一大二的时候,遇到了个特别喜欢的教授,就连着报了好几节他的课,然后也经常去他的office hour跟他聊天,还跟他做了一个1v1的project。上他课的时候,和去office hour的时候,一切都挺好的。他会很暖会关心我的学习进度,和生活情况,也经常在课上冷不丁开我黑色幽默的玩笑,跟我来往的邮件中,也渐渐不说客套话,直来直去。
感觉社交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吧:自以为自己与他很熟。
后来大三的时候,我在专业分支兴趣上,渐渐与他教的课少了,后来就没怎么报他的课,也没有了去office hour的理由。
但由于大一大二时,他给我的指导,和我们邮件沟通的默契,都让我觉得他像异国他乡的家人。于是我偶尔,还是会给他带点国内转过来的礼物,然后邮件发一发近期研究相关的想法和问题。
一开始他回复说我的研究很有趣,之后希望继续被updated,可后来我真的跟他汇报时,他渐渐回复少,然后变成不回复了。
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是我太把自己与他的关系当回事了,我不过是一个跟他课程没有任何交集的,众多学生之一。
经历这个教授之后,其实真情实感地难过了一阵。后来,我逐渐就不太想花时间去跟某一个教授建立深入连接了,而是花时间跟更多的教授连接,大家都萍水相逢,很难走进人心吧。
ZQY
萍水相逢这个点我也很有共鸣!之前上ANTH 3002的时候,意外坐在了一个长得很可爱,有点犹太血统感觉的白女Katie身边。然后又因为小课,大家位置基本就没怎么变动过,因此跟她当了一学期的左右桌,课上总是一块讨论。
当时为了讨论作业和复习考试,她还拉我和旁边另一个蒙古族裔女生Charlotte一起建了study group,我们周日会一起约着到学校复习,一起写作业。
当时的氛围真的很像我看到的好多美剧里那样,有了小团体,一起聊天一起学习。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渐渐地,我发现,Katie对我和Charlotte并不是平等态度的。比如Charlotte会经常给我们分享自己除了生活之外的事情,会关心我ins里po的东西,因为她对自己的identity是half中国血统和half蒙古血统,但是Katie从来只会向我们索取她在课上需要的东西,比如作业因为她脱口秀社来不及写的答案,比如考试中忽然不会的题。
可遇到Charlotte和我有些问题时,她却总是缄口不语,要么说自己还没做,要么就是已读不回,就留我和Charlotte两个人一起讨论。
最后,课程结束,我在学校附近的中国奶茶店看到了打工的她,刚想抬手打招呼,却看到她扫了我一眼进了后厨与另外的local同事聊天。
然后,我放下了手。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仿佛曾经每周的固定学习,也随着课程结束,全都归零。
问就是现在真的很想回去把自作多情的自己狠狠抽两巴掌啊!
Ohhhno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感觉出国前我还蛮喜欢打扮自己的,会在假期就看妆教,贴贴新睫毛,也很喜欢囤各种化妆品、护肤品,买不同的小裙子让自己开心。
可来美国之后,逐渐从早八全妆带眼线,精挑细选衣服+香水,变成了➡️套件卫衣,戴个眼镜,穿个拖鞋就出门的样子!
黑五的时候,大家都在囤各种护肤品,我看了看洗漱间里还能撑一阵的乳液和水,又看了看每天够换洗的卫衣T恤运动裤,于是啥也没有买。
就好像穿得好看,也是每天上课赶due去lab去食堂回宿舍,然后把精致的妆默默擦掉,穿得不好看不化妆,反而能多睡四十分钟,能多在衣服包包化妆品护肤品上省下好多钱,多吃几顿好的。
可能是太忙太累了吧,忙到每天能够睡饱觉,吃饱饭,过着极简生活,就足够满足。
咕咕
出国前我对恋爱还挺抱幻想的!然后之前不是总听大家八卦留学生感情生活多么丰富嘛,结果来国外之后发现,流水线般别人的瓜,铁打自己的寡
就仿佛别人跟我留的学,它好像不是一个东西!
想象中的留学生活,遇到相依为命的,同在异乡抱团取暖的朋友们,或者谈个恋爱一起租个2b2b,你做饭我洗碗,一起学完了客厅打打游戏,出去逛逛超市。实际上的留学生活,每周为了四、五门课的近十篇reading焦头烂额,为了赶due饭都吃不上,赶了一段时间的due就是接二连三的midterm,然后又进入赶due循环。
好不容易空闲下来,只想躺在床上大脑放空,啥都不想干。室友之间互不打扰,各干各的事,大家沉默寡言。
学校里独来独往,大家放学就走,他们谈论今晚的球赛,明晚的party都与你无关。偶尔参加中国人群里喊的局,今天认识的人下次不一定在,下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们自己本身就有社交圈,加一个你也不合适。
难,社交,真的,太,难,了!
其实写这篇稿子之前,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为什么留学会陷入这种无欲无求的局面。
跟不同的同学聊完之后,我想每个人的理由都不相同。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可在相对外向的文化中,在不同面孔主导的社会里,我们是那个声音微小的人,于是在一次次更自信更舒适的表达与潜在压力中,逐渐将自己声音与存在感压得更低。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在一次次因为各种各样的时间、经济、陪伴限制中,习惯性“优化”了多余的伤春悲秋,压抑了多余而不实用的“想要”,将那个显得幼稚而不成熟的自己深深藏在了体面圆滑的外表之下。
还有些人也许是因为,申请的结果不如意、对现阶段自己的不满,头上悬梁,无法松懈放任自己摆烂,想要下阶段更好的结果,于是将一切的不必要娱乐、欢愉,都视为对目标无益的不相关。
也有人是因为孤独。出国前可能觉得留学生孤独是玩笑之谈,而出国后却发现,自己也逃不过成为那个当初不屑一顾的笑话。
想来也许有个黄昏,你看到蓝紫的天空,色彩艳丽的沾染落日的云,拍下了一张自己极为满意的照片,翻遍列表却无人分享。也许有个下课的中午,你顶着早上只喝了一杯咖啡空空如也的肚子,一个人去离下午课教室最近的食堂,然后吃到了超好吃的限定餐品,环顾四周,却无人在意,你只好发在群里,可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回复寥寥无几。
或者有个生着病发着烧的半夜,你打开朋友圈、微信群,问同公寓的人有没有你需要的感冒药,0个人回了你,然后你拖着疲惫难受的躯体,用微波炉给自己热了一杯牛奶,又用温水的打湿毛巾给自己盖额头上,做着半不真切的梦,堵着鼻子,头痛欲裂熬过一晚高烧。醒来看到有人加你问你需不需要药,你回复道,谢谢同学!现在我好多啦,暂时不需要了!
一次一次,你从在家里依赖爸妈,依赖朋友的小哭包,成长成了一个人拼家具,提着几个大袋子从超市上轻轨走到公寓门口,散落一地,又默默捡起来的那个大人。你从遇到一个感觉不错的朋友就会信任,也许后来发生莫名其妙的drama被造谣被辜负,到在社交场合虚与委蛇,提供着敷衍又热情的情绪回应,却对自己的事闭口不谈。
你变强了,将曾经遇事咋咋呼呼,那个少年时的自己抹杀了,也变得更沉默了。
可真正出国之后,似乎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在学业中被压得喘不过气,在社交中周旋,在超市里小心比对价格,努力小心地维持着生活。那些喧闹与色彩斑斓的生活,似乎只是裹着糖衣的胶囊,而胶囊的内核,是一个个平凡而苦涩的我们。
今天这篇文章,是主页君深夜跟好友们闲来聊谈忽然想到的采访突击,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留学生的生活,看看他们如何看待留学生“低多巴胺”的状态吧!
钳子不是铅子
你们说到欲望这个,仔细回想好像确实这么一回事嗷。
我记得我刚搬进宿舍那天,脑子里根本没有转运这个概念,也没做啥攻略,就一个人提着两个行李箱,晕晕乎乎地在飞机上断断续续,醒了睡睡了醒,度过了20几个小时。
脖子上挂着护脖,提着行李的我,看着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简陋的桌子和椅子,空空如也的宿舍......天都塌了!
那天我是下午将近晚上才到的,还没拿到学校的ID卡,什么都没有,当时也没有足够信息,不知道附近可以去target,于是,我跟那个没有床单没有被子没有枕头的床,两眼瞪无眼,相顾无言。
还好第一次见面的室友是个好心人,如神天降,给了我四件套中新的床笠当床单用,然后我就着飞机上用来保暖的毯子+护脖当枕头,就这样凑合了一晚上。
来美国之前,我是决计想不到,凑合的生活,草台班子搭建的碎片,其实是不大有影响的。
从小我爸妈就工作忙,陪在我身边的日子不是很多,他们给我的补偿通常都是一些物质的形式。于是在独自长大的日夜,我学会了对自己好一些,有些余钱就会给房间捣鼓捣鼓,幸福感爆棚的台灯啊,水冷灯光机箱啊,玉桂狗电竞椅自动升降电竞桌啊,雅马哈声卡+罗德麦克风啊,床上四件套都要软乎乎的。
凑合那一晚之后,在还未调整好时差的黎明醒来,连忙amazon开了账号,左挑右选也没有很合适的四件套。要么贵,要么丑。可迫于急需,只能勉勉强强下单了又贵质量又巨差的四件套。四件套到货时,发现忘买枕芯,就接着把毯子裹一个护脖一个玩偶抱枕,硬生生凑齐了一个枕头,用着超市10刀拿下丑丑但能用的拖鞋,然后凑合了一个学期。
后来偶尔看了看简装的桌子和椅子,又看了看升级电竞桌椅的价格,好的,没事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也不是不行。
T-T
感觉物欲的消失,最根本原因还是钱不够吧。
出国之前花着家里不断供的生活费,过着滋润的生活。但出国在外,哪能要求那么多呢。
之前我根本不会自己去超市,平时动动手指在外卖/tb上下个单,每天都能吃上切好的水果,不间断的馋嘴小零食,每天吃我妈给做好的两荤一素一汤,别提有多滋润了!
然后出国后,去超市一看,水果好贵,种类好少,果切也不是很新鲜,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吃相对便宜的,emm车厘子、蓝莓、树莓各种莓。随随便便超市一逛,就40、50刀没了......而且有时候放完学就只想回家,哪怕轻轨路过超市,也懒得下去再等20分钟的车。
渐渐就习惯了一周吃一两次水果或者不吃的日子,零食大部分是工业糖精化学物质的糖、甜死不要命的甜品和大包的膨化食品。
去超市10刀15个的苹果比15刀5个的大苹果看起来划算,品质没那么好的葡萄,比看上去圆润大颗的青提更便宜,冻蓝莓比新鲜蓝莓能放更久量更大价格也更香。
不能再闭眼入,也不能再看见什么都买买买,渐渐也就没有了太多欲望。偶尔跟同学开车去附近亚超,囤一点最喜欢吃的,就ok了。
好像出国后,渐渐就变成了一点点为自己盘算的样子,也许是长大了吧。
Ren
出国前我算是表达欲挺旺盛的一个人。
高中那会,跟各科老师关系都特别好,可能是国际高中的原因吧,总感觉他们特别包容我们,也特别能接受和鼓励我们莫名其妙的奇思妙想。同学之间氛围也都轻松,没事课堂针锋相对辩论乱七八糟的观点,课下又一起组队搞些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会沾沾自喜的,big project!周末时,跟固定好友约着一起打打游戏,看看电影。
整个高中,虽然为了标化,跟SAT、AP、托福决一死战,在文书中为了几个点醉生梦死,在梦里梦到灵机一动的部分还要挣扎着爬起来记下,每天学习累了后,一吃外婆给做的冰糖银耳莲子羹,又能马上复原,可谓过得色彩缤纷,呼风唤雨。
但是出国后我开始变得唯唯诺诺起来......
其实也不是突然变的,只是到国外后,好像忽然之前老师同学们塑造的乌托邦忽然被更外向,更快节奏的不同文化冲散了。
还记得communication intro的一节课上,教授随口提了个问题,我在脑子里构建更加新颖的,更加深入的回答。打了几次腹稿之后,刚准备举手说,就发现,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已经被几个美国同学扯了些无关的东西,已经跑了好几个话题了。然后,我放下了手。
也记得econ课上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回答,但又因为大课,举上手时,永远被点不到名,教授从后座,点到中间,点到前排,唯独没有叫上我,然后,我又放下了手。
也记得有时候遇上小课,其他人叽里呱啦很快很简洁地输出完了,我想表达复杂又难传达的概念总是磕磕绊绊,教授听着听着眼神就开始失焦,脸上还维持着体面的微笑,同学也慢慢变得不耐烦。
在这种相对更广更快更外向的文化中,一次次将手放下后,我渐渐学会了缄默。
Pinky
每次我爸妈发消息过来,问我过得好不好,我都有点不知道回什么,只能机械地说“一切都好”。
怎么,才算过得好呢?是说每天学校、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在课间不同hall的study area赶due,有时错过食堂offering的时间,就随便一包cheetos+root beer对付午饭,还活着挺好的。
还是说,每周关上电脑,赶完这周最后一个due,总是凌晨2、3点。去浴室冲个简单的澡,躺在床上,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明明第二天就是周末,打开手机不想刷短视频,也不想爬起来去开电脑来一局瓦,然后就是耗呀耗,将时间熬过三点,熬过四点,再在黎明降临前昏睡的日复一日好?
那怎么又算不好呢?是无数个独自上下学、去食堂薅尽meal plan,舍不得吃一次点三个菜就60刀的中餐也没人一块吃的日常不好。
还是在放学后路上碰到吃饼干的松鼠要蹲在那里盯着它好久,或是跟灰兔子互相拉扯玩敌不动我动,在昏暗一人的房间,看着走廊外意外打开极明亮的灯光而得到慰藉的不好?还是春假所有人都好像有搭子有朋友一块出去玩,local同学回的回家感受圣诞温暖,而我既别扭着不想与不太相熟的朋友一起出门,又害怕一人留在原地的不好?
这些可有可无的情绪,漫无动力的瞬间,好像都不值得我与大洋彼岸的家人倾倒苦水,让他们徒增烦恼,也不是什么要命要紧的大事。
嗯,我一切都好。
Judy
我发现美国这边有点让我怎么也适应不了的点,大家的社交都特别现实与即时性。
大一大二的时候,遇到了个特别喜欢的教授,就连着报了好几节他的课,然后也经常去他的office hour跟他聊天,还跟他做了一个1v1的project。上他课的时候,和去office hour的时候,一切都挺好的。他会很暖会关心我的学习进度,和生活情况,也经常在课上冷不丁开我黑色幽默的玩笑,跟我来往的邮件中,也渐渐不说客套话,直来直去。
感觉社交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吧:自以为自己与他很熟。
后来大三的时候,我在专业分支兴趣上,渐渐与他教的课少了,后来就没怎么报他的课,也没有了去office hour的理由。
但由于大一大二时,他给我的指导,和我们邮件沟通的默契,都让我觉得他像异国他乡的家人。于是我偶尔,还是会给他带点国内转过来的礼物,然后邮件发一发近期研究相关的想法和问题。
一开始他回复说我的研究很有趣,之后希望继续被updated,可后来我真的跟他汇报时,他渐渐回复少,然后变成不回复了。
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是我太把自己与他的关系当回事了,我不过是一个跟他课程没有任何交集的,众多学生之一。
经历这个教授之后,其实真情实感地难过了一阵。后来,我逐渐就不太想花时间去跟某一个教授建立深入连接了,而是花时间跟更多的教授连接,大家都萍水相逢,很难走进人心吧。
ZQY
萍水相逢这个点我也很有共鸣!之前上ANTH 3002的时候,意外坐在了一个长得很可爱,有点犹太血统感觉的白女Katie身边。然后又因为小课,大家位置基本就没怎么变动过,因此跟她当了一学期的左右桌,课上总是一块讨论。
当时为了讨论作业和复习考试,她还拉我和旁边另一个蒙古族裔女生Charlotte一起建了study group,我们周日会一起约着到学校复习,一起写作业。
当时的氛围真的很像我看到的好多美剧里那样,有了小团体,一起聊天一起学习。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渐渐地,我发现,Katie对我和Charlotte并不是平等态度的。比如Charlotte会经常给我们分享自己除了生活之外的事情,会关心我ins里po的东西,因为她对自己的identity是half中国血统和half蒙古血统,但是Katie从来只会向我们索取她在课上需要的东西,比如作业因为她脱口秀社来不及写的答案,比如考试中忽然不会的题。
可遇到Charlotte和我有些问题时,她却总是缄口不语,要么说自己还没做,要么就是已读不回,就留我和Charlotte两个人一起讨论。
最后,课程结束,我在学校附近的中国奶茶店看到了打工的她,刚想抬手打招呼,却看到她扫了我一眼进了后厨与另外的local同事聊天。
然后,我放下了手。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仿佛曾经每周的固定学习,也随着课程结束,全都归零。
问就是现在真的很想回去把自作多情的自己狠狠抽两巴掌啊!
Ohhhno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感觉出国前我还蛮喜欢打扮自己的,会在假期就看妆教,贴贴新睫毛,也很喜欢囤各种化妆品、护肤品,买不同的小裙子让自己开心。
可来美国之后,逐渐从早八全妆带眼线,精挑细选衣服+香水,变成了➡️套件卫衣,戴个眼镜,穿个拖鞋就出门的样子!
黑五的时候,大家都在囤各种护肤品,我看了看洗漱间里还能撑一阵的乳液和水,又看了看每天够换洗的卫衣T恤运动裤,于是啥也没有买。
就好像穿得好看,也是每天上课赶due去lab去食堂回宿舍,然后把精致的妆默默擦掉,穿得不好看不化妆,反而能多睡四十分钟,能多在衣服包包化妆品护肤品上省下好多钱,多吃几顿好的。
可能是太忙太累了吧,忙到每天能够睡饱觉,吃饱饭,过着极简生活,就足够满足。
咕咕
出国前我对恋爱还挺抱幻想的!然后之前不是总听大家八卦留学生感情生活多么丰富嘛,结果来国外之后发现,流水线般别人的瓜,铁打自己的寡
就仿佛别人跟我留的学,它好像不是一个东西!
想象中的留学生活,遇到相依为命的,同在异乡抱团取暖的朋友们,或者谈个恋爱一起租个2b2b,你做饭我洗碗,一起学完了客厅打打游戏,出去逛逛超市。实际上的留学生活,每周为了四、五门课的近十篇reading焦头烂额,为了赶due饭都吃不上,赶了一段时间的due就是接二连三的midterm,然后又进入赶due循环。
好不容易空闲下来,只想躺在床上大脑放空,啥都不想干。室友之间互不打扰,各干各的事,大家沉默寡言。
学校里独来独往,大家放学就走,他们谈论今晚的球赛,明晚的party都与你无关。偶尔参加中国人群里喊的局,今天认识的人下次不一定在,下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们自己本身就有社交圈,加一个你也不合适。
难,社交,真的,太,难,了!
其实写这篇稿子之前,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为什么留学会陷入这种无欲无求的局面。
跟不同的同学聊完之后,我想每个人的理由都不相同。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可在相对外向的文化中,在不同面孔主导的社会里,我们是那个声音微小的人,于是在一次次更自信更舒适的表达与潜在压力中,逐渐将自己声音与存在感压得更低。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在一次次因为各种各样的时间、经济、陪伴限制中,习惯性“优化”了多余的伤春悲秋,压抑了多余而不实用的“想要”,将那个显得幼稚而不成熟的自己深深藏在了体面圆滑的外表之下。
还有些人也许是因为,申请的结果不如意、对现阶段自己的不满,头上悬梁,无法松懈放任自己摆烂,想要下阶段更好的结果,于是将一切的不必要娱乐、欢愉,都视为对目标无益的不相关。
也有人是因为孤独。出国前可能觉得留学生孤独是玩笑之谈,而出国后却发现,自己也逃不过成为那个当初不屑一顾的笑话。
想来也许有个黄昏,你看到蓝紫的天空,色彩艳丽的沾染落日的云,拍下了一张自己极为满意的照片,翻遍列表却无人分享。也许有个下课的中午,你顶着早上只喝了一杯咖啡空空如也的肚子,一个人去离下午课教室最近的食堂,然后吃到了超好吃的限定餐品,环顾四周,却无人在意,你只好发在群里,可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回复寥寥无几。
或者有个生着病发着烧的半夜,你打开朋友圈、微信群,问同公寓的人有没有你需要的感冒药,0个人回了你,然后你拖着疲惫难受的躯体,用微波炉给自己热了一杯牛奶,又用温水的打湿毛巾给自己盖额头上,做着半不真切的梦,堵着鼻子,头痛欲裂熬过一晚高烧。醒来看到有人加你问你需不需要药,你回复道,谢谢同学!现在我好多啦,暂时不需要了!
一次一次,你从在家里依赖爸妈,依赖朋友的小哭包,成长成了一个人拼家具,提着几个大袋子从超市上轻轨走到公寓门口,散落一地,又默默捡起来的那个大人。你从遇到一个感觉不错的朋友就会信任,也许后来发生莫名其妙的drama被造谣被辜负,到在社交场合虚与委蛇,提供着敷衍又热情的情绪回应,却对自己的事闭口不谈。
你变强了,将曾经遇事咋咋呼呼,那个少年时的自己抹杀了,也变得更沉默了。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8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生活原创】【留学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