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师讲座因多人看手机离席 给国人上了相互尊重一课
新闻来源: 红网 于2024-09-21 12:50:32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9月19日,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9月20日,有网友发帖称,“台下很多人从始至终都在低头看手机,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此事引发热议。也有网友回帖称,“观众低头看手机其实都在记笔记,肖尔先生获悉后开心多了。”(据9月20日上游新闻报道)
讲座现场的一幕(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方公众号介绍,斯蒂芬·肖尔的演讲题目是《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同时还有视频直播。从网友发布的实况录像看到,斯蒂芬·肖尔通过现场翻译向在场的观众说:“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因为我接下来说的事情可能会有一点点冒犯。”斯蒂芬·肖尔神情严肃地接着说:“我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最后他说道,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随后,斯蒂芬·肖尔走下讲台,回到观众席。
斯蒂芬·肖尔讲这番话时有个前提,就是讲座中正在谈论注意力这个话题,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对摄影艺术而言,对其他创作也好,注意力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懂得从生活中注意细节,去捕捉细节,才能有独到的发现。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发现就离不开注意力。
斯蒂芬·肖尔走下讲台(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斯蒂芬·肖尔在讲注意力时,发现台下有不少观众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座,这会让他感到是白讲了。所以,他说,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你们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他表达不满的背后,仍是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
斯蒂芬·肖尔的心情不难理解,这反映出他对讲座的重视,希望讲座的内容能被观众听进去,能对观众有用。如果讲了没人听,那就不如不讲。他走下讲台,表达的应该有这方面的意思。
所以,主持人在讲坛上感叹地说:“今天肖尔老师的讲座,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集中精力!集中精力!集中精力!”
肖尔中途离席的一幕,以不同寻常的举动给现场观众上了一课,让观众懂得集中精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上了相互尊重的一课。有网友说,就会议礼仪而言,他人在台上发言时,如果台下的观众做其他举动,这是对发言者的不尊重,显得不礼貌,缺乏修养。如果台下有观众聊天,还会干扰到讲课节奏和现场氛围。如果台下的观众注意力不集中,台上讲话的人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交流演讲。
有了智能手机后,以手机拍照或录音录像的方式做笔记的现象确实存在,好处就是省时省事。但这种做笔记的方式也会分散自己与其他人的注意力,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听讲,只是以走捷径的方式获取讲话内容。如果台上讲话,台下看手机,对讲话者说,这是欠缺尊重的表现。
有网友提到,一些讲座的观众并不是为了听讲座而来,而是为了上座率而来,是被安排来填满座位,以让场面显得好看。根据讲座需要组织来的观众,在听讲座时就未必能专心。这也是一些讲座与需求脱节的弊病,各类讲座太多,沦为形式主义,听讲座成了一项负担与任务,也就难有好的效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讲座内容做到符合观众的需要,也是一种尊重。毕竟观众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果讲座上干货不多,缺乏吸引观众的新鲜内容,形同浪费观众的时间,让观众不走神也难。
讲座注意礼仪规范,这是应有之义。这个文明礼仪对观众,对主办方,对发言者,都有着相互尊重之义。讲座在时间安排与内容上照顾到观众的需求,台上台下一起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才能让讲座不虚此行。
相关报道:摄影大师央美演讲拂袖离席,记笔记消解不尽低头看手机
站在摄影大师的角度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讲座被那么多人“无视”,产生愤懑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也多次做过讲座,目睹过台下的交头接耳和看手机,一开始心里是不舒服的。但时间长了,我也能想到,每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的“不专心”也可能源于对讲座内容的不认可。也有当老师的朋友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习惯就好。但斯蒂芬·肖尔的愤而离席却表明了另一种立场:当你觉得被轻视、冒犯时,其实是可以做出回应的。
针对斯蒂芬·肖尔的拂袖而去,有不少人解释为并没有玩手机。有北京IP的网友评论称:“可能误会了,确实很多人在低头看手机。至少在我身边,我看到的其实都在记笔记,已经让工作人员向肖尔传达了。”工作人员也表示,会和老艺术家沟通,尽可能让他理解(部分观众低头看手机是在做笔记)这个情况。如果真的如此,倒也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沟通。当然,也有自谓大学生的网友直言:“以我的经验来看,用手机做笔记,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认知可能并不公允,因为笔者就经常用手机做采访现场的记录工作。
尽管如此,这依然开启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听讲座,才不会发生冒犯别人的情形?
确实,那种在事后试图寻求主讲者理解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作为主讲者是否该理解场下的不符合规制、礼仪的举动自然也可以讨论,但无论如何,尊重讲座,尊重主讲者,尊重自己,是无可绕过的前提。并非所有主讲者都认为讲座上低头看手机是合乎情理的。何况,这还反映出文化习惯上的差异。
讲座的要义之一,就是精心传播和听讲。很多人所认为的“手机做笔记”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更不会写入听讲座的“规则”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他人特别是主讲者的理解,其实很难。有些人觉得既然我看手机是在做笔记,“你对这种方式不理解那是你的事”,这种认知无助于化解矛盾。在被摄影大师以身体语言表达不满之后,“低头族”难道不该有一份歉意吗?
用手机做笔记,并非不可以,如果事先通过合理渠道和主讲者沟通一下,现场的气氛也就不会那么尴尬了。对主办方和协办方而言,该做好的功课并没有做好,连起码的注意事项都没有了解和提醒。这是值得深思的。此外,如果非要使用手机不可,使用录音功能、课后再整理也许更合理一些。毕竟,讲座也需要目光、话语的交流,你总低着头摆弄手机,交流的渠道也就被解除了,讲座的最佳效应也难以获得。
如果觉得讲座内容不是自己的“菜”,大可以不去听。但既然自愿而不是被迫坐在报告厅里,把学习的姿态拉满,就是唯一的状态。就算用手机做笔记是在学习,但这种学习方式显得有点奇怪,所带来的观感也不是很好。别忘了,尽管“用手机做笔记”者拿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不排除也有人在“摸鱼”。
而跳出此事框架,我们惊讶地发现,集体低头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今,这种现象竟也成为高规格讲座上的“常态”。我们对手机的高依赖度制造了多重场景的冲突,也映射出诸多问题,令人有所担忧。手机本身是社交的产物,但我们在社交场合乃至更广阔的公共场合,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人和手机的关系,需要认真长考。
讲座现场的一幕(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方公众号介绍,斯蒂芬·肖尔的演讲题目是《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同时还有视频直播。从网友发布的实况录像看到,斯蒂芬·肖尔通过现场翻译向在场的观众说:“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因为我接下来说的事情可能会有一点点冒犯。”斯蒂芬·肖尔神情严肃地接着说:“我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最后他说道,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随后,斯蒂芬·肖尔走下讲台,回到观众席。
斯蒂芬·肖尔讲这番话时有个前提,就是讲座中正在谈论注意力这个话题,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对摄影艺术而言,对其他创作也好,注意力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懂得从生活中注意细节,去捕捉细节,才能有独到的发现。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发现就离不开注意力。
斯蒂芬·肖尔走下讲台(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斯蒂芬·肖尔在讲注意力时,发现台下有不少观众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座,这会让他感到是白讲了。所以,他说,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你们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他表达不满的背后,仍是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
斯蒂芬·肖尔的心情不难理解,这反映出他对讲座的重视,希望讲座的内容能被观众听进去,能对观众有用。如果讲了没人听,那就不如不讲。他走下讲台,表达的应该有这方面的意思。
所以,主持人在讲坛上感叹地说:“今天肖尔老师的讲座,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集中精力!集中精力!集中精力!”
肖尔中途离席的一幕,以不同寻常的举动给现场观众上了一课,让观众懂得集中精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上了相互尊重的一课。有网友说,就会议礼仪而言,他人在台上发言时,如果台下的观众做其他举动,这是对发言者的不尊重,显得不礼貌,缺乏修养。如果台下有观众聊天,还会干扰到讲课节奏和现场氛围。如果台下的观众注意力不集中,台上讲话的人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交流演讲。
有了智能手机后,以手机拍照或录音录像的方式做笔记的现象确实存在,好处就是省时省事。但这种做笔记的方式也会分散自己与其他人的注意力,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听讲,只是以走捷径的方式获取讲话内容。如果台上讲话,台下看手机,对讲话者说,这是欠缺尊重的表现。
有网友提到,一些讲座的观众并不是为了听讲座而来,而是为了上座率而来,是被安排来填满座位,以让场面显得好看。根据讲座需要组织来的观众,在听讲座时就未必能专心。这也是一些讲座与需求脱节的弊病,各类讲座太多,沦为形式主义,听讲座成了一项负担与任务,也就难有好的效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讲座内容做到符合观众的需要,也是一种尊重。毕竟观众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果讲座上干货不多,缺乏吸引观众的新鲜内容,形同浪费观众的时间,让观众不走神也难。
讲座注意礼仪规范,这是应有之义。这个文明礼仪对观众,对主办方,对发言者,都有着相互尊重之义。讲座在时间安排与内容上照顾到观众的需求,台上台下一起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才能让讲座不虚此行。
相关报道:摄影大师央美演讲拂袖离席,记笔记消解不尽低头看手机
站在摄影大师的角度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讲座被那么多人“无视”,产生愤懑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也多次做过讲座,目睹过台下的交头接耳和看手机,一开始心里是不舒服的。但时间长了,我也能想到,每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的“不专心”也可能源于对讲座内容的不认可。也有当老师的朋友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习惯就好。但斯蒂芬·肖尔的愤而离席却表明了另一种立场:当你觉得被轻视、冒犯时,其实是可以做出回应的。
针对斯蒂芬·肖尔的拂袖而去,有不少人解释为并没有玩手机。有北京IP的网友评论称:“可能误会了,确实很多人在低头看手机。至少在我身边,我看到的其实都在记笔记,已经让工作人员向肖尔传达了。”工作人员也表示,会和老艺术家沟通,尽可能让他理解(部分观众低头看手机是在做笔记)这个情况。如果真的如此,倒也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沟通。当然,也有自谓大学生的网友直言:“以我的经验来看,用手机做笔记,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认知可能并不公允,因为笔者就经常用手机做采访现场的记录工作。
尽管如此,这依然开启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听讲座,才不会发生冒犯别人的情形?
确实,那种在事后试图寻求主讲者理解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作为主讲者是否该理解场下的不符合规制、礼仪的举动自然也可以讨论,但无论如何,尊重讲座,尊重主讲者,尊重自己,是无可绕过的前提。并非所有主讲者都认为讲座上低头看手机是合乎情理的。何况,这还反映出文化习惯上的差异。
讲座的要义之一,就是精心传播和听讲。很多人所认为的“手机做笔记”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更不会写入听讲座的“规则”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他人特别是主讲者的理解,其实很难。有些人觉得既然我看手机是在做笔记,“你对这种方式不理解那是你的事”,这种认知无助于化解矛盾。在被摄影大师以身体语言表达不满之后,“低头族”难道不该有一份歉意吗?
用手机做笔记,并非不可以,如果事先通过合理渠道和主讲者沟通一下,现场的气氛也就不会那么尴尬了。对主办方和协办方而言,该做好的功课并没有做好,连起码的注意事项都没有了解和提醒。这是值得深思的。此外,如果非要使用手机不可,使用录音功能、课后再整理也许更合理一些。毕竟,讲座也需要目光、话语的交流,你总低着头摆弄手机,交流的渠道也就被解除了,讲座的最佳效应也难以获得。
如果觉得讲座内容不是自己的“菜”,大可以不去听。但既然自愿而不是被迫坐在报告厅里,把学习的姿态拉满,就是唯一的状态。就算用手机做笔记是在学习,但这种学习方式显得有点奇怪,所带来的观感也不是很好。别忘了,尽管“用手机做笔记”者拿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不排除也有人在“摸鱼”。
而跳出此事框架,我们惊讶地发现,集体低头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今,这种现象竟也成为高规格讲座上的“常态”。我们对手机的高依赖度制造了多重场景的冲突,也映射出诸多问题,令人有所担忧。手机本身是社交的产物,但我们在社交场合乃至更广阔的公共场合,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人和手机的关系,需要认真长考。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15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生活原创】【学习园地】【爱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