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76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若有来生 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为何越来越差

新闻来源: 网易 于2024-04-22 13:39:47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华人族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可近年来,不少新加坡年轻一代华人对自己的华人认同感日渐不强,甚至有人表示“如果来生重来,绝对不再做华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为何会越来越差?


新加坡华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大批华人“下南洋”后的后裔。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华人通过海路来到东南亚一带做生意。到了16-18世纪,随着郑成功起事失败后大量南明遗民的南迁,以及鸦片战争后国内战乱不断,更有大量华人远渡南洋抵达新加坡。

这些早期移民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他们由于在异国他乡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园。他们多半聚居在新加坡各处,组成不同的同乡会馆团体,互相关爱扶持,这就是新加坡早期华人社区的雏形。



新加坡独立建国之初,以野猫为首的执政党实行亲华政策,推广华文教育,以争取华人群众的支持。随着新加坡壮大和政权的稳固,执政党逐渐转向强调公民认同和弱化华人身份认同。英语取代华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公立学校华文课减少,华人文化活动受到一些限制。

新加坡政府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全新的“新加坡人”身份认同,摒弃原有的华人或马来人等种族认同,实现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这种“去华人化”的政策虽有利国家认同的形成,但长期下来也产生一定影响。



如今新加坡年轻一代即便有华裔血统,但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觉认同更多的是新加坡公民这个身份。相对于华人这个概念,“新加坡人”对他们来说更深远。加上经济繁荣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年轻人与祖国中国的文化渊源感也越来越薄弱。

他们甚至会质疑或者否定自己的华人血统,直接说“如果来生,绝不会选择做华人”。当然,这并非说新加坡年轻一代不再关心中国,但华人这个身份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与老一辈已有区别。他们更趋向于以一个现代化、全球视野的方式理解自己与中国的渊源关系。



这与新加坡多年来推行的“新加坡人首”政策也并不冲突。但从一个更长远的文化传承层面看,新加坡华人作为一个重要族群,如果华人认同完全丧失,将损害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重文化的国家,应该恰当平衡各个族裔的认同感,既重视公民身份认同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保留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政府不应以强硬手段扼杀某一族群的文化,也不要强求民众必须选择“这或那”的认同。不同文化可以很好地并存与融合。



新加坡华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区,应发挥更多正面作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趣味,吸引年轻一代能以开放和自豪态度理解自己的渊源。要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况,不强求必须“爱国”或“怀乡”,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只有彼此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能在新加坡这里长久共生。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人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诠释。不少资深学者指出,华人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排他或与国家认同决裂。一个人同时兼具多个认同层面,比如新加坡公民身份,华人文化认同,以及作为个体的独立思考,并不冲突。



也有人指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华人认同的内涵本身也在扩大和升华,强调共同体的精神与集体记忆,而不是肤色或血统。这更能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按自己的心理反应与之产生认同。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下降,原因复杂。

一方面是长期去华人化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时代变迁和年轻人的心理特征有关。但无论如何,弘扬优秀文化并不等于毁弃别的认同。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未来应重在促进各文化的包容与交流,让不同认同得以并驾齐驱,而不是以强硬手段扼杀某一群体的文化自信。这将有利新加坡社会的长远和谐发展。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2)
76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文化长廊】【奇珍异宝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