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瑛 李成蔭 / 報導
2024/ 11/ 20 10:21

後天失明者占逾7成 台灣定向行動訓練風氣不足

台灣5萬5千名視障者中,逾7成是後天因意外或疾病失明所致,超過55%視障者是逾65歲族群,多數人沒受過正規的定向訓練,影響自立及自信。

 

中華視障聯盟副秘書長蔡再相說,後天失明者常會將自己封閉住,是否願意接受定向訓練,是很重要的轉折,台灣早年定向訓練師資及資源不足,近年師資及學習據點增多,但訓練風氣仍不盛,視障者其實可善用殘餘的感官能力,透過定向訓練,就能走出封閉、幽暗世界,美國定向訓練機制很成熟,值得台灣借鏡。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生活重建組社工高湘宜另個身分是定向行動訓練員,她說,每一位視障者歷程不同,中途失明者平均沉潛8年才能完全走出打擊,進而重建生活,不少視障者排斥拿白手杖,他們認為,拿白手杖一眼看出是視障者,有人覺得難為情,或害怕異樣眼光。

 

高湘宜說,有視障者態度積極,得知視力逐漸惡化,便主動尋求資源,及早學習定向行動訓練,也有視障者失明20年後,因為家人漸漸年邁難以陪伴或接送,才有學習定向訓練動機。

 

高湘宜指出,定向行動訓練是協助視障者建構環境地圖,熟悉出家門到上班地點之間路徑等,除掌握方向感,也學習透過白手杖感受地板材質變化、聽聲辨位等,包括從聽車流聲、街頭油煙味等,感受環境變化及目的地位置。

 

38歲視障者張晉豪是台中人,北上就讀文化大學後,便留在台北發展,目前是盲人重建院的電腦老師。他坦言,北部大眾運輸發達、工作機會較多,是他離鄉背井的考量,台中家人支持也能體諒,知道他如果回到台中,出門不像北部便利,恐怕會變得很宅。

 

張晉豪身旁陸續換過3隻導盲犬,他說,視障者須具備心理地圖、定向能力,告訴導盲犬哪裡要轉彎或直走,導盲犬在路程中會避開障礙物和尋找目標物,一起合作到達目的地。

 

張晉豪最近準備從新北板橋搬家到新莊區,指導員帶他與導盲犬反覆訓練上班地點與住家之間路線,張晉豪說,遇到轉換環境,要重新建構心理地圖,這是定向訓練很重要環節。

 

惠光導盲犬學校副秘書長彭筱涵說,定向行動訓練是視障者生活必要技能,不論是持白手杖或有導盲犬陪同,視障者必須先有定向行動能力,才能更有信心邁出家門,每一步都走得安穩。

 

對於台灣定向訓練風氣,彭筱涵說,會積極學習定向訓練者,通常是有常出門需求的視障者,例如要上學、上班,北部學習定向訓練據點比中南部多,視障者學定向訓練有補助幾乎不用花費,重點在個人學習動能是否夠強。

潘思亮:台灣觀光的定位應更明確影/一路好走! 台鐵司機員猝死搭專列回家 同事列隊淚送影/環團指不該被少數縣市拖延 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影/海外牙醫師家長提告衛福部 與本土小牙醫爆口角影/視障者行的正義還差一哩路 直擊導盲行穿線亂象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