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人事任命又有爭議 洪申翰接勞長 黨內示警恐翻船

川普2.0政策方向衝擊市場 日圓匯率還能再見甜甜價?

睡機場不再痛苦 全球10大對轉機、誤點乘客最友善機場一次看

守住全球升溫1.5度 每年須移除最高90億噸二氧化碳

英國牛津大學團隊於台灣時間6月5日凌晨發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報告,報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須要從大氣中移除70至90億噸二氧化碳,才可能實現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本報資料照
英國牛津大學團隊於台灣時間6月5日凌晨發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報告,報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須要從大氣中移除70至90億噸二氧化碳,才可能實現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本報資料照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引用英國牛津大學團隊於台灣時間6月5日凌晨發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報告,報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須要從大氣中移除70至90億噸二氧化碳,才可能實現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研究團隊認為,二氧化碳移除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第二次全球碳移除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從大氣中移除的二氧化碳僅約20億噸,且絕大部分來自植林等傳統方法,新型態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法(生物炭、增強岩石風化、直接空氣捕捉、生質能源、碳捕捉與封存等)僅佔總移除量不到0.1%,約130萬噸。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政府政策和大規模的移除方法,對新型二氧化碳除技術的投資不足,即便有些二氧化碳移除企業雄心勃勃,想推廣二氧化碳移除技術,使其成為守住攝氏1.5度的重要工具,但可信度不足。並呼籲各國政府應該實施增加碳移除的政策,並開發更好的監測與驗證系統。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表示,在各式新型態的二氧化碳移除技術中,目前較成熟的是直接空氣捕捉技術,但目前礙於法規尚無法封存,其他移除技術大多都在規畫及研發階段,即便是較成熟的技術,目前在台灣也還不是可以大規模應用的技術,多數是以小規模試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灣對於新型態移除技術的法規尚未制定完成,讓從業者無所適從。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蔡呈奇以生物炭為例,生物炭是將生物質,例如木材、樹葉、農業廢棄物、禽畜糞便等,以無氧或極少氧氣的方式熱裂解之後的產物,二氧化碳會改以惰性碳的形式封存,減低被微生物大量與快速分解的機會,但台灣目前沒有立法規範生物炭的製程方法,以及不同成分生物炭的施用安全性。而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的目的,應該著重在提升土壤的品質與作物生長的面向,其次才是碳儲存,否則恐造成良田退化,嚴重影響作物品質與產量,甚至影響食品安全。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王珮玲表示,新型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在台灣大多還處於小型的實驗規模,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有較強的政府投資力道,推動各種新型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的發展運用,並已逐步邁入展示技術成果的階段,趨近商業化的規模。而在各項新型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中,生質能源碳捕捉與地質封存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容易引進國際技術與經驗,台灣亦有潛在合適的碳封存場域,但在台灣地質碳封存仍有疑慮,需要精密的地下地質調查,才能精算可儲存量和釐清風險。

團隊 宜蘭大學 廢棄物

延伸閱讀

第2次全球碳移除報告發布 學者:欲發展新型態減碳技術 受限於這兩點

嘉義166縣道地質不穩多次坍方 76K大面積山崩仍待搶通

潮境公園土石崩落 地質專家:岩石風化和大雨所致

改口宣布送分!教甄考題爆爭議未釋疑惹議 北市教育局回應了

相關新聞

入冬首波冷氣團周三襲台 氣象署:冷到周六 不排除第二波緊接而來

入冬首波冷氣團即將影響台灣,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周三大陸冷氣團南下,周三至周五清晨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低溫...

入冬第1波冷氣團要來了!這天氣溫持續往下 恐凍到12月初

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將近1周,終於有要稍微減弱的趨勢,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不過今天...

機場禁多元計程車載客 法令不便民

現行法令規定高雄、松山、桃園三座國際機場只准排班計程車載客,禁止空計程車進入及攬客,航警局近日在高雄國際機場加強取締非排...

台南搖不停!繼20:40規模5.4地震 晚間已7餘震

台南地震餘震不斷,今天晚間20時40分先是發生規模5.4地震,截至晚間10時35分已有7起餘震...

震不停!22:23台南再發生規模4.6地震 最大震度4級

台南地區晚間餘震不斷,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晚間22時23分台南再發生規模4.6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在台南市政府北方 ...

連3震!台南麻豆20:43又發生規模3.5、4.3地震

台南今天晚間8時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時隔3分鐘,晚間8時43分又連續發生規模3.5、4.3地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