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八八會館郭哲敏1億元交保翻盤 與共犯遭當庭上銬延押2月

馬龍抵中山女中親切揮手打招呼 對台印象有「春暖花開」的感覺

12強賽/冠軍獎盃如何處置?會長蔡其昌回應了:會巡迴展出

高教深耕113年經費出爐 台大獲加碼、擁25.9億全台最多

教育部公布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113年補助各大學核定結果,台大獲核定25.9億,為全台最高。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公布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113年補助各大學核定結果,台大獲核定25.9億,為全台最高。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公布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113年補助各大學核定結果,龍頭國立台灣大學獲核定25.9億,為全台最高,較第二名國立成功大學14.7億多出逾10億元。台大也較去年核定經費再增1.3億,教育部高教司表示,台大近年致力推動未來大學等彈性學制方案,希望台大將經驗分享給其他大專校院,因而核定經費再增加,鼓勵其推廣。

教育部於107年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幫助學校提升校務發展並提升國際競爭力。高教深耕計畫以5年為1期,也是國內最大一筆競爭型補助計畫。

112年起計畫進入第二期第一階段,教育部高教司代理司長梁學政表示,112年開始新的第二期計畫,第一階段為112年至113年,今年總經費為185.6億,較去年再增加。

根據教育部資訊,今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經費仍以台大擁25.9億仍是全台最高,第二名則為成大約14.7億,第三名為陽明交大13.6億、第四名清大12.6億;國立技專校院中則以台科大4.3億最多,其次為高科大4億。

教育部資訊也指出,私立大學中以北醫大核定經費2.7億最多,以理工科為主的私立大學中原、逢甲大學兩者約為1.5億;其他老牌私立大學如東海、淡江、輔大等則為1.1億至1億左右,私立技專中則是正修科大獲得2.4億最多。

梁學政說明,台大近年推動未來大學等彈性學制,教育部也希望台大能將推動經驗擴散出去,提供他校參考。為此,教育部考量台大在推動國際化、彈性學制等成果,今年再增加其高教深耕核定經費。

梁學政也說,今年底教育部會陸續訪視,了解大專校院推廣跨領域、自主學習、產學合作等成果,作為第二期第二階段經費核定參考,也希望明年總經費可再增為190億。

另外,今年7月底將有數間大專校院退場停辦,其中如環球科大等仍獲核定40萬經費。梁學政說,高教深耕計畫和過去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不同,如過去教學卓越計畫僅6成學校能獲得,高教深耕計畫則是學校都能獲核定,又即便是要退場的專輔學校也還是有學生要照顧,因此還是給予基本補助至其退場。

台大 教育部 高教深耕計畫

延伸閱讀

教育部推「青志季」 鼓勵學子暑假投入志願服務

嘉市社大續租大同技術學院有變數 大同校產用途縣市分攤財務曝

高中泳池鋒利割腳沒錢修 陳學聖:善用統計系統編預算

教育部徵求境外生接待家庭 促跨文化交流體驗

相關新聞

跨領域學士學程 8校下學期試辦

教育部推「跨領域學士學位」試辦計畫,共有八所大學參與,大學生將可選擇跨學科課程,設計自己的專屬跨領域學士學位。預計自一一...

與清大整併成定局!中華大學校長公布「給全校同學的一封信」

清華大學2016年合併新竹教育大學後,將再整併私立中華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不過,兩校整併消息一出,造成師生議論,對此,...

考上台大卻被逼「當波波接家業」 醫二代心累:台灣農業社會的遺緒

近日波波醫師爭議延燒,一名男網友表示,高中畢業後,因為考上台大非醫學相關科系,每年都被開業的醫師父母問說要不要去當波波,再回台接家業,讓他相當無奈,直言「這某種程度上是台灣農業社會的遺緒吧!相信家戶集體生產是製造價值的最佳解」,引發討論。

學店畢業要讀研究所嗎?她坦言落後一大截 網鼓勵:有想法就行動

大學畢業後,除了直接進入職場外,有些人會選擇就讀研究所增強自身的學歷。一名女網友發文詢問,她大學就讀私立科大,有想要繼續升學的想法,但並不清楚念了研究所是否對未來真的有幫助,因此詢問網友們的意見。

教部推新型專班招生不如預期 資格再放寬

教育部為吸引國際生來台推出「新型專班」,以STEM、金融、半導體領域為主,但本報日前報導,招生情況不如預期。新型專班明年...

頂大文組沒用處?她夢碎嘆求職「重理輕文」:乾脆躺平過一生

頂尖大學也淪為躺平族?一名女網友在Dcard表示自己唸的是頂大一類組,從小成績名列前茅,如今卻發現求職市場「重理輕文」,還有居高不下的房價和不如預期的職涯待遇,種種現實打擊讓她夢碎,大嘆「不婚不生,躺平一生,含笑往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