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嗑高蛋白增肌?你正在讓你的腎臟過勞死

【文/簡嘉佑;圖片/Shutterstock】
在健身房裡,徐先生把胸推訓練機的重量調整到50公斤,坐在器材上,仔細檢視身體姿勢,確保發力部位都在胸肌上,一週健身4到5次,搭配上一旁的高蛋白飲,就是為了參加明年的健美比賽。
75公斤的他每天攝取150公克的蛋白質,從早餐的雞胸肉飯糰加豆漿、中餐吃自助餐加雞蛋,加上晚餐的健康餐盒,每餐都會計算蛋白質的份量,不足的部分都靠蛋白粉來補充,因為蛋白質是增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然而,徐先生朝著健美目標邁進的飲食習慣,在醫師與營養師眼中卻是傷腎之舉。
長期高蛋白飲食,像找腎臟麻煩
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成人體重每公斤1.1公克,70歲以上的老人因為要預防肌少症,每公斤建議攝取1.2公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珮蓉進一步說,只要超過每日攝取量超過每公斤1.5公克就屬於高蛋白飲食。
「除非是健身族群才需要吃到每公斤1.6到1.8公克,至多吃到每公斤2.2公克以上,但那要在營養師的監督下,為了超高強度的健美訓練才會吃到這個量,」她更指出,蛋白質攝取過量對腎臟、肝臟與整個身體都是負擔。
以正在健身的徐先生為例,他最多應該只要吃135克,就是少吃3/4杓蛋白粉。
其實,《美國腎臟學會期刊》2020年的研究就指出,無論民眾腎功能受損與否,高蛋白飲食都會使腎功能惡化,長期的高蛋白飲食還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
「站在腎臟保健的立場,當然不鼓勵高蛋白飲食,」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解釋,進行高蛋白飲食,身體就需要透過腎絲球將廢物排泄出去,自然會導致腎絲球內高壓上升,並影響腎臟功能。
「就像一天到晚給腎臟找麻煩,給他很多垃圾丟,負擔自然會愈變愈大,」資深營養師黃翠華如此形容高蛋白飲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趙玉雯更提到,只要是患有一般慢性腎臟疾病、腎絲球過濾率不足、腎臟出現纖維化等狀況的患者,一律都不建議高蛋白飲食,也顯見高蛋白飲食對於腎臟的危害。
發現身體不對勁,已經來不及了
高蛋白飲食造成腎臟的沉重負擔,但令人畏懼的是,當腎臟過載時,卻比想像中更沉默。
邱怡文表示,慢性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近6成病友發現已是腎功能受損且不可逆的第三期,若此時還未介入治療,15年內可能惡化至洗腎的程度。
陳珮蓉則擔憂,腎臟的代償能力很好,能自行調適,有時候健檢也不一定能查出異常,所以從測不到數值變化到腎功能損傷之間,有很大一段空窗期,「這很麻煩,民眾就算吃過高的蛋白質,身體都會盡量處理,一旦到代謝不掉,身體出現變化時,其實腎就已經壞了。」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於2017年到2020年期間,普查台灣各性別、各年齡層的民眾,其實所有族群的蛋白質平均攝取量都高於建議量。
50公斤的陳珮蓉以自身舉例,一份雞腿便當的蛋白質含量就大約30公克,一天吃兩餐就達到蛋白質標準了,如果還額外喝蛋白粉,其實一下子就超標了。
均衡飲食,澱粉和脂肪也不能缺少
營養師與醫師們也都提到,除非是運動與健美族群,為了追求肌肉生長,能適度進行高蛋白飲食,但要怎麼做,才能讓傷腎的風險最小化?
策略一:均衡飲食,不只偏重蛋白質
「蛋白質就像是身體組織的原料,澱粉與脂肪就像是工人,不能偏廢,」黃翠華強調,補充蛋白質同時,也要補充其他營養素,否則身體僅能代謝蛋白質,就會產生更多的含氮廢物,造成腎臟的負擔。
她舉例說,正常民眾在運動後,可以選擇喝高纖豆漿,補充約14公克的蛋白質,配上有膳食纖維與糖類的烤地瓜,健身族群則可換成特濃豆漿,增加蛋白質的補充量。
策略二:運動後再喝蛋白質,減少傷腎風險
趙玉雯建議,因為運動會加速蛋白質分解,適合在運動後補充營養,促進肌肉生長,也能減少腎臟負擔,所以健身的族群可以改變一天蛋白質的配比,「像是如果下午運動的人,早餐跟午餐就減少蛋白質,分配到運動後的晚餐再補充蛋白質。」
策略三:腎功能不好,選擇植物性蛋白質
邱怡文表示,蛋白質裡面含有磷,當民眾腎功能不好的時候,體內的磷就會排不出去,造成心臟、血管與骨骼的異常,「而植物性蛋白質的磷含量比較低、也比較容易排出身體,所以更適合腎臟功能已經不好的民眾。」
健身風氣興起,也帶動高蛋白飲食的熱潮,但不正確攝取卻有著傷腎的風險,一般民眾不應隨意跟風,均衡飲食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延伸閱讀】
獨家軌跡圖》拆解中國「準戰爭行為」 4招蠶食海空網,為何我們無感又無力
每月生活費不到2萬、不向子女拿錢 76歲獨居的她,卻活得比多數人精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