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大醫院鷹架倒塌釀1移工失聯 承包商凌晨找到人...已死亡

方濟各腦中風釀心臟衰竭亡!梵蒂岡曝光遺囑 要求銘文只刻1行字

教宗方濟各:熱愛足球的阿根廷人,與黑歷史的悔恨

高現金殖利率不好嗎?台灣公司為何比美國不值錢?

王建棟攝
王建棟攝

【文/盧沛樺;圖片/王建棟攝】

對永進機械三代、總經理陳伯佳而言,接班20多年來,近5年變革的迫切感如泰山壓頂。

陳伯佳的另個身分是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3年前接任,是最年輕的理事長。「跟10年前相比,出口值現在只剩下一半,」他感嘆。

產業典範轉移、中國扶植本土供應鏈,加上日商競爭,中小企業佔多數的台灣工具機產業,陷入苦戰。陳伯佳分析,傳統燃油車金屬零件多,養活了不少台廠,但如今中國電動車崛起,且有意識地拉拔本土供應鏈,即使在中國有設廠的台商,也面臨邊緣化危機。

台廠想轉型突圍,但長期仰賴代理商,無法掌握終端客戶,只能任由代理商把台灣工具機,與印度、中國、韓國、日本產品比價。

陳伯佳深知「規模」是產業硬傷,沒有規模,養不起國際通路,就只能繼續依賴代理商。但如何讓所有會員有共識做聯盟、甚至整併,他只能從觀念開始改起。

這個2007年成立的公會,去年底才組了Line群組,分享國內外廠商的最佳實務,還開了系列課程,「重點是讓大家知道需要改變,不然真的會死掉。」

台美企業估值差1.7倍

工具機業不是特例。PwC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新調查,超過七成台灣企業主認為,如果公司不轉型,持續按照傳統模式營運,會活不過10年,比例遠高於全球企業主,而且這個危機感一年比一年高。

不安其來有自。《天下》獨家取得麥肯錫最新報告顯示,即使這幾年台股在全球漲幅名列前茅,但投資人給台灣企業股價對應獲利的估值,遠比美國企業低,仍抱持不信任。

天下雜誌提供
天下雜誌提供

「估值」的高低,是投資人看企業前景的櫥窗。如果投資人看好企業的經營能力與所屬產業,覺得未來獲利會穩定成長,就願意付出較高的資金買其股票。

對企業而言,如果估值高,表示一旦企業需要擴充,增資發行新股,可以拿到較多的錢,形成正向循環。這就是為什麼國際間常用「估值」來衡量經營者的表現。

麥肯錫鎖定市值5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在過去12年間,台美企業估值差異最大的時間點是2021年,那是台股上一波高點。

而去年,台股再創下新高,成為全球漲幅第三高的股市,但台美企業估值差距,卻拉大到1.7倍。

天下雜誌提供
天下雜誌提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球爭相拉攏台灣半導體業,但台美半導體業估值差距竟逐年擴大。

也就是說,就算台美半導體業都幫股東賺了一塊錢,但股東願意花17元買美股企業,卻只願花9元投資台股,台灣公司就是不如美國公司值錢。

在美國總統川普聯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於白宮宣布擴大投資的時刻,這個結果格外令人感到困惑。

原因是,台灣是地表最危險的地方,地緣政治帶來的「台灣折價」(Taiwan Discount)嗎?

為了理解台灣企業被低估的原因,麥肯錫運用統計學上的「迴歸分析」,看企業規模、所屬產業、企業績效、台灣折價等因素,哪個影響較大。「在台灣上市僅有0至1%的解釋力,」該份報告的主要撰寫人,麥肯錫台灣區新任總經理朱名武強調。

台灣沒折價,是老闆太保守

研究顯示,最能解釋台灣企業估值較低的關鍵理由是「企業績效」,包含成長、利潤率、投入資本報酬率。

在價值鏈上,台灣長期固守在利潤率、資本周轉率較低的製造代工,投入大量資本,沒有掌握輕資本的品牌、通路等較高附加價值活動。

加上,比美國企業發更高比例的現金股利,剩下的錢,閒置帳上,發動併購的頻率遠較美國、歐洲國家低。

台灣企業專注本業,但固守資本密集的製造。以半導體為例,台灣以晶圓代工業務為主,但美國則較多半導體設計公司,少了大量蓋生產廠房的資本負擔。

台灣企業在本業穩扎穩打,閒置資金多,使台股成為一個不訴求成長,卻訴求高現金殖利率的市場。

公司明訂發股利,國外少見

以科技業為例,台積、廣達、鴻海過去5年的股利發放率中位數為50%,也就是說,賺的錢五成要分掉。但美國高速成長企業,如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Meta,幾乎不發股利,把錢拿去再投資於成長與創新。

天下雜誌提供
天下雜誌提供

「台灣企業特別重視股利發放,是歐美的1.5倍、日本的1.3倍,」麥肯錫報告寫道,「長期而言,這可能會限制公司投資創造價值的機會。」

報告執筆人之一、麥肯錫台灣副董事合夥人陳妍穎觀察,攤開許多台灣大企業的股東名冊,即使是外資,「長久以來,前10大可能有5到8個是領股息的投資人,」她說。

多位資本市場人士提及,台股以中小企業為主,許多創業家族靠股利為生,因此發放股利在所難免。

但陳妍穎直言,把股利政策明訂在公司章程上,國外其實很少見,這代表,國外企業可按照未來的需求,更靈活地運用獲利。她主張,台灣可透過股東會調整章程內容,至少拿掉明訂多少比例的盈餘分配在現金股利,讓股利政策有更大的彈性。

川普恐讓低毛利生意撐不下去

「這幾年愈來愈多客戶問,未來5到10年,公司該如何成長?」朱名武深有感受。

近因,當然是川普上任。

「(川普重返白宮)加速產業的淘汰賽,」富邦金控資深經濟學家羅瑋認為。

自川普第一任期掀開序幕,深度鑲嵌且高度受惠貿易分工的台廠,已感受到營運成本節節攀升。如今再加上關稅,台灣產業低利潤,關稅一提高,很容易把毛利吃掉,變成賠錢生意,「撐不下去的人,就會黯然退出市場。」

「產品生命週期變短,持續投資的企業會建立更強的競爭優勢,新進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追上,」朱名武認為,現在正是台灣企業需要全新思維的時刻。

他舉例,以前傳統車廠一部車可賣5至7年,但現在中國電動車賣不超過1年;晶片亦然,從過去2到3年的週期,AI晶片出現後,只剩下6個月。

要讓自己變得更值錢,持續投資、發展全新優勢是關鍵。

讓自己變值錢的三大法則

朱名武建議,企業可以重新檢視資源配置,聚焦高利潤市場。

麥肯錫分析過去20年全球數千家企業的成長模式,歸納出推動企業成長的三大要素:併購、提升市佔、選擇正確的產業,其中,選對產業最重要。

「企業經營者往往花八成以上的時間放在提升市佔、有效銷售、擊敗競爭對手,但真正決定企業能否長期成長,其實是選對戰場,」朱名武說,「若一家企業進入一個好產業,即使競爭力一般,仍然可能比在壞產業中的強者表現更好。」

麥肯錫台灣區總經理朱名武認為,企業要持續成長,選對戰場很重要。 邱劍英攝
麥肯錫台灣區總經理朱名武認為,企業要持續成長,選對戰場很重要。 邱劍英攝

其次是速度。回台灣6年,他發現大多數台灣企業雖會推出新產品、開發新客戶或導入新技術,但仍在原本的產業中競爭,甚少跨出全新的產業。

投入新產品,為求謹慎,常常先投少量資金測試市場、觀察成效,再逐步擴大,但「現在有更多企業在做相同的事,當台灣企業試圖進入一個新市場,該市場既有競爭者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優勢,其他競爭對手也會快速跟進,若台灣企業還在試水溫,可能還沒站穩就被市場淘汰,」朱名武解釋。

他建議,企業制訂進入新領域的策略時,必須謹記:設定明確的成長目標,且目標要夠大,因為目標太小,只要執行力夠強就能達成,無須重大轉型。

其次,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保在新賽道發揮優勢。

最後,企業要有足夠的勇氣與資源,才能在投入轉型的過程,擊退內部傾向維持現狀的阻力。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若不透過併購來擴展新業務,挑戰會愈來愈大,」朱名武示警。

對於有意從事併購的企業,麥肯錫的心法是:有系統地併購。比起每隔幾年才進行一次大併購,或一年內進行十幾筆小型併購,更好的做法是,每年進行多次併購,且每筆交易規模介於小型至中型之間。因為這些交易的規模足以產生影響,但又不會讓企業承擔過多風險。

危機即轉機,雖老掉牙,卻是台灣產業處境當前最佳寫照。

【延伸閱讀】

獨家軌跡圖》拆解中國「準戰爭行為」 4招蠶食海空網,為何我們無感又無力

成功人士不會到處聲張的10件事

每月生活費不到2萬、不向子女拿錢 76歲獨居的她,卻活得比多數人精彩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9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全美跨教派牧師 為川普施政祝福

白宮發備忘錄 要求制止對聯邦興訟 逼律師收手

川普4月2日要祭對等關稅 北京智庫:反而對中國有利

馬斯克裁員惹眾怒、電動車技術給陸遭反噬!特斯拉股價跌到川普都「心軟」開特例...

相關新聞

中國不玩關稅數字遊戲 卻密謀推倒美債?

美中貿易戰的規模令許多交易員措手不及,不僅引發全球股市的拋售潮,也波及美國國債市場。

川普關稅戰背後 一場不只是經濟的貿易衝突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價目表,對台灣的稅率高達32%,令許多人驚訝的是,即使台積電上月已宣布對美國高達1600億美元的投資,台灣得到的關稅卻仍高於日韓。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川普權力再大 比不上全球消費者

川普政治談判宛如直播秀,素人政治家擺脫過往外交禮節,也不同於傳統的嚴謹談判,因此更增加了世局的複雜性。

巨大、美利達、達方怎麼打E-bike賽局?有哪些電動自行車產品?

電動自行車在台北自行車展一字排開,昔日電子代工大廠、科技巨頭早已搶進E-bike賽局,產業的未來走向哪裡?

觀光客暴增、每人平均在日本花5萬 若日幣走強會怎樣?

便宜的日圓對日本觀光成長與GDP貢獻很大,但如果日圓變得強勢,會怎麼樣?專家預期日圓什麼時候會變強?

大學海外聯招人數創新低 馬來西亞、香港僑生為何不愛來台了?

海外聯招報名人數直直落,香港和馬來西亞僑生來台數量陡降,為什麼疫情過後還是沒學生來?香港有政治因素,但馬來西亞的原因更難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