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做好倉儲物流配套 爭取舉辦重要展覽 擴本港藝術品交易優勢 建完整生態圈

2024-11-13 13:50

港府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生態圈。
港府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生態圈。

香港穩守全球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港府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的交易生態圈。有收藏家指,本地藝術品交易市場一直蓬勃,過去10年更處「黃金時期」,國際藝術展覽頻繁,吸引全球知名拍賣行落戶,藝術品融資亦見普及。要錦上添花,有專家認為,政府應多着墨後期的配套,如做好藏品倉儲、物流及學術支援,更要成為聯繫人,進一步與業界溝通,並可考慮舉辦雙年展,向外界展示本地藝術新高度。 

香港藝術品交易市場一直蓬勃發展,參考政府統計處數據,過去5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每年貿易總額,介乎約336億至1.055兆港元不等,成績驕人(見表)。

香港每年皆舉辦多個藝術展覽,如上月初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香港每年皆舉辦多個藝術展覽,如上月初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資深藝術收藏家、藝術家及建築師林偉而(William Lim)形容,過去10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圈處於「黃金時期」。他憶述,千禧年前後已有很多大型拍賣行落戶香港,初期以買賣古董和水墨畫為主,後來引入及拍賣當代藝術,更有多間國際畫廊進駐。近年,許多世界級拍賣行把亞洲總部設於香港,藝術展覽亦漸趨流行,他形容,藝術圈交流全年不間斷,香港的藝術氛圍更是亞洲「一哥」。

「其他亞洲地區難做到融資」

另一收藏家也說,以往藝術品融資尚未普及,若然要以貴價藏品做抵押,該藏品必定要有妥善的藝術品倉儲,但時至今日,他聽聞有外資銀行已允許收藏家把藏品放在家中作抵押,「其他亞洲地區都較難做到藝術品融資,香港做得到,足證做得不錯。」

許多東南亞地區盼跟香港爭奪藝術界話語權。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生態圈,以及建立高端私人藝術藏品儲存、修復和展覽設施。有業界人士直言,香港藝術圈存有隱憂,如稅務優惠是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卻無法帶動企業收藏,長遠必須拆局。

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指,很多名人喜歡把藝術品收藏在瑞士,除了因該國有稅務優惠,更有免稅倉作展示,但香港本身已經免稅,「還有甚麼比免稅更吸引的政策和法律?」據他留意,西方博物館和企業收藏興盛,正因該些國家徵收重稅,但參與藝術文化活動都可以扣稅,「比低稅還要吸引。」

此外,政府稱會聯同機管局擴大「機場城市」規模,當中新項目包括構建藝術產業生態圈。黑國強直言,官方事前或未徹底諮詢業界,因世界知名的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德,春秋兩季都固定在會展做拍賣,並長年做私人洽購,兩者今年先後落戶中環,而另一拍賣行富藝斯則位於西九文化區。據他所知,以上拍賣行已簽訂10年或以上的長約,如何吸引他們在5年後移師機場,將是難題。

資名藝術收藏家林偉而形容,過去10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圈處於「黃金時期」。
資名藝術收藏家林偉而形容,過去10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圈處於「黃金時期」。

吸引拍賣行移師機場成難題

他又指,藝術文化市場有固定模式,現時中上環有悠久的藝術文化氣氛,當代藝術界更延伸至西環、西營盤及黃竹坑一帶,但機場位置偏遠,亦欠藝術形象和氛圍,「在偏遠地方多開一個生態圈,該如何保持它的效益?」他補充,現時市場環境不佳,難以說服藝術家去新的生態圈。

此外,瀚明藝廊總監劉旆杝認為,「完整」生態圈應包括很多範疇,如儲存、保險、法律、策展、藝術空間、物流與交易等,背後更要有學術支援。她假設,香港博物館日後有機會跟外國博物館作藝術品合展,除了保險、儲存和物流等安排,必須有學術團隊支持,研究如何使兩地館藏一同展出,「生態就是環環相扣。」

林偉而指,現時藝術圈的前期生態已頗完善,政府應多着墨後期的配套,例如建設專門替外國收藏家妥善保存藝術品的地方,「較少有完全為藝術品而設的倉庫,不只需要空間,保安和消防上也要達到國際級標準。」他相信,屆時收藏家會恆常訪港,故倉庫要建設得更高品質,「可以做鑑賞,甚至可以邀請朋友來參觀。」

然而,「藝非凡」藝術投資及發展創辦人余一樂擔心,藝術品收藏某程度上是「高度保密」,收藏家不會刻意公開藏品數目和交易額,或不想把藝術品收藏在官方設立的倉庫中。他又指,收藏藝術品的地方有高度要求,不建議政府把儲存的重任「揹上身」。有收藏家同意指,現時藝術品交易圈運作暢順,傾向業界自由發展,「不干涉或也是一個好策略。」

繼瑞士、美國和香港後,巴黎今年首次舉行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繼瑞士、美國和香港後,巴黎今年首次舉行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多辦展覽助小型畫廊向上流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林偉而建議,香港可以爭取舉辦學術性展覽,如仿效意大利威尼斯舉辦香港藝術雙年展,「如果香港都有一個國際轟動的展覽,整個生態好完美。」但他直言,策展團隊必定要是專業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譚偉平同意指,若然香港舉辦到重要藝術展覽,能帶動商業發展,提高藝術地位和話語權,「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策展人和旅客都會來港交流,長遠地建立香港的藝術地位。」齊亮畫廊創辦人鍾臻智亦言,舉辦更多展覽及拍賣會,能助新晉藝術家及小型畫廊向上流動。

劉旆杝認為,政府應牽頭領導,在政策上支持整個行業,成為聯繫人,「如果政府支持藝術發展,業界也會慢慢發現商機,屆時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就會願意來港。」她直言,政府第一步要與業界溝通,了解當中的挑戰,才能對症下藥。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回覆指,文化區內擁有兩所世界級博物館和表演藝術設施,在策展、文物保護、修復和運送等範疇,均有經驗豐富的團隊;西九可充分發揮優越地理位置、國際網絡和綜合發展模式的獨特優勢,吸引海內外具規模的拍賣行、藝廊、投資及保險等專業機構進駐,「為香港建立全方位的藝術品交易產業鏈。」局方亦注重藝術人才培訓,並促進公眾參與和文化藝術交流,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近年M+博物館和故官博物館相繼落成,帶動香港藝術生態。
近年M+博物館和故官博物館相繼落成,帶動香港藝術生態。

成立交易鑑定系統 需學術支援運作 

有業內人士指,香港有足夠的鑑定專家,有條件成立交易鑑定系統或平台,但背後需要學術支援及討論後續運作。

有藝術品收藏家分享,由於拍賣行不會確證藏品的真偽,一眾買家都要靠自己的眼光,甚或聘請鑑定專家「帶路」,「中港都有很多專家,以鑑定古董為多,部分更是教授級數;如果真的要買藝術品,便邀請他們跟你一起去。」他直言,有些藏家不喜歡曝露身份,便委託專家代其到拍賣會買貨和鑑定,「這批專家一直存在,部分更開辦畫廊或古玩小店,不會『打開門口』做生意,但行內人一定認識他們。」

香港有足夠鑑定專家

瀚明藝廊總監劉旆杝亦說,香港有一班「老行尊」,絕對有資源成立鑑定平台。她指,專家除有豐富實戰經驗,也要有市場觸覺,以明式家具為例,上世紀80年代追捧紫檀家具,但現時市民的認知和審美有所改變,認為黃花梨家具才是潮流,「黃花梨的色澤較紫檀淺,更易融入現代室內設計。」她又說,每次拍賣會都有數百件珍品,顧問需緊貼市場,「選擇到買家想要,且受大眾追捧和認同的藝術品。」

劉強調,顧問工作難以獨立實行,若然成立平台,背後需要學術支援支撐,也要討論後續運作,才能可持續發展,「鑑定許多時充滿爭議,如何化解爭議,都是操作上要考慮的問題。」

黑氏古玩第二代繼承人黑國強指,藝術傳承並不容易,正努力求變。
黑氏古玩第二代繼承人黑國強指,藝術傳承並不容易,正努力求變。

市場複雜多變 傳承藝術有壓力

藝術傳承並不容易,有古玩店繼承人坦言甚有壓力,正努力不斷求變。

黑氏古玩第二代繼承人黑國強直言,現時講求傳統文化與傳承,壓力頗大,「眼見有傳承的同業當中,大多到第二代或第三代已經開始沒落。」他指,上一代做生意十分簡單,一買一賣,客人上門,合眼緣就會買走,甚至連辦展覽會的概念都沒有,如今市場複雜多變,同業結業背後原因眾多,如沒有足夠的收藏做買賣,或者沒有用現代手法宣傳及作市場推廣,「全都是我們這一代繼承者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黑國強分身經營藝術博覽會,與時並進。他指,除要了解藏品、做資料搜集及深入研究,賣出重要藏品前更要做展覽和推廣,甚至要辦講座,「有好多工夫。」

記者:仇凱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