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3字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生成式AI對全球各產業營收增長有顯著影響,並且提升特定職業的自動化潛能,若能進一步結合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平台,有助開創更高效、更聯網和更智慧的製造新應用。
經濟日報將於11月20日舉辦「2024科技論壇-AI賦能 催動產業智慧升級」,林昭憲當天將以「AI大浪潮 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本論壇由中華電信、工研院、資策會、日月光集團、玉山銀行、凱基金控(2883)協辦。
林昭憲指出,「科技賦能,催動產業智慧升級」一直是工研院推動國內產業發展重要使命,今年再次發表《2035科技策略與藍圖》,旨在引領台灣未來科技發展,並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等四大應用領域。
分析四大應用領域的關鍵共通需求,鎖定發展人工智慧與資安、半導體晶片、通訊、智慧感測等四大智慧化致能技術,以此有效支持四大應用領域發展,搭配相關應用需求展現創新系統及應用服務價值,驅動相關產業發展,促發更多的應用可能。
其中,AI更是2035藍圖中,最主要的技術之一。發展方向包括運用生成式AI技術加速四大領域應用發展;減少AI模型訓練時間與資源需求,以達普惠AI;確保AI產品/系統符合國內外AI標準與規範且可被信賴;最後將強化AI模型的智財安全且其設計與應用符合社會責任。
所謂數位孿生又稱數位分身,是利用虛擬模型對映真實世界中的實體物件或流程,並透過即時資料連結與同步,實現雙向模擬和互動。
林昭憲並分享工研院在AI領域的成果,鑑於生成式AI已成科技重點,不僅在商業領域露頭角,更擴散到藝術與文化領域,工研院攜手知名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於國家音樂廳運用生成式AI技術打造華麗音景,帶來聽覺與視覺饗宴。
在智慧製造領域,工研院於8月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中,展出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這套系統結合AI生成自動組裝程序和高擬真虛實整合技術,能精準模仿板手組裝技師的操作動作,能靈活組裝超過120種手工具,不僅提高生產效率,並有效節省50%的治具成本。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