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今年55歲,距離退休年齡已經不遠,最近兩夫妻終於還清房貸,存款100多萬元,女兒還在唸大學,未來這筆存款將做為女兒到國外進修經費。 至於夫妻倆未來退休規劃,建興說,他跟老婆都有勞保、勞退,勞保部分大約各自都可月領1.8萬元,勞退因為2005年才上路,兩人勞退帳戶金額都不多。
將退休經濟來源全部賭在勞保,萬一勞保破產怎麼辦?建興倒是很有信心,他說,相信政府不會讓勞保破產,「如果破產,慘的不是只有我們一家」。
純英則是近60歲,房貸還未償還,先生工作也不穩,兩個孩子大學快畢業,家庭幾乎零存款,純英對於退休完全不敢想像。純英說,還好自己勞保年資已經快30年,還有十幾年勞退新制帳戶,退休就靠這個了。 不過,先生就沒她幸運,她說,先生一直工作不順利,勞保年資只有11年,勞退新制也只有數年,「未來搞不好只能靠我的退休金過活」。
根據勞動部2018年針對4,000名勞工進行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結果發現,在可複選情況下,勞工對自己退休金準備三大來源, 依序是「自己儲蓄」75.2%、「勞保老年給付」43.5%及「新制勞工退休金」57.2%,其中,年紀愈大,自己儲蓄比重愈來愈低,仰賴勞保與勞退則愈來愈高。 若是55-64歲,自己儲蓄60.4%,勞保老年給付提高到63.3%,新制勞退金44.4%。
整體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為子女奉養只有5.1%, 即使是55-64歲高齡者,由子女供應的比率也只有8.7%,可見國人退休已不再是養兒防老,而是寄託於國家退休制度。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說,不但民間調查顯示國人退休嚴重準備不足,即使是官方調查,無論從主計總處或勞動部調查都發現, 高齡者老年經濟安全的看法,對社會保險給付的期待與仰賴程度日深。 他說,尤其是所得愈低,因為沒有積蓄,多數只能寄望勞保、勞退退休金。
根據世界銀行等全球機構建議,退休金準備至少要維持退休前所得約六成,才能維持生活品質。然而,國人退休準備依賴甚深的勞保制度,卻在六年後就要破產。
勞保基金每三年精算一次,2018年的勞保基金財務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基金已於2018年支出大於收入,將於2026年破產,也就是說,勞保基金只剩六年大限。
「勞保破產問題從2012年被揭露到現在,至今沒有任何動靜,如果太晚做,或不做任何事,2026年破產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去年7月才退休的勞保局局長石發基,公務生涯40年都負責勞保業務的他,對勞保提出諸多建言,「勞保問題不盡快處理不行,這是很多勞工唯一的棺材本」。
辛炳隆說,如果多數國人不把自存退休金當做自己責任,退休生活重押在勞保與勞退,則勞保破產問題的嚴重性將遠大於各界的評估,一旦信心崩盤,會導致破產時間也會提早;「但不幸的是,大家依賴愈來愈深,勞保年金改革卻可能給付愈來愈少,政府如果不好好面對勞保財務問題,將出現國安危機」。
精算時間 | 設定勞保基金收益 | 潛藏負債 | 破產時間 |
---|---|---|---|
2012年 | 3% | 7.3兆元 | 2027年 |
2015年 | 3.5% | 8.9兆元 | 2027年 |
2018年 | 3.5% | 9.8兆元 | 2026年 |
勞保財務危機有多大?大家都知道,勞保繳費的人少,但請領的人數快速增加,是最大的危機,以下兩個數字是最好的說明:勞保2009年年金化後,第一年領年金的人才11.8萬人,到去年8月老年年金請領人數高達124.3多萬人,請領人數十年增加十倍,增速令人怵目驚心。
上路時每人平均請領金額1.3萬元,現在平均每人月領1.7萬元,「一個水池被大家拚命挖,怎麼可能還有水」?
政府啟動的年金改革,至今只針對公教人員, 已經引起滔天巨浪的反彈;面對族群更廣大的勞工族群,勞保條例修法,政府雖然也有提出,但至今只有方案,沒有行動。
勞保原本精算報告是自2018年起才會出現支出大於保費收入,結果卻在2017年提早出現入不敷出, 至今已經連續三年保險給付大於保費收入,近三年都有200億元以上的收支逆差,勞保入不敷出已成常態。
前勞保局長石發基說,勞保年金化後,被保險人人數只微幅成長,保費停滯,領給付的人卻不斷成長,這才是最大的危機。勞保繳費約1,040萬人,不會再增加了,但是領年金的人還會一直增加。一開始很多人在意,但後來沒人提了,大家以為沒有危機,其實像細菌吞食一樣,「總統不管是誰,情勢都非常嚴峻」,勞保條例必須立即啟動修法。
勞保財務真的2026年才破產嗎?還能再拖嗎?勞保專家學者都直言,勞保是超級核子彈,而且2024年或2025年就會炸開,蔡總統新任期一開始,就要馬上就要啟動修法,否則就是歷史罪人,對不起台灣人民。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郝充仁指出,從勞保最近二次精算結果可以看出,2015年精算結果是2027年破產,2018年精算結果是2026年破產,判斷2022年精算報告出爐結果,應是2025年破產,「等於這一任總統任期屆滿前就會爆炸」。
他強調,改革勞保年金是這一任總統的歷史任務,如果不做,就是對不起台灣人民,而且一定要520後就立刻啟動,半年後提出具體方案,立院半年完成,2021年或2022年開始執行,才能解決問題。
政府啟動的年金改革,至今只針對公教人員,已經引起滔天巨浪的反彈;面對族群更廣大的勞工族群,勞保條例修法,政府雖然也有提出,但至今只有方案,沒有行動,已經在立法院躺了三年,對於即將破產的勞保制度,且警訊已經浮上檯面,執政黨卻仍當作沒看到。
政府撥補 | 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 自施行日後每年撥補200億元。 |
|
費率調升 | 法定費率(含就業保險1%) | 現行費率為11%。 自施行日定為11%,每年調高0.5%,直到13%。 |
調升方式 | 如果之後精算基金不足以支應未來20年保險給付時,其後每年1月1日起應調高1%,最高至19%。 | |
影響 | 千萬勞工及57萬名雇主負擔大增。 | |
平均投保薪資期間採計 | 現制 | 採計最高60個月(五年)。 |
新制 | 自施行日後,每年增加12個月,直到180個月為止。 |
對於勞保年金改革,各界提出意見大多是多繳、少領、晚退。但是事隔多年,學者與專家看法已各有不同。
對於勞保應否少領,學者專家各有方案,但對於政府要負起撥補主要責任,則是口徑一致,認為「目前每年撥補200億元,誠意不足」,前勞保局長石發基率先喊出每年撥補1,000億元,因為「錢的問題要用錢來解決」。
石發基表示,政府撥補一定要做,國家不是沒錢,若能將一些支出想辦法節約,用在勞保上,絕對有正當性,如果每年固定撥補1,000億元,因為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其他支出自然會盡量節少。軍公教是少數,勞工卻是多數,政府一年稅收2兆元,如果挹注在勞工,等於全民都能受惠,無論是保費、稅收,都是從民間來,從全民收來的錢用在退休機制,難道政府不能撥多一些錢進來勞保基金?
他並說,日本、德國有很大比例是靠政府撥補,台灣只談保費,是政府卸責,穩定維持財務平衡絕對是政府的責任。
至於是否應該要少領,石基發表態反對。他說,勞保年金改革最大障礙在於,勞工以為改革一定要縮減福利,因此抗拒改革,如此又拖延時間,對勞保財務反而不利。很多人說軍公教也改很多,但那是因軍公教原本就領得多,勞工已經領的太少了,還能再減嗎?
他也說,如果要減少給付,要以經濟條件來做切割,因為職業工會的人只有勞保沒有勞退,若勞保年金再下調,這些人情何以堪。萬不得已要下調年給付,一定要從一定薪資以上的降低給付,一定薪資以下的人不能動,才能保障低薪的人老年經濟生活保障。
郝充仁說,要談勞保年金改革,一定要釐清兩件事,一、一定要讓勞工知道,勞保年金不是退休金,是第一層社會保險年金,是基礎年金,只能是國家給的零用錢,應該只占三分之一;第二層勞退是雇主給的保障,占三分之一;第三層是自己存的補充性年金,例如勞退自提。
如果是基礎年金,就不只是為了財務問題,而是領太多、請領年齡太早了。如果降低高薪資者的所得替代率,也延後請領年齡後,財務仍有不足,就是政府的責任,「政府就是舉債也要負責到底」。
郝充仁說,如果將勞保年金當做基礎年金,目前每年所得1.55%太高了,(註:勞保老年給付分為一次領與每月領,按平均投保薪資×1.55%×保險年資來計算)。如果投保年資35年,所得替代率達到50%,領太多了。如果擔心對低薪勞工保障不足,可以學軍公教年金改革過程,對於投保薪資3萬元以下,維持1.55%所得替代率,但3萬元以上,所得替代率降為1.3%,「因為社會保險就是社會互助機制,就好像健保一樣,收入高的幫助收入低的」。
至於費率,郝充仁也認為12%上限就夠了,不能再調高,不能讓年輕人負擔加重。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政府年改要解決的是勞保財務問題,不是解決老年經濟問題。但若只為了財務而降低給付,影響到老年經濟生活,「那配套是什麼?」因為大家愈來愈仰賴保勞退,給付卻愈來愈少,最後會像日本一樣,很多老人被迫出來工作,從事低薪工作,變成下流老人。
他主張,政府要設一個停損點,解決世代差異,例如可以考慮用年齡切割。舉例來說,一定年齡以下就改成個人帳戶制,但45歲以上繼續用原來制度走。因為較年輕者,距離退休還遠,還可能依靠儲蓄。至於45歲以上者,就不要減太多給付,以政府撥補為主。如此讓年輕人有盼望,年紀大者有信心,否則大家一直在世代差異繞來繞去。
辛炳隆說,年金改革要尋找外部財源,政府每年撥補一定要比現在高,例如提高營業稅1%,全部挹注勞保基金;因為財務缺口來自制度設計,要有永續的外來財源,大家才會有信心。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勞保條例2008年通過修法,就是種下勞保財務危機的原因」,當年立委對勞保年金化後的所得替代率用喊價的方式決定,從一年0.8%到1.1%、1.3%,再到1.55%,也許高齡化後,勞保原本就會有財務危機,但最後決定1.55%,則是加速勞保財務惡化,破產時間提早的原因。
孫友聯提醒,現在未爆只是大家在吃嗎啡,短暫不痛苦,但問題沒解決,所有在位者、所有被保險人都不要逃避。
孫友聯也贊成政府應該要提高撥補金額,他指出,撥補是基本的誠意,軍公教公保基金撥補了三、四千億元,勞保為何只有200億?至少要每年固定數百億元。
退休金規劃共有三支柱,第一層是政府的退休年金,對勞工而言,就是勞保年金;第二層是企業幫員工存的退休金,也就是勞工退休金;第三層是個人理財儲蓄。要拆解退休金不足的炸彈,除了政府儘快修法解決勞保即將破產的危機外,健全第二層的勞退制度,也是重要的方法。
勞退制度,是企業為員工準備退休金的一種制度,勞保快要破產了,但勞退並不會破產,針對勞退,勞工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退休時,可以領到更多的勞工退休金?
勞工想要領到更多退休金,有個重要方法是:趁工作時,提繳更多錢。不過,我國勞退自提人數比率長期以來偏低、目前不到9%,有可能快速拉高嗎?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黃泓智表示,勞退自提有兩項好處:稅負優惠、長期平均報酬率接近3%比新台幣存款高很多。負責綜所稅的財政部賦稅署所得稅組一科科長王俊龍也說,勞退自提有「前免後課」與「定額免稅」的好處。王俊龍解釋,勞工自願提繳的退休金,不必計入薪資所得,領取退休金時,再當成退職所得來課稅。國家為了保障退職人員的老年安養需求,針對退職所得設有定額免稅的優惠。
定額免稅下,同樣一筆收入,被當成退職所得來課稅,會比被當成薪資所得來課稅,繳得稅要少。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也說,很多勞工是不知道自提勞退新制的優點,「我上課都跟學生說,如果以後上班,一定要參加勞退自提,比定存好太多」。
儘管有稅負與投報率的優勢,黃泓智指出,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等單位所做的調查,民眾光是不知道可以自提的就占23.4%,「這不可思議,說起來政府宣導不力」。另外有26.8%的人,則是不願意把錢拿給政府操盤,寧願自己投資。
黃泓智舉例,假設年輕人25歲、起薪3萬元、薪資成長率4%、投資報酬率3%,光靠雇主提撥6%、自己零提撥,65歲時可有342萬元。如果自己一開始就自提6%,如此可有684萬元,勞退自提其實是有助於因應退休準備不足的。既然是好的制度,就應該充分發揮功能。
黃泓智說,立竿見影的作法為,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autoenrollment(預設自動提撥)機制,勞工只要沒表達意見,就預設為願意動提撥,數值可直接設在目前的上限6%。不想自提的勞工,還是可以表達意見,把數值從預設的6%改設為0%。
此舉等於把目前勞工沒表達意見,就預設為不提的作法,顛倒過來,可迅速解決民眾因為不知道或不作為,以致自提比率偏低的問題。
為了降低反彈,政府可以強力宣導,告訴大家預設值變了,不想給政府操盤的人仍有說不的權利。如此勞退自提比率將有望從目前不到9%,快速拉高到50%以上。
勞工不想自提退休金,另一個主要理由是:勞退基金的收益率偏低。而勞退基金收益率低,是因為政府有最低保證收益率,以致於投資偏向保守。
隨著勞退新制上路邁入第15個年頭,基金規模上看2.5兆元,社會高度關注勞退基金操作績效,呼開放勞工自選的聲浪愈來愈大,正反論辯達七、八年以上,仍無定論。去年初金管會都打算帶頭先推實驗性質的勞退自選平台,但仍因勞動部極力反對,最後只能轉型為鼓勵民眾定期定額投資的投資平台-基富通平台。不過,踏出實驗的第一步總是好事。
前勞動基金運用局局長黃肇熙表示,勞退自選投資「自負盈虧」是關鍵,如果開放自選,政府就不會有保證收益,一旦發生嚴重虧損,一定會找政府要求負責,2008年金融海嘯的連動債,很多投資人也都簽了同意書,但金融海嘯一來,還是要政府負責。他說,大部分的勞工對理財知識有限,對金融商品也不熟悉,「可能也不知道自負盈虧是什麼?」這些都有待商榷。
不過,主張開放勞退自選的人也不少。財團法人私校退撫儲金管理會執行長黃東烈表示,從多一個選擇的角度,政府可在制度化、透明化、公開化的原則下,逐步去嘗試。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黃泓智也說,開放勞退自選,讓有投資能力的人多一種選擇;不信任自身投資能力者,還是可以選擇目前統一由政府操盤的最低收益保證模式。
黃泓智說,他並不贊成現行做法,「有最低收益保證表示報酬率不會太高」,國人退休準備不足的問題將無法獲得改善。政府應該讓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有機會賺取多一點的報酬。
以私校退撫儲金為例,很早就允許私校教職員可以自選投資組合,目前有保守型、穩健型、積極型、人生周期型四種可選,沒選的人會自動被歸類到保守型,保守型有最低收益保證,不低於六家銀行2年期定存利率。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秘書賴俊男表示,過去六年來,私校退撫儲金平均每年報酬率,積極型跟穩健型都有6.1至6.2%,保守型只有2%。人生周期型按年齡調整投資組合配置,有助提高投報率。
世界各國的退休基金主要都是公務人員退休金,台灣是世界各國極少將勞工退休基金交由政府負責操作國家。但也因為操作的是勞工退休金,立委及勞工睜大眼睛看,而且永遠不滿意。
「勞退基金與退撫基金的操作績效並不好,歷年來,銓敘部統計僅約3%左右,跟新加坡主權基金中長期平均報酬率6%以上相比,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國民黨立委曾銘宗直指,主要問題是政府操盤機關權責不符。
曾銘宗說,勞動部負責勞工退休基金,銓敘部負責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有些自操或委外,但不管委外或自己操盤,都是公務機關同仁負責管理,但公務機關側重究責,萬一虧錢要追究責任,賺錢沒有績效獎金,權責不符。
怎麼改善?他認為,應該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投資文化,才有辦法從外面請到好的人才,長期以來平均每年僅3%的報酬率才能提高。「整個社會,假設投資虧損拚命罵,搞不好還移送法辦,很難績效拉升」,他認為應雙管齊下改善。首先,修改相關法規,薪水可以提高,聘請民間一流人才進入公務體系。
其次,假設投資績效很好,要給績效獎金;假設因為市場因素操盤者已經盡了專業與善良管理人職責,就不該追究。
愈來愈多勞工依賴勞保、勞退制度,作為自己的退休金來源,但你對勞保、勞退的概念夠清楚嗎?來個小測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