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往右傾?伊斯蘭黨「綠色海嘯」與TikTok宣傳戰
文/鄧世軒(政大東亞所博士生)、楊凱鍵(台大歷史所碩士生)
▌前情提要:〈水患憂慮下的投票:2022馬來西亞全國大選...要選什麼?〉
11月19日舉行的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並沒有選出一個贏得超過112個國會議席的多數政府,首次陷入「懸峙議會」的情況。經過幾天紛擾與猜測,最終在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諭令要求各政黨聯盟黨魁組織「團結政府」之下,希盟得以跟多年的宿敵破鏡重圓,與國陣和砂盟(GPS)等東馬政黨組織聯合政府執政。 在選舉結束五天後,安華·伊布拉欣(Anwar Ibrahim)在吉隆坡國家王宮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十任首相。
縱觀此次三個聯盟的選舉成績,希盟(PH)雖然成功動員在選前政治冷感的非馬來群體出來投票,卻只贏得82個議席,比起選舉前90席還丟了8席。選舉前氣勢高漲的國陣(BN)並沒有重演近一年前在柔佛及馬六甲州選舉大勝的成績,國會議席反而從42席進一步減少至30席。選舉收穫最大的反而是第一次以「國盟」(PN)旗幟競選的土團黨(BERSATU)和伊斯蘭黨(PAS),從選前只有39席增加至選後73席,成功囊括了將近五成的馬來選票,在馬來半島(簡稱「西馬」)掀起一股「綠色海嘯」:土團黨從13席增加至30席,伊黨則從上一屆18席一次躍升至42席,首次成為國會下議院最大黨。
相比起國盟,安華組織的「聯合政府」是溫和伊斯蘭主義者、保守陣營的馬來世俗派、乃至馬來自由派、左派和非馬來人、地方政黨的合縱聯橫,但不足之處也在於難以吸引馬來選民,以及抑制此次右翼馬來穆斯林保守陣營的崛起。
本篇除了將介紹伊黨的崛起背景和多年來的地方耕耘,也將分析國盟如何在本次選舉中以TikTok等社群媒體成功吸納大部分的馬來選票,而馬來西亞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又是什麼?
▌伊黨的靈活耕耘與論述
過去伊黨長期與執政60年的馬來民族主義政黨巫統(UMNO)爭奪馬來政治的民族與伊斯蘭話語權。伊黨深耕於西馬東海岸數十年,其政治勢力無法跨越馬來半島的中央山脈,長期被視為是地方型政黨。然而,本次全國大選,以鄉村選區為基底的伊黨與主攻城鎮地區的土團黨聯手合作,不僅橫掃其競選的西馬東海岸、北部的半城鄉、鄉村國席,更在西海岸奪下不少城市選區,更再贏得玻璃市州的執政權。
若要總結伊黨的勝選因素,大致可歸類為「宗教與民族主義的有效結合、結盟效益、候選人策略」等三大要點:
首先,作為伊斯蘭主義政黨(Islamist Party),伊黨的主要領導層由多數具有律法學、經學背景的宗教師(Ulama)所掌控。儘管建立伊斯兰國家(Islamic State)、全面推行伊斯蘭法(Syariah Law)、倡導伊斯蘭化的生活方式,始終是伊黨的核心理念(唯不同階段其論述略有差異)。
但是,伊黨的鬥爭路線也會因內部領導方針和政治時局而轉變,如過去曾吸納學運分子、溫和派穆斯林、技術專才入黨,甚至進行跨族群嘗試(PAS for All)、大談民主改革和提出相對兼容的伊斯蘭議程。然而,本屆大選伊黨策略轉向保守右翼,與馬來民族主義政黨合作並鼓吹「馬來穆斯林大團結」,在選舉前頻頻發表攻擊非穆斯林群體的仇恨言論。
其次,伊黨善於和其他政黨合作,產生結盟效益,使其政治版圖不斷擴大。伊黨自2008年「308政治海嘯」起,順應「反國陣」浪潮與反對國陣的政黨結盟,成功讓其掌握的議席和州執政權持續增加。2008-2015年,伊黨與華人為主的民主行動黨(DAP)、左傾的多元族群政黨公正黨合作,進一步在西海岸部分選區紮根,獲得城市虔誠穆斯林的一定支持。2018年5月希盟上台之後,在野的伊黨日益右傾,轉向鼓吹「馬來穆斯林大團結」論,組織「國民和諧」(Muafakat Nasional)陣線與昔日宿敵巫統合作。
2020年2月「喜來登事件」發生後,伊黨進一步與巫統及土團黨合作成功執政中央。本屆大選,伊黨繼續和土團黨結盟,宣傳「馬來穆斯林大團結、炒作宗教與種族排他言論、反貪污」策略,吸納了不滿國陣貪污又不放心投給希盟的馬來選票,攻陷多個國陣和希盟的堡壘議席。
再來,伊黨在部分城市、半城鄉選區勝選,亦仰賴其精明的候選人排陣策略。伊黨在本屆大選因地制宜委派具伊斯蘭知識背景的宗教師、學者、高人氣的傳教士、技職專才分別上陣鄉村、半城鄉和城市選區,成功將不少國陣和希盟的領袖拉下馬。例如,在社群媒體活躍、擁有高人氣的青年傳教士攻下安華家族掌握36年的政治根據地峇東埔(Permatang Pauh),技職專才候選人則贏下西海岸雪蘭莪州城鎮選區的加埔、瓜拉冷岳、烏魯雪蘭莪。
伊黨的排陣策略打破了過去對該政黨保守、封閉的印象,吸引了各階層的馬來穆斯林選民支持。伊斯蘭黨負責宗教論述,土團黨則肩負馬來民族主義招牌,這才促使「馬來海嘯」的形成。土團黨本就應運前首相納吉的「1MDB貪污案醜聞」而生,並吸納大量前巫統黨員,旨在取代巫統,成為更「廉潔」與更「保護」馬來人權益的馬來民族主義政黨。
本屆大選,土團黨左攻國陣領導人阿末扎希(Ahmad Zahid)的貪腐作為,右打希盟主席安華過於「自由派」,並結合慕尤丁任相期間的高支持率,讓馬來人信服土團黨是更好的「馬來人保護者」,讓其在多個馬來選區勝選,取代巫統成為第一大馬來民族主義政黨。
▌首投族的保守政治傾向?
本屆選舉結果主張保守馬來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國盟大勝,讓有些民主派和社運分子批判是18歲投票(Undi18)的制度助長了保守伊斯蘭的勢力。2021年12月起執行的「2019年聯邦憲法修正案」賦予所有年滿18歲及以上的公民自動獲得投票權,讓本次符合資格的選民一次過增加了約580萬人,即41.72%。恰好,18-20歲的「首投族」約有139萬人左右。人權律師茜蒂卡欣(Siti Kassim)就批評,許多人誤以為年輕人是支持改革的「救世主」,殊不知這一群體已經長期被伊斯蘭議程「洗腦」。
的確,本次選舉結果讓許多人開始反思新一代年輕人的政治傾向。因為過去許多偏見認為在網絡時代成長的年輕選民會是改革派的天然支持者,但選舉結果卻表明,網絡世代與改革的傾向之間沒有關係。相反,在中小學課綱中公民教育缺失的情況下,選民的投票傾向輕易受到社群媒體、身邊的朋友與家庭成員的影響。伊黨自己就認為,新馬來選民中,20-30歲的青年群體都傾向於保守,他們比其他年齡層更支持伊黨;許多支持者透過TikTok接觸一手消息更是他們勝選的關鍵原因。
儘管年輕世代更支持保守伊斯蘭議程,但本次國盟大勝的原因並不能簡單歸咎於「首投族」的保守化。首先,走向伊斯蘭化是馬來西亞社會的整體趨勢,差別在於各政黨採取激進或溫和的做法,就算是崇尚體制改革的馬來青年亦是如此。其次,在整體選民當中,儘管21-29歲群體的選民有21.8%,但佔比最高的(22.1%)是年齡介於30-39歲的群體。並且在有五成馬來選民的支持下,年齡群體分佈的支持度已經不太重要,反倒要關注國盟如何利用經濟議題吸引選票。
雖然從帳面上來看,馬來西亞在2022年的GDP表現良好。第三季度GDP增長達到14.2%,9月的通脹率為4.5%,第3季失業率也僅為3.7%是自疫情以來的最低水平,但是漂亮的數據似乎無法反映民眾的真實感受。歷經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及今年烏俄戰爭的影響,許多馬來中下階層群體面對存款減少與通貨膨脹的壓力。2021年年度消費價格指數(CPI)大馬通膨率上升了2.5%,而在2019年疫情前只有0.7%,幾年內翻倍成長;同時馬來西亞近兩年的薪金停滯情況高於亞洲37%,顯示薪金增長跟不上通貨膨脹。從網民三番四次要求政府通融允許特別提取公積金一事推測,民眾迫切希望政府的政策是能給予的直接的經濟援助。
但有趣的是,民眾對生活壓力的怨氣並沒有轉移到對政府的不滿,因此才能解釋希盟與國陣競選主軸強調的體制改革,遠不如國盟「反貪」的呼聲及派發大量補貼和援助金來得有吸引力。
▌善用Tik Tok宣傳互動
那麼,右翼勢力又是怎樣成功俘獲大量馬來年輕選民的支持?很多分析都不約而同指出,紅遍全球青少年的短影片平台TikTok(國際版「抖音」)是國盟主打年輕選票的網絡宣傳戰場,國盟找到了其他政黨還不太會操作的「空戰」陣地。
在眾多國盟TikTok短片中,可以發現國盟的宣傳圍繞幾個重要的主題。一是刻意塑造清廉、能幹的領袖形象,尤其是鼓吹對其領導人慕尤丁(Muhyiddin Yasin)的偶像崇拜。在宣傳中被親切稱為「Abah」(按:令尊)的慕尤丁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間就任首相,當時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初期。因此,防疫政績成為他受歡迎的重要元素。許多短片內容凸出他快速果斷的「封關」(lockdown)措施、及時向中下層民眾發出大量的現金紓困(bantuan)政策,在最困難的時候挽救了大量民眾及幫了他們一把。
這些政策對城市中產階級群體而言比較無感,也認為其中存在許多政府反應遲鈍的弊病,甚至詬病慕尤丁政府藉著防疫實施「緊急狀態」的作法有獨攬大權之嫌,大學生更發起「黑旗運動」,要求慕尤丁下台。但是從慕尤丁短片的點贊數和流傳量來看,顯然仍有一定的馬來民眾認為疫情間有受到Abah的「照顧(jaga)」。抗疫的政績確實為慕尤丁積攢了不少人氣。
二是主打道德議題。國盟本次的競選口號是「清廉(bersih)、穩定(stabiliti)」,意即相比其他的政治聯盟,國盟政治人物比較廉潔,同時也更能捍衛馬來穆斯林族群的利益。這些政治宣傳的短片有的利用宗教師或傳教士來背書,或者剪輯政敵的發言再做自己的評論;較常見的是,剪輯政黨造勢的造勢大會(ceramah)上國盟政治人物的講話。常見的宣傳內容包括強調國盟更加能捍衛伊斯蘭教和馬來族群的地位、渲染國陣領導人貪腐,並指責國陣為了政治利益犧牲民眾福祉在水災高峰期強行解散國會;揭發希盟被以華人為主的行動黨主導,以及希盟領導人的偽善;最後是突出國盟領導人的清廉、良善和如何守護伊斯蘭和馬來人的權益等。
印象深刻的是一部由支持者發布的短影片,內容純粹只是拍攝慕尤丁在機場走平民通道通關,該影片共獲得了1千萬以上的觀看次數。
@abah.best Undilah Perikatan Nasional demi Malaysia tercinta. #pru15 #perikatannasional #pn #pnbest #bersihdanstabil #bersatu #pas #tsmy #tansrimuhyidinyassin #fyp #foryoupage ♬ Into Your Arms (feat. Ava Max) - Witt Lowry
三是在宣傳技巧上使用美女牌、炫耀人氣與凸顯不同的手段。雖然國盟的意識形態傾向於保守伊斯蘭與馬來民族主義路線,但是他們的宣傳機關卻很靈活、清楚知道什麼樣的題材會增加該黨在社群媒介的曝光度。美女牌是常見的手段之一,不少高點擊與轉發率的短片裡會見到穿著有國盟標識的衣服或手上揮著國盟與伊黨旗子的女性,呼籲用戶和她們一起選擇國盟。第二,國盟的宣傳短片擅長於拍攝人數眾多的造勢群眾和宣傳車隊,展示其聲勢浩大,以宣揚各地民眾如何自發上街參與國盟的遊行。
此外,一些短片內容主要凸出國盟與其他政黨不同,他們以「Kenapa PN」為題的短片說明為何要選擇國盟,或是擷取政敵對國盟批評的片段,再一一進行反駁和嘲諷。其中一個擁有30萬人點贊的短片即是以這樣的形式,內容先是剪輯希盟政治人物的指控再做回應。
TikTok的機制如短片的時長、尋找趨同內容的人工智能演算法、自動推薦和持續播放的功能本就容易讓人沈迷。當它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之後,更易於凝聚同溫層、誘使新接觸該話題的用戶被相關的內容「洗版」。除非用戶主動去尋找該話題的其他立場或關鍵字,否則這一封閉的機制只會讓用戶對該立場或觀點越陷越深。同時,TikTok的時長也促使短片上傳者必須在1-3分鐘內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提高點擊率,一般的作法是利用剪輯和洗腦的配樂,製造煽情、搞笑、嘲諷或是採用其他「反常識」的手法來吸引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TikTok高度的互動性質為政治運動提供很好的宣傳平台,鼓勵支持者也發佈自己的創作視頻、參與到時下熱門的「趨勢」當中。例如,在本屆選舉中,TikTok的創作模板有「政黨輪盤」和「掃走不喜歡的政黨」遊戲,慕尤丁也參與了後者的遊戲與用戶互動,引發支持者模仿。
根據2022年1月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的TikTok用戶人數高達1459萬,TikTok在馬來西亞的滲透率也達到61.2%,尤其是善於操作TikTok的Z世代(1995-2010年出生)的影響力。因此各政黨都在搶攻TikTok的市場。雖然希盟的TikTok短片瀏覽量也不低,但是很顯然的,國盟在數量上取勝,從評論來看更受到用戶的認同。這是由於他們成功抓住了操弄民粹主義宣傳的重要本質:淡化政見之爭,專注在抬高己方高尚的道德形象、貶低政敵道德表現,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來催票。
放置在宏觀視野來看,本次選舉的「馬來海嘯」是2016年以來全球民粹政治興起浪潮的一環;若從本土政治的脈絡來解讀,國盟只是複製了2008年以來華人政治「反國陣」的宣傳手法,成功激起馬來選民出來棄保國陣。只不過馬來人民粹政治晚了好幾年,並且在TikTok的「助攻」下加速形成。
@nurinsyakiraa Wanita muda bersama pas . Pilihlah parti dimana ramai ulama didalamnya . #pasdihatiku💚🤍 #bersamaperjuaganulama #pnbest #bersihdanstabil ♬ original sound - Seremban Sejahtera - 《《 ● Seremban Sejahtera ● 》》
▌馬來西亞的挑戰
由於本屆政府以「聯合政府」的形式執政,在施政上勢必會面對合法性的質疑,尤其是希盟只有一成馬來人支持度的情況。未來安華推行政策不僅要顧及合作盟黨的利益,也要應對來自右翼勢力不斷檢視政策是否「侵犯馬來穆斯林利益」。但有了之前希盟執政22個月的經驗,以及「馬來團結政府」失敗的經驗,相信聯合政府的各盟黨不會輕言分家。
國盟的砲火並沒有在選舉後便完全落幕,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大家都在觀望安華是否能大膽、大刀闊斧地堅持改革的承諾。很多人說只要搞好經濟就會讓馬來選民不會有相對剝奪感,進而認可現有世俗、多元的體制,但真的是那麼簡單嗎?
宗教與民族主義的訴求固然是轉移經濟困境的一個藉口,但亦有可能是他們致力實現的政治理想。本次選舉國盟大勝無疑給了世俗派與非馬來人一個警訊,如果不嘗試說服佔主流的鄉區馬來人及做有效的宣傳,讓他們獲得安全感、知道在「團結政府」或希盟執政下「馬來人權益」不會受到動搖,否則保守右翼勢力只會越來越擴大,進一步影響馬來西亞的政治走向和邊緣化少數族群。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