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或e-gov数字政府在线政府联网政府等)是将政府与公民之间用数字化的方式连接(政府-公民称为:government and citizens,简称G2C,下同),政府到企业(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Commerce,G2B)、政府到员工(government and employees,G2E),甚至于政府到政府之间(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s /agencies,G2G)。电子政务的模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Jeong, 2007):[1]

  • G2C (政府到公民,Government to Citizens)
  • G2B (政府到企业,Government to Businesses)
  • G2E (政府到员工,Government to Employees)
  • G2G (政府之间,Government to Governments)
  • C2G (公民到政府,Citizens to Governments)
一张埃及数字政府网站的网页截图
埃及数字政府网站截图

数字化包括政府管理, 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BPR)和 电子公民等,包括国际、国家、省级、市级各级政府。

电子政务定义

编辑

‘电子政务' (或称数字政务)是指‘使用因特网或互联网发布政府信息、服务给公民的形式’。[2]

'电子政务'(或称'电子政府')一般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通讯等提供和/或改进公共部门提供服务水平、效率的形式’ (Jeong, 2007).[1]

电子政务是指用科技提高政府的效率,拓宽政府信息和服务发布。电子政务,或称电子政府,很多用到互联网或非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协助政府工作。 除了电话、传真外,电子政务是指政府用到其他电子设备,例如监控系统,跟踪系统,RFID标签,甚至电视、广播、雷达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及时发布给公民。

电子政务和电子管理的案例

编辑

电子政务让任何人可以访问城市网站,利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即时消息(IM)与公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甚至音频/视频会议以及其他复杂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政府官员。”[3]以及“利用科技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让公民受益,企业伙伴和员工。”[4]电子政务的重心应该是:

  • 使用 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让政府提供更好服务。[5]
  • 使用信息通讯技术,优化政府组织,消除腐败。[6][7]
  • 持续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公众参与、通过科技、互联网和新媒体传达政府内部、外部管理信息。[8]

传统上,电子政务被理解为围绕政府运营服务,实际上,范围可以拓展到拓宽公民参与,电子政务可以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对政府服务进行的改组和优化。

电子政务的活动和形式

编辑

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包括:

  • 政府到公民(G2C)或政府到消费者(G2C)
    • 该模型中,G2C用于客户关系管理(CRM),类似于商业概念
    • 通过维护客户(公民)关系,企业(政府)可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 在美国,NPR(美国国家重塑政府伙伴计划)从1993年开始实施。[9]
  • G2B (政府到企业)
  • G2G (政府到政府)
  • G2E (政府到员工)

在每个定义中,包括四种活动:[10][11]

  • 把信息推送到网上,例如,政策法规、公共假期、公共收听计划、简要新闻、通知等
  • 政府与公民、企业或其他政府机构双向沟通,其中,公民可以向政府提供,发布留言、评论、要求等
  • 进行交易,例如,办理退税、领取服务费、津贴等
  • 政府管理,例如,把公民从消极信息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1. 提供信息、知识
  2. 代表市民
  3. 鼓励市民参加竞选、投票
  4. 向公民咨询问题
  5. 鼓励市民参与活动、调查等

非互联网电子政务

编辑

虽然电子政务一般指"在线政府"或"因特网政府",但很多非互联网形式的"电子政务"科技也在广泛应用。非因特网电子政务包括电话、传真、个人数字助手(PDA)、短信息(SMS)、彩信(MMS)、无线网络和服务、蓝牙闭路电视(CCTV)、跟踪系统、RFID生物识别技术, 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身份证, 智能卡和其他近场通讯应用程序; 投票站科技 (英国正在考虑采用非在线电子投票), 电视和广播发布政府服务(例如,操作控制系统中继软件,英文Control System Middleware for operator functioning (CSMW))、email、在线社区新闻组电子邮件列表在线聊天即时消息等科技。

法律法规

编辑

电子政务争论

编辑

劣势

编辑

电子政务的主要劣势是公众缺乏对网络使用的平等性,网络信息可靠性、以及可能影响、偏差公众意见的隐藏政府机构。

设计、实施电子政务有很多潜在影响,包括政府和公民的非中介化,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因素、对黑客袭击的脆弱性和对现状的干扰。[12] 参见电子巨兽

高级监控

编辑

政府和公民的过度接触是把双刃剑,一旦采取电子政务,并且系统越来越复杂,公民就必须在网上与政府沟通,范围越来越广。这就导致公民的隐私权受到威胁,政府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公民信息。在最坏情况下,政府和公民之间越来越多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会发展为专制系统。政府一旦希望,可以获得无数公民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将不复存在。[13][14]

成本

编辑

尽管电子政务的开发和实施"花费了巨额资本",有些人说只获得了平庸的表现。实验性的互联网政府的结果、效果很难衡量。[15] 根据Gartner的调查,2011年全球IT的花费预计为3.6万亿美元,比2010年($3.4万亿)增加了5.1%。[16]

无法连接

编辑

提供网络服务和支持的电子政务网往往没有"达到很多潜在需求用户,特别是偏远地区用户,因为他们偏向在家,文盲率高,生活在贫困下以下。"[17]

伪透明度和责任度感觉

编辑

电子政务的反对者称,在线政府透明度可疑,因为是政府自己统计的。信息可从公众眼底下增加或删除。很少机构检查、提供政府数据的可靠性。即使有一些,例如美国的OMBWatch [1]政府可靠性项目也往往是非盈利组织。甚至政府本身常常不跟踪他们插入、删除的信息。[18]

优势

编辑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公众服务。电子政务让政府更透明。政府透明度的重要性在于,让公众可以了解政府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去执行政策。 电子政务的简单功能很容易实现,很多简单的公民服务,例如登记结婚、身份地址更改等,在现实中需要很久时间办理,很多手续,在电子政务上更加方便。 电子政务让公众更加广泛参与政治活动,增加选民了解,鼓励选民参加竞选。 电子政务让商业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公共可以获得最新的新闻。

电子政务让流程更加简化,政府信息更容易获得。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州机动车管理局简化了司机记录审批流程。[19] 印第安纳州成为第一个允许政府网上签署、合法认证、电子发送电子扣分卡的州。除了简单以外,电子民主服务也能降低成本。美国阿拉巴马州自然资源保护部、沃尔玛NIC在线开发了一款捕鱼、打猎执照服务,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将申请流程自动化。超过140,000个执照可以在沃尔玛买到,政府预计可每年省下服务费$200,000。[20]

电子政务的优势在于效率、服务、公众服务方便性、透明度和可靠度。[12]

獲取知識

编辑

民主化

编辑

电子政务的目标还包括公民参与,通过网络,全国人民可以与政治家、官员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微博和互动调查可以让政治家和公仆看到人民的主要诉求。聊天室可以让公民实时接触到参选官员,看到他们的办公室,和官员直接交流,允许选民直观感受政府影响。这些科技可以让政府更透明,让选民更明白他们的税负如何使用。让选民更明白应该选谁,如何让官员更有生产效率。 理论上,政府可以利用电子政务实现自身的更加民主政府透明度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如何做决策,让参选官员对其行为更加负责。公众可以更加直接、显著地影响政府的立法。[21][22][23][24]

环境

编辑

电子政务的拥护者称,在线政府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25]由于近些年环保机构、媒体、公众的压力,一些政府和组织减少了纸张使用率,美国政府使用网站http://www.forms.go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来提供“联邦公务员内部政府公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节纸效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

各国共产主义 速度、效率和便捷与自由民主;面对面月份底日一起一个 起床来超终过我 逼 电子政务让公民可以与计算机交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消除前往到政府机构的浪费,也减少了政府的前台工作人员。同时,计算机可以进一步记录政府服务人员的负责性、服务流程,服务信息可以方便调出,对政府机构服务人员的态度进行了监督。减少了等待时间。对于政府来说,电子政府可方便查询、取阅文档,信息可储存在数据库中,而不是随处存放。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人不需要再到政府部门排队,可以在家中办理公务。[27][28]

公众态度

编辑

很多实验性的电子政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接受和渴望。[29][30]公民参与在线讨论政治话题,特别是年轻人,传统上对政治和政府工作不感兴趣,现在也加入了电子投票的流程。

尽管互联网政府程序被批评缺乏可靠的隐私政策,研究表明,比起个人隐私,公众更偏向于揭发犯罪行为。90%的美国成年人同意使用互联网追踪罪犯,57%愿意牺牲一部分个人隐私,前提是能方便政府追查犯罪和恐怖分子。[31]

信息化的电子政务

编辑

电子政务根据信息技术,也分为移动政府 (mobile government), 泛在政府(ubiquitous government), 和GPS政府(GIS/GPS等。

电子政务门户和平台 电子政务的形式是根据受益人划分的,在开发公共、私有机构的主页和平台中,系统可让所有参与者获益。需要重新年检车辆的公民在符合法规的情况下,有了一种更便捷的方式。作为政府来讲,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管理企业项目,增加利润,吸引新的客户。政府机构可以简化交易的复杂性。[32]

要开发这些公共门户和平台,政府需内部开发、管理、外包或签署自融资协议。自融资模式是让创建的门户自己盈利,通过一些政府的收费项目,这些称为自融资政府门户。

社交网络是一种电子民主化的新兴形式,社交网络让公民可参与,电子政务的提倡者观察到,政府使用社交网络作为帮助更加亲民的媒介。例如,几乎美国很多州政府在Facebook, TwitterYouTube上建立了公共主页。

政府机构还可以更容易获得公民的满意度调查,通过ListServs, RSS feeds, 移动消息, 微博和博客, 政府机构可以和公民共享信息、兴趣和共同利益点。政府也开始进行Twitter(微博),在美国罗德岛州,财务大臣 Frank T. Caprio对该州的现金流进行每日播报,感兴趣的人可以进行关注。[33] 所有开通Twitter账户的美国州,可参见Real Life. Live document。更多情况请访问:transparent-gov[永久失效連結]

联合国电子政务准备指数

编辑

Template:Update-section 国际上有对电子政务成熟度的指数,包括Eurostat、Economist, Brown University排名和联合国电子政务准备指数(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这些是最常用的排名。联合国公共管理网络每两年对电子政务进行调查,包括电子政务准备指数。是一种比较性的国家间排名,利用两个主要指标:i) 电子政务的准备状况 ii) 电子参与的范围。建立信息化服务的评估模型,并对联合国191个成员国,根据量化指标,对电子政务的准备程度、通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评估。

以下为50个根据联合国2010年调查电子政务指数最高的国家[2]

排名 国家 指数
1   韩国 0.9283
2   荷蘭 0.9125
3   英国 0.8960
4   丹麦 0.8889
5   美国 0.8687
6   法國 0.8635
7   瑞典 0.8599
8   挪威 0.8593
9   芬兰 0.8505
10   新加坡 0.8474
11   加拿大 0.8430
12   澳大利亞 0.8390
13   新西兰 0.8381
14   列支敦斯登 0.8264
15   瑞士 0.8134
16   以色列 0.8100
17   德国 0.8079
18   日本 0.8019
19   盧森堡 0.8014
20   爱沙尼亚 0.7987
21   奥地利 0.7840
22   冰島 0.7835
23   西班牙 0.7770
24   比利时 0.7718
25   斯洛維尼亞 0.7492
26   摩納哥 0.7468
27   俄羅斯 0.6315
28   阿联酋 0.7344
29   立陶宛 0.7333
30   克罗地亚 0.7328
31   匈牙利 0.7208
32   義大利 0.7190
33   葡萄牙 0.7165
34   愛爾蘭 0.7194
35   馬爾他 0.7131
36   巴林 0.6946
37   希腊 0.6872
38   哈萨克斯坦 0.6844
39   智利 0.6769
40   马来西亚 0.6703
41   沙烏地阿拉伯 0.6658
42   拉脫維亞 0.6604
43   哥伦比亚 0.6572
44   巴巴多斯 0.6566
45   賽普勒斯 0.6508
46   捷克 0.6491
47   波蘭 0.6441
48   卡塔尔 0.6405
49   安地卡及巴布達 0.6345
50   乌拉圭 0.6315

各国和地區的电子政务

编辑

孟加拉国

编辑

开发了电子政务网络,提供便捷多样的政府服务,网站:[34]

加拿大

编辑

政府到公民

编辑

政府到政府

编辑

目前,加拿大枢密院办公网站 – 是政府主要办公网站,对公共服务进行了整体更新。关键是采取了一系列合作性的网络工具,例如GCPEDIA – 是联邦公务人员的维基平台,其他工具包括社交网络工具GCconnex,言论板工具GCforums。

欧洲

编辑

电子政务在欧洲很发达,更多信息参考欧洲电子政务

印度

编辑

在印度,电子政务主要是根据NeGP项目进行管理

马来西亚

编辑

马来西亚政府注重电子政务,利用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和电子政务旗舰项目。[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5]

香港

编辑

由1998年推出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開始,香港已規劃成為數碼城市,並展開持續的電子政府計劃。[36]於2004年推出電子政府基建服務,支援各項電子政府服務,包括在網上收取款項,發出電郵及短訊通知,制訂交換數據及應用系統訊息標準,及發出數碼證書等。[37]於2002年發佈電子政府互用架構,協助電子數據交換和發展綜合電子政府服務。於2003年採用智能身份證,並附送免費的電子證書[38]

中东

编辑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电子政务网主要提供政府运作服务,沙特阿拉伯电子政务网也是提供电子政务服务和交易。

巴基斯坦

编辑

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电子网络,允许政府对发布公众信息更加有回应性。[39]

美国

编辑

巴拉克·奥巴马竞选为美国总统与竞选过程中电子政务的使用联系广泛,包括2009年新政府的组织。[40][41][42]

2009年,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第一个备忘录 – 行政机构首脑关于透明度和公开政府备忘录[43]在备忘录中,奥巴马政府要求政府公开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公共机构"保障公众信任、建立透明、公共参与、合作的系统"。[43] 备忘录还"指定了主技术官,与管理预算办公室(OMB)和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GSA)合作,协调恰当的行政机构发展,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备忘录的原则。"[43]

奥巴马总统的备忘录集中于透明度,通过不同联邦政府部门,让公共网站如recovery.gov 和 data.gov 等可发布更多美国人口信息,让更多公民参与。[44]

日前,这项计划已经有所突破,一些政府信息会持续发布,但也有很多争议。

但这项科技还没有让所有美国人都有机会使用,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系统突破这个界限,但很多美国人仍无网络使用。很多住在农村地区的美国人无法连接网络,其他人没有足够财力支付。

参见

编辑

Template:Top

Template:Middle

Template:Bottom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Jeong Chun Hai @Ibrahim. (2007). Fundamental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Selangor: Scholar Press. ISBN 978-967-5045-08-0
  2. ^ 2.0 2.1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司. 联合国2012年电子政务调查 (PDF). UN. [2010-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23). 
  3. ^ Kaylor, C., Deshazo, R. and Van Eck, D. The essence of e-governance is " The enhanced value for stakeholders through transformation"Gauging e-government: A report on implementing services among American c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8 (2001), 293–307.
  4. ^ Deloitte Research – Public Sector Institute At the Dawn of e-Government: The Citizen as Custom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7-06., 2000
  5. ^ OECD. The e-government imperative: main find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icy Brief, Public Affairs Division, Public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Directorate, OECD, 2003
  6. ^ Grima-Izquierdo, C. (2010). A generic architecture for e-Government and e-Democracy: requirements, design and security risk analy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 LAP Publishing.
  7. ^ Koh, C.E., Prybutok, V.R. The three-ring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dimensions of e-government func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33 (3): 34–9. 
  8. ^ Gartner Group, “Key Issues in E-Government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Notes, Key Issues, 23 May 2000
  9. ^ Larsen, B., & Milakovich, M. (January 1, 2005). Citize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E-Gover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591, 57–68
  10. ^ Mary Maureen Brown. "Electronic Government" Jack Rabin (ed.). Encyclopedia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Marcel Dekker, 2003, pp. 427–432 ISBN 978-0-8247-4240-9.
  11. ^ Shailendra C. Jain Palvia and Sushil S. Sharma. E-Government and E-Governance: Definitions/Domain Framework and Status around the World (PDF). ICEG. 2007 [2008-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9-10). 
  12. ^ 12.0 12.1 Atkinson, Robert D.; Castro, Daniel. Digital Quality of Life (PD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08: 137–145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13. ^ Lyman, Jay. AT&T Sued for Role in Aiding US Government Surveillance. TechNewsWorld. 2006-02-01 [200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14. ^ Singel, Ryan. Analysis: New Law Gives Government Six Months to Turn Internet and Phone Systems into Permanent Spying Architecture. Wired. 2007-08-06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3). 
  15. ^ The pros and cons of e-government. Economist. 2008-02-14 [200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16. ^ Global IT Spending. Gartner. 2011-01-11 [201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17. ^ Becker, Shirley A. PhD. Bridging Literacy,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vides to Promote Universal Usability of E-Government Websites (PDF).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2009-03-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0). 
  18. ^ Chiger, Stephen. Has Terrorism Curtailed E-Government?. Medill News Service. 2002-09-11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4). 
  19. ^ Indiana Bureau of Motor Vehic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gov (2009-06-16). Retrieved on 2012-06-25.
  20. ^ Picking Up the Tab (PDF). Government Technology. 2005-09 [2009-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8-21). 
  21. ^ Sinrod, Eric J. A look at the pros and cons of e-government. USA Today. 2004-06-30 [200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7). 
  22. ^ Schrier, Bill. How Web 2.0 Will Transform Local Government. Digital Communities. 2008-10-17 [200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23. ^ Transparency. Center for Democracy & Technology.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24. ^ Thorpe, Stephen. Facilitating effective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e-government. E-government in New Zealand.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25. ^ Dezayas, Heidi. So, how much paper does our local government use?. Penn-Trafford Star. 2008-01-30 [2008-03-01]. [永久失效連結]
  26. ^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Benefits of the President'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Business Gateway," p. 50) (PDF). 2009 [2009-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6). 
  27. ^ Satyanarayana, J. E-Government: The Science of the Possible. India: Prentice Hall, 2004.
  28. ^ Nixon, Paul G.; Rawal, Rajash. Enabling Democracy? e-Government, Inclusion and Citizenship. The Hague University. : 281–290. ISBN 978-1-905305-11-7. 
  29. ^ Study Finds Federal Gains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and Citizen Services; Challenges Remain. Bearing Point. 2007-04-26 [2009-03-08]. [永久失效連結]
  30. ^ Urdiales, C.; de Trazegnies, C.; Salceda, J. Vazquez; Sandoval, F. eGovernment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using Biometrics to Reduce the Digital Divide (PDF). University of Malaga, Spain; University of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31. ^ Roy, Saumya. How Much Government Snooping Is Okay?. Medill News Service. 2002-03-12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32. ^ Government Technology’s Public CIO Thought Leadership Profile "Expanding eGovernment, Every Da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3-26. open-access online paper 2006.
  33. ^ RI Treasury (@RITreasury) op Twi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witter.com. Retrieved on 2012-06-25.
  34. ^ e-Government – Banglades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3-31.. Bdgateway.org. Retrieved on 2012-06-25.
  35. ^ Jeong Chun Hai @Ibrahim, & Nor Fadzlina Nawi. (2007). 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Kuala Lumpur: Karisma Publications.
  36. ^ 政府針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的策略及措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政府一站通
  37. ^ 電子政府基建服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38. ^ 香港郵政電子核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郵政 2003年3月19日
  39. ^ e-Government Pak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government.gov.pk. Retrieved on 2012-06-25.
  40. ^ Gaurav Mishra. 奥巴马政府承诺和神话 2.0. January 2009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41. ^ Dean Giustini. The Audacity of Government 2.0 – The Obama Era Arriv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January 2009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42. ^ Daniel Lyons and Daniel Stone. President 2.0. Newsweek, Inc. November 2008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6). 
  43. ^ 43.0 43.1 43.2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itehouse.gov. Retrieved on 2012-06-25.
  44. ^ Obama's e-government off to good start. Economictimes.com. 2009-04-27 [2010-05-07]. (start/articleshow/4453532.cms 原始内容 请检查|url=值 (帮助)存档于2014-01-15).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