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

以示反對的表達方式
(重定向自抗议

抗議(英語:Protest)是指個人或群體對某些言論、行為或政策表達強烈反對的行動。在社會學和政治學中,抗議經常指群體性的反對行為[1][2][3]

抗議
Protest
抗議是大部分社會革命中行為的一部分
上述圖片展示了不同时代、地區與群体的抗議形式。[註 1]

抗議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個人演講到群體示威都有可能。抗議者通常會透過公開、有力的方式組織抗議,來影響大眾舆论政府政策,甚至使用直接行动達到改變[4]。若抗議為系統性、和平的非暴力運動的一部分,並且旨在壓力與說服,抗議則可視為公民抵抗非暴力抵抗[5]

抗議活動可能因政府政策(比如需要申请抗议许可英语Protest permit[6],經濟環境,宗教規範,社會結構,或媒體壟斷受到限制。政府經常派出防暴警察應對抗議。

有時抗議本身也會成為反抗議的原因,即反抗議活動英语Counter-protest,反抗議者針對原抗議進行反對行動。

歷史事件

编辑

未解決的抗議事件可能加劇社會的分化與對立,並可能促使示威者採取更激進的直接行动。這種情況下,抗議活動有時會演變為叛亂暴動,甚至引發政治或社會的革命。抗議事件歷史悠久,隨著時間的推移,抗議的形式和原因也逐漸多樣化。

以下列出了歷史上的抗議事件與未解決的社會衝突:

16至18世紀

编辑

19世紀

编辑

20世紀

编辑

21世紀初期

编辑

2010年代

编辑

2020年代

编辑

抗議的形式

编辑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2008年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英语2008 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會場外抗議的示威者。
 
三月百萬工人運動英语Million Worker March中,聚集於華盛頓酒店外的抗議者。

以上圖片中,抗議者以集會遊行和舉標語的形式表達訴求。這三種抗議形式在各類抗議活動中都十分普遍。

抗議的形式十分多樣化[7]。當前的抗議形式及策略已被多個研究計劃和資料庫系統性記錄和分析,其中包括「集體行為動態收集計劃」(英語:Dyna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project)和全球非暴力行動數據庫英语George Lakey[8]。這些資料庫對全球範圍內的抗議活動進行了詳細分類與分析,涵蓋了從和平集會到暴力衝突等各類形式。根據「集體行為動態收集計劃」的數據,常見的抗議形式包括[9]

  • 集會:指人群聚集在特定地點,表達共同的訴求或反對意見。通常伴隨演講、歌唱或宗教儀式。
  • 遊行:抗議者從一處移動至另一處,通常攜帶標語或旗幟,並高呼口號。
  • 静坐:抗議者集體坐在某個地點,以阻塞交通或引起注意。
  • 诉讼:透過法律訴訟來抗議,通常由專門的組織或律師進行。
  • 演奏抗議:創作或演奏具有抗議性質的歌曲,以音樂形式表達對特定問題的反對,音樂具有跨文化和情感影響力。
  • 守夜:抗議者在公共場所露宿,以長期佔據某地吸引注意。
  • 绝食:抗議者拒絕進食,表明他們的抗議決心和堅定立場。
  • 自焚:以極端的自我傷害方式,引發社會對某議題的關注。
  • 暴動:抗議活動發展成為大規模暴力行為,包括破壞公共財物或與警察發生衝突。
  • 罷工[註 2]:工人在勞資談判破裂後,集體停止工作以表達不滿。
  • 抵制:有組織地拒絕購買某類商品或參與特定服務,如歷史上的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
  • 車隊示威:抗議者駕駛載具進行抗議,以車輛阻塞交通或行進的方式表達訴求。
  • 信息傳播:透過請願、遊說、大規模寫信或數位媒體等方式廣泛傳播抗議訴求。
  • 拟剧抗議:通過行為藝術表現抗議,例如使用象徵性展示,具備創意和吸引力。
  • 象徵展示:如舉行標語、大規模光明節燈台展示或塗鴉等,這些形式主要用以吸引公眾注意。
  • 公民不服从:違反法律規定以抗議不公正的政策或法律,強調公民的反抗權利。
  • 成立新組織:抗議者通過建立新組織來代表其立場,並持續進行抗議活動。
  •  
    2020 年 8 月 29 日,在柏林勃蘭登堡門附近舉行的COVID-19 抗議活動中,抗議者舉著「釋放蜜蜂」標語牌。
    非人式抗議:以物件或人偶代表抗議者的立場進行示威,這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尤為常見,抗議者避免人群聚集但仍表達不滿。

另见

编辑
  • 反全球化运动:一場針對全球化及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的抗議運動。
  •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和和平集會權的法律基礎,對抗議者極為重要。
  • 两分钟仇恨:出自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述政府鼓動群眾表達仇恨的虛構抗議儀式。
  • 批鬥:文革時期常見的群眾對特定個體進行的公開羞辱和暴力行為,與現代抗議有不同背景但值得比較。
  • 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同樣出自《1984》,象徵著政治異議人士的形象。
  • 1992年洛杉矶暴动:因羅德尼·金被警方暴力執法引發的種族暴亂,成為美國社會抗議與暴力的典型案例。
  • 我抗议”:著名的抗議標語,經常被用作對特定事件或政策表達不滿的象徵。
  • 抗议艺术英语Protest art:透過視覺藝術表達政治或社會抗議的藝術形式。
  • 抗议权英语Right to protest:保障公民進行抗議和表達不滿的基本權利。
  • 真理永恒:出自《1984》,象徵壓制性政權的操控和抗議群體的反抗情緒。
  • 公民抵抗:以非暴力的形式表達對不公政策或政府的反抗。
  • 世界人权宣言:特別提及和平集會的權利,支持全球範圍內的抗議活動。
  • 环境抗议:針對環境問題(如氣候變遷、核能)所發起的抗議行動。
  • 社會運動:廣泛的抗議活動,通常具有深遠的社會變革目標。

註釋

编辑
  1. ^ 圖片詳述:
    1. 2020年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德里克·肖萬跪壓致佐治·弗洛伊德窒息死亡,激起了全球的佐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示威活動。圖中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示威者,高舉標語「我是下一位(受害者)嗎?」
    2.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柏林勃蘭登堡門前舉行的反對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抗議活動
    3. 2019年,香港佐敦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圖中示威者向路面與前方投擲汽油彈
    4. 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市民攻占巴士底獄
    5. 2011年9月19日,東京明治神宮外園舉行的反核電示威活動,六萬人參加,呼籲日本政府在福島核災後放棄核能。
    6. 希臘的工人抗議,由於一名僱員因政治激進活動被解僱,工人發起抵制書店的示威。
  2. ^ 罷工形式包括裝病、怠工及野貓罷工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抗议. 汉典.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2. ^ Definition of PROTEST.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英语). 
  3. ^ PROTEST (noun) definition and synonyms | Macmillan Dictionary. www.macmillandictionary.com.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英语). 
  4. ^ St. John Barned-Smith, "How We Rage: This Is Not Your Parents' Protest, " Current (Winter 2007): 17-25.
  5. ^ Roberts, Adam. Ash, Timothy Garton , 编. Civil Resistance and Power Politics: The Experience of Non-violent Action from Gandhi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3. ISBN 978-0-19-955201-6. 
  6. ^ Daniel L. Schofield, S.J.D. Controlling Public Protest: First Amendment Implications.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November 1994 [16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7. ^ Kruszewski, Brent Baldwin, Jackie. Why They Keep Fighting: Richmond Protesters Explain Their Resistance to Trump's America. Style Weekly. [201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8. ^ Global Nonviolent Action Database.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9. ^ Dyna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Project. Stanford University.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4).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