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英時1930-2021,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作者:黃進興於1973、1975年,從國立臺灣大學分別獲得歷史學學士與碩士學位。1983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專治中國思想史及宗教文化史,以孔廟研究著稱。他又對中、西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特有興趣,以上領域均略有著述。目前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王汎森臺灣雲林人,一九五八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等書。
作者: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1956年生於台北縣烏來鄉。台大哲學系、哲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獲教育部公費及德國自由民主黨Friedrich-Naumann-Stiftung獎學金,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 Bochum)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副修政治學與社會學,博士論文為《文化實在與文化科學:韋伯的方法論與價值學說》(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一年的約聘助研究員,1994年8月起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興趣是政治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哲學、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以及韋伯研究等。
作者:Quentin SkinnerQuentin Skinner teaches a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2 vols.);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Visions of Politics (3 vols.) and Hobbes and Republican Liberty.
作者: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1965年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接受教育,曾於哥倫比亞大學擔任11年教職,並在六大洲講學。2004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歷史系,主要教授思想史和國際史。
著作包括《大英帝國的意識形態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榮獲朗文今日歷史年度圖書獎;合著的《歷史宣言》(The History Manifesto),獲選《新政治家》的年度圖書,也是《高等教育紀事》過去二十年中最有影響力的圖書之一;《內戰:觀念中的歷史》(Civil War: A History in Ideas)等。
作者:包弼德(Peter K. Bol)現為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出版多部著作及數十篇論文。最著名的著作為《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及《歷史上的理學》等。
作者:葛兆光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京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等。
作者:李蕾(Leigh Jenco)目前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她目前的研究計畫在於透過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話語來理解跨歷史與跨文化詮釋上的困境。她的論文散見於《亞洲研究學報》、《美國政治學評論》、《政治理論》等學報,並著有專書《做出政治: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構與行動》。
作者:慕唯仁(Viren Murthy)目前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著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學:意識的反抗》。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亞洲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回應。他目前的研究主題是「想像亞洲:竹內好與亞洲現代性的難題」。
作者:孫隆基(Lung-kee Sun)依序從台灣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史丹佛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曾經發表有關中國民族性格論述的歷史,以及美國流行文化中的弒母主題。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目前的學術興趣在於全球史。
作者:陳正國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英國思想史與殖民史。
作者:蔡孟翰日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研究科地球環境福祉研究中心特任准教授,研究興趣為東亞政治思想史、政治經濟學,業餘興趣為西洋政治思想、日本研究、國際關係。《騰訊.大家》專欄作家:http://dajia.qq.com/user/nishinotoin#af。近著論文:〈思考《易經》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收於《八卦城談易—第三屆中國.特克斯世界周易論壇文集》,2015年中出版。〈21世紀的中日大戰?東亞國際秩序中的「日本問題」〉,《思想》第25期2014年5月。〈東亞的過去是西方的現在與未來—現代性與現代政治論述之商榷〉收於《普遍興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2012年。“This Culture of Ours: Politics, Confucianism, and East Asian ident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15 (September 2011), pp. 1-20.
作者:約翰‧鄧恩(John Dunn)John Dunn(約翰.鄧恩)是劍橋大學政治理論學的教授以及國王學院的研究員。他的著述包括《非理性的狡詐:理解政治》(The Cunning of Unreason: Making Sense of Politics)和《洛克》(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ohn Locke,聯經);他同時也是《民主:未完成的旅程》(Democracy: the Unfinished Journey)的編輯以及英國國家學術學院(British Academy)的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