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47字
美國政府於4月2日正式宣布新一輪進口關稅政策,自4月起陸續上路。這波措施除了針對中國、台灣等貿易夥伴加徵「對等關稅」,也同步取消先前對小額進口商品的免稅規定,預料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顯著影響。PwC Taiwan專責海關及國際貿易管理服務律師李益甄提醒,企業務必掌握三個關鍵生效時間,及早部署應變。
李益甄表示,第一個關鍵時間是4月5日,美國將正式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的基準關稅,適用於未被列入特殊清單的各國商品,意味著,過去享有相對低稅率的部分輸美產品,未來都將面臨成本增加壓力。
第二個重要日子是4月9日,李益甄指出,屆時針對被美方認定對美國出口採取不對等高關稅的國家,將開始實施額外對等關稅。其中,中國商品稅率將在原本20%的基礎上再加上34%,總稅負高達54%;台灣商品也將加徵32%的對等關稅,不過像鋼鋁、汽車等早已根據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被課稅的品項,則不會重複納入本次加稅範圍。
第三個必須注意的時間點則落在5月2日,李益甄解釋,屆時美國將取消對800美元以下小額進口商品的免稅門檻,這項政策原本對跨境電商與中小企業極為友善,如今一旦取消,將直接衝擊仰賴小額通關模式的貿易商與平台。
李益甄提醒,雖然某些產品如藥品、能源與部分美國未生產的進口品獲得豁免,半導體類商品(如來自台灣者)目前也尚未納入對等關稅範圍,但企業不可掉以輕心,未來關稅調整仍可能擴及更多產業,甚至因應國際政治與產業競爭快速變化而調整稅率或涵蓋範圍。
李益甄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目前仍維持效力,符合協定規範的商品可繼續享有免稅待遇,但若產品不屬於協定範圍,仍將被課徵12%的對等關稅,企業應確保商品原產地與協定資格皆符合規定。
面對新一波關稅壓力,PwC建議企業應立即啟動風險評估與供應鏈重整,包括重新規劃原產地認定、調整報關估價策略,甚至考慮利用美國外國貿易區(FTZ)設廠,以爭取更多關稅彈性與競爭優勢,把握政策調整初期的因應時機,將是企業在新貿易局勢下保持穩健經營的關鍵。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